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十五”期间信息化工作回顾
“十五”期间,是我们迈进新世纪的历史转折时期,在卫生部、省卫生厅的业务指导下,在市委、市政府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的正确领导下,我市卫生系统按照信息化建设发展规划,结合卫生工作实际,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在信息化基础设施、电子政务、医疗、预防保健、卫生监督、科技教育、卫生统计、财务管理等各个领域的信息系统建设中均取得了重大进展。
(一)加强领导,健全组织机构。
为加强对卫生信息化工作的领导,2003年,我局成立了信息化领导小组,制定了“十五”期间卫生信息化发展规划和2010年卫生信息化建设的远景规划,结合全市卫生信息化工作重点,确实加强对全市卫生信息化建设领导、监督、协调和管理。
为满足我市卫生事业发展的需要,进一步强化我市卫生信息化工作在应对突发事件中的作用,2004年,经市编委批准,设立了西安市卫生统计信息中心,健全了信息化工作组织机构,进一步加强卫生信息化工作。
(二)统筹规划,强化管理。
2003年制定了西安市卫生信息化发展规划,确定了卫生信息化建设总目标。同时,制定了西安市卫生局直属单位信息化建设管理办法,规范了信息化工程的立项、招标、监理、验收程序。局直单位在信息化建设工程实施中,周密制定各自的信息化建设总体规划,并严格按照管理办法进行立项、招标、验收等。目前局直单位中有市中医医院、市四院、市五院、市精神卫生中心、市八院、市红会医院、市卫校、市急救中心、市疾控中心等单位已严格按照管理办法进行立项、招标、验收,部分单位以通过验收。
(三)加强卫生信息化基础建设,网络构架基本形成。
1. 加强我市疫情信息网建设。一是按照省卫生厅信息建设统一部署,联通了省、市、区(县)疾控中心,建成了覆盖全市疫情信息网,实现了疾病控制机构之间疫情信息传输;二是在县及县以上医疗机构中安装了疾病报告系统,并投入运行。目前我市136个县及县以上医疗机构(包括军队)直接上网报告疫情信息,疫情信息系统基本安全畅通,实现了我市传染病疫情信息快速、及时、准确的传报,提高了疫情报告速度。
2. 加强卫生行政网建设。2002年-2003年,按照信息化建设总体规划,建成了局机关局域网,联通了省卫生厅、市卫生局及13区、县卫生局。同时,市、区、县卫生局全部安装了卫生部开发的《卫生统计信息系统》软件,投入运行,基本实现了区、县卫生局与市卫生局邮件发送和卫生统计报表上报,提高了卫生统计数据传输、上报速度及统计数据质量。
3. 加强“9个数据库”建设。运行《卫生统计信息系统》以来,基本建成了卫生机构代码库、卫生机构基本情况数据库、人力资源基本信息数据库、部分卫生机构设备数据库、医疗机构运营情况数据库、医院出院病人基本信息数据库、诊所及社区卫生服务站数据库、村卫生室数据库、卫生机构基本建设完成情况数据库等。目前,经过两年多的充实和完善,“9个数据库”质量不断提高,为领导决策提供较为可靠的依据。
4. 加强电子政务建设。“十五”期间,按照国家、省、市政府要抓紧电子政务建设的要求,充分利用网络和信息技术,加快电子政务建设步伐。一是建成了局机关局域网,内外网进行物理隔离,机关各处室之间可实现信息共享;二是安装了《西安市党政机关电子邮件系统》,连通了市委、市政府,实现了与市委、市政府网上传递电子公文;三是为向社会发布卫生信息、卫生公告,建成了局机关门户网站,并组织局直单位作好各自的门户网站建设工作。目前全市有50多家(其中局直单位17家)医疗卫生单位相继建成了各自的门户网站,向社会提供了快捷地卫生信息、卫生报道和卫生咨询服务,增强了卫生工作的透明度。
5. 加强医院信息化建设。医院信息化建设取得了明显进展,医院信息系统应用水平不断提高,全市卫生部门县及县以上87%的综合医院和60%的中医医院开展了医院信息系统建设。其中98%以上医院的职能科室、临床科室已均用计算机进行财务处理。通过计算机的普遍使用,特别是病人基本信息及费用的查询应用,极大地方便了病人,体现了医院医疗服务价格的透明性。目前,部分医院正在探索信息化在临床工作中的应用,拟建立医生站、护士站、临床检验、医学影象等信息模块。医院信息系统模式正在从以财务为重点的管理信息系统,逐步转向以病人为中心,以临床加管理的医院信息系统。
