浓眉大眼,黑黑的脸膛,照片中这位正在给官兵们讲课的空军上校叫彭雅平,是南空某场站的站长,也是南空部队的首位硕士站长。
看到他面前的笔记本电脑了吧,关于他的故事就从这里讲起。
台风,数十架战机紧急进驻!“数字化场站”经受检验
敲打键盘,指挥员将作战计划输入电脑,“辅助决策系统”立即自动生成最佳保障方案。
轻点鼠标,“指挥控制系统”便将最佳保障方案进行量化分解,发送至分布在机场各个角落的保障单位和单兵,基层落实指令情况也迅速反馈至飞行保障指挥中心。
飞行间隙,“场道监控系统”对机场跑道进行全时域“无缝隙”扫描,发现异物哪怕是一颗小小的螺丝钉,系统便立即锁定报警,确保“通天道”始终畅通无阻……
彭雅平所在场站是总部和空军“数字化场站”建设试点单位。由他担纲研究开发的这套软件使场站飞行保障从机械化迈上了信息化的快车道,作用大着呢!
说件事你听听。
去年秋天,为避开某号强台风袭击,兄弟部队3种机型数十架战机紧急进驻该场站。面对突如其来的保障任务,彭雅平一声令下,值班参谋运指如飞,将保障指令输入电脑中的“指挥自动化系统”,一个个指令迅速传送到各个保障模块。很快,各类保障车辆和人员各就各位:指挥保障模块沉着指挥各保障分队协调行动,机务保障模块为飞机牵引加油补气充电,人员勤务模块负责进驻人员的衣食住行……各个模块保障人员紧密协同,仅用两小时就圆满完成了保障任务。这情景,兄弟部队的战友看在眼里好生佩服:“数字化场站”果真不同凡响!
暴雨,训练战机紧急返航!气象预报网络显神威
这是去年夏天的一件事。那天,场站在保障一次低气象条件下的飞行训练时,机场上空突然云量增多、云层降低。
“不好,老天要变脸了!”场站地处长江中下游地区,周围山峦连绵起伏,湖泊水系纵横交错,气候多变。气象预报人员此刻正在根据测雨雷达开机的回波信息进行综合判断。真不巧,偏偏这时雷达突然发生故障,回波消失了。咋办?这事要是放在过去真就抓瞎了,但此时预报人员却平静得很。只见他们迅即用笔记本电脑联通地方气象预报网络,当日机场周围天气的变化情况很快了然于胸。他们立即向指挥员提出了中断飞行的建议。果然,待最后一架飞机返场着陆后不久,暴雨就泼向了机场。
彭雅平笑了。他不用犯愁了!从气象学院毕业的他深知气象预报在未来空战中的重要作用。驻地气候多变、难以准确预报固然令他发愁,更使他愁眉难展的是:战时,如果气象雷达被炸,如果预报人员伤亡,我们如何准确预报天气?他到驻地气象部门走访,得知那里已经建有一套较为完善的气象专业服务系统,方圆数百公里内各个观测点的气象信息已经实现共享。他豁然开窍:何不利用这个资源,实行军地联网!经报上级批准,得到驻地气象部门的支持,问题解决了。现在,场站气象预报人员只要打开笔记本电脑即可联通当地气象网络,登陆相关网站查看下载各种信息图表,驻地天气情况、场站周边空域气象发展变化、乃至千里之外的太空卫星云图尽在掌握之中。
一个画面在他脑海里挥之不去。训练场就是战场
采访彭雅平时,他向记者描述了一幅画面——
跑道上空,两架战机编队返场。长机对准跑道开始降落,僚机突然改出编队,在空中盘旋,掩护长机安全着陆后才通场降落……
这幅画面并非空战场景,而是外军的一次飞行训练。这是场站所在航空兵师王师长从国外考察归来后讲给大家听的。外军将作战程序贯穿训练全程的做法在彭雅平心中引起了强烈震撼。联想到场站以往每次保障飞行训练时只要最后一架战机安全落地,各个保障单位就“刀枪入库”、“收兵回营”,他深感不安。
“训练场就是战场,要把每次训练都当作是打仗!”在彭雅平倡议下,场站多了一项规定:每次飞行结束,必须紧接着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战机再次出动的准备。平时训练中,交通道路被炸、通讯线路中断、供电系统瘫痪、跑道遭敌袭击等特情不断冒出来,逼着官兵在实战背景中练招数。
于是,在这个场站出现了这样的场景——
一天傍晚,战机轰鸣了一整天的机场刚刚恢复平静,突然一阵急促的警报声响起。“进入一等!”彭雅平一声令下,导航雷达开机,加油车、电源车迅即到位。短短数分钟内,各个保障单位完成了再次出动准备。
“如果战争明天打响,我们能否圆满完成任务?”平时,彭雅平最爱问的就是这句话。
采访结束,记者心中已有答案——
在明天的战场上,这个场站一定能经受住考验!因为这里有个双眼紧盯着战场的站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