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召开数据镇街推进工作联席会议暨专题培训会议——“数”治,让基层减负服务加速
“社区每个工作人员都有一个账号,依托平台可以横向共享、纵向兼容。过去人工排查社区信息需要三五天时间,现在利用‘系统智算’功能进行大数据比对,数秒即可建立详细、完善、准确的数据信息匹配台账。”9月21日上午,数据镇街推进工作联席会议召开第一次会议。会上,烟台莱山区黄海路街道祥隆社区党委书记迟家祯围绕使用镇街综合数据平台开展社区服务管理工作,分享了经验做法。“平台运行以来,社区表格缩减率34%,填报缩减率52%以上。解决了基层治理中日常工作数据留痕难、各条线数据多头录入、重复报送、统计繁琐的难点痛点。”
数字赋能基层社会治理,是促进基层社会治理精准化、精细化的有效措施。镇街作为最基层的行政单元,每天承担大量的社会治理任务,如何利用数据赋能基层,推行镇街工作法,打通基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烟台一直在探索。
今年2月,烟台市大数据局开始对全国首创的镇街综合数据平台进行全面升级改造。为让“数据”再下沉,从3月底开始,开展了为期50天的镇街数据归集治理会战,对全市镇街15个大类、177个子类进行全面梳理,制定数据归集治理标准,对镇街辖区基础信息进行了归集治理,共归集数据1000多万条。
今年4月,烟台市大数据局镇街综合数据平台功能逐渐完善,实现了基础数据管理、业务应用支撑、工作围栏和辅助决策等8大功能。6月,平台在全市范围内推广应用。
“与试点平台相比,市级平台在系统架构、用户层级、场景应用、支撑能力四个方面均有较大升级。在场景应用方面就由原来的127个增加为256个,助力基层实现精准摸底、精准兜底、精准服务和精准分析。”烟台市大数据局副局长王晓光举例说,其中,平台建设了残疾人辅助器具适配、养老待遇资格认证、计生奖扶等45个无证明应用场景,对接了婚姻、老年、残疾、学历、出生、死亡、独生子女等30余个证照和数据,实现了老年人、残疾人、低保户等20多类人群各项服务政策的自动筛选,大大减轻了基层人员重复排查负担,成为我市“无证明城市”建设的亮点品牌。
平台在使用过程中,得到基层、市直单位的“正回馈”。
“我们第一时间与市大数据局对接相关工作,目前我市网格员队伍已基本具备了服务数据镇街建设的基础和条件。并对网格化信息系统进行了升级改造,这一系统横向对接全市城市大脑,纵向贯通各区市和有条件的镇街、村居,具备了指挥调度、分析研判、督导考核等功能。”市委政法委副书记袁明园介绍。
依托平台,基层也根据自身特点,将平台进行“个性化”开发布局。
“平台将人社数据深度赋能,打造‘数字人社’基层治理新样板。”市社会保险服务中心副主任张志业介绍。其中,蓬莱区人社局在镇街综合数据平台上线了“电子社保卡扩面”应用,将16万名电子社保卡未签发人员原始数据导入应用平台系统中。通过导入的原始数据与系统内数据比对,将数据下发至村居社区,村居社区可查看属于自己辖区内的未签发电子社保卡人员的信息数据,作为辖区内电子社保卡签发工作的数据依据。
福山区门楼街道上线了“工业经济地图”“美丽乡村一张图”两个特色业务模块,有效解决了经济信息更新不及时和农产品产业链定位不准等问题。
“‘工业经济地图’通过平台共享辖区内的500多家企业的基础数据,目前累计绘制7个重点园区地块信息,整理678条配套基础设施信息,提高了项目招引质效。‘美丽乡村一张图’借助门楼街道物流园区和特色农产品优势,将辖区内57个村2.3万亩农产品种植情况进行系统化管理,通过图层形式进行直观展示,对周边45家农业合作社、企业电商平台进行全方位分析与客群细分,实现区域内资源优势与市场需求的结合。”福山区门楼街道工委副书记、办事处主任王延卫介绍。
会上,对《烟台市数据镇街建设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进行了解读。
根据《方案》,烟台将全面整合基层治理数据资源,聚焦党的建设、安全生产、经济发展、民生保障等重点领域,推进基层业务上网运行,推动应用直达基层,全面提高基层数字化水平。畅通数据汇聚融合、共享利用渠道,推动数据直达基层,压缩基层报表,减轻基层工作负担。围绕动态监测、统计分析、效果评估、风险防控等推进智能辅助决策,建立健全“数助决策”机制。到2023年底前,我市基层数字化水平大幅提升,数据报表反馈确认机制初步建立,试点领域取消基层报表初见成效。力争到2024年底前,基层数字化建设取得更加明显的成效,数据报表反馈确认机制基本形成,基本实现基层无需报送常态化数据报表,初步建立“用数据说话、用数据决策、用数据管理、用数据创新”的基层决策辅助体系。
“我们将深入实施‘镇街工作法’,全面提升我市数据镇街建设水平,加快推进全市基层治理体系、治理能力和治理方式现代化。”市大数据局局长毕秋军表示。(YMG全媒体记者 慕溯 通讯员 周汝宝 苏家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