6. 加强妇幼保健网络建设。“十五”期间,先后建立了妇幼卫生统计信息网、儿童保健系统管理服务网、《出生医学证明》及围产保健管理计算机网络等,主要实现了妇幼卫生统计报表的汇总上报,规范了出生证明及产科质量管理,强化了儿童生长发育评价。
7. 加强卫生监督信息化建设。西安市卫生监督所建成局域网,连接了30台计算机,实现了网内资源共享,公文移交,信息报送。在建立局域网的基础上,联通了省、市、区(县)三级网,实现了卫生监督统计报告网络传输。
8. 建成了西部一流的急救通讯调度指挥系统。2003年,在市委、市政府、市人大、市政协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投入540万元人民币,建成了西安市“120”急救指挥调度系统,确保急救电话不中断,实现了急救现场的视频直播、视频监控、车辆地图定位等功能,该技术先进,实用性强,达到了西部最佳的建设目标。
9. 血液管理实现自动化。西安市中心血站建成了站内局域网,联通50余台计算机,使用采供血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了库血查询、献血资料查询、血液去向及历史记录查询等功能,血液检测全部实现自动化,对血源管理、检验、成分制备、血液入库及发放等全过程实现微机网络管理,确保血液安全。
10. 建立了全市继续医学教育网络管理系统。2004年,继续医学教育工作进行网络化管理,在医疗卫生单位中安装了继续医学教育计算机管理系统,目前,有33家医疗卫生单位安装了该系统,21949人办理了继续医学教育IC管理卡。该系统可在网上公布继续医学教育项目,查询继续医学教育活动、完成继续医学教育教学和考试任务。
11. 人事、工资管理网络化。局直单位人事信息管理、工资管理分别安装“通用人事信息管理软件”、“人才资源统计管理系统”、“中国工资统计汇总系统”、“西安市事业单位工资管理系统”,建立了人事管理数据库,提高了人员信息的准确性。
12. 财务管理电子化。为加强财务管理,避免漏费,在会计核算方面,局直各单位统一安装了“用友GRP财务管理软件”,实现了计算机代替人工记帐、算帐、报账以及对会计信息进行分析和利用的过程,减轻了财务人员的工作强度,提高了工作质量;在收费方面,局直各医疗单位均安装了收费软件,抑制了医院随意自立收费项目、提高收费标准,提高了医疗收费透明度,基本避免了漏费等收入流失的现象。
总之,“十五”期间,全市卫生信息化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信息化管理逐步规范。但是,我市卫生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晚,技术力量薄弱,资金投入不足,与其他行业和卫生事业的实际需求相比,还处于初级阶段,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 主要表现在:
一是领导认识还不到位,信息化建设资金不足。目前,有50%的单位领导对信息化在卫生事业发展中所带来的管理手段、服务方式的转变缺乏足够认识,从而资金投入比重很少,资金不足已成为制约卫生信息化建设的主要障碍。
二是资源共享难度大。信息化建设技术难点高,专业涉及广,工程复杂而庞大,没有统一的功能规范和统一的技术接口标准,资源共享受到限制,系统建设目标难以确定。
三是缺乏统一公共卫生检测信息平台,疫情信息网络覆盖面小。目前,疫情报告网络系统仅仅覆盖了市、区(县)疾控机构和县及县以上医疗机构,而少数地方通讯渠道不畅,还有一大部分社区卫生中心(站)、农村乡卫生院、村卫生室、各种形式开业的诊所及其医务人员却不能实现网上直报。
四是缺乏全市统一的卫生数据综合应用平台,信息整合能力较差。由于在数据交换方式等方面缺少投入,致使医疗、预防保健、卫生监督、基层卫生、卫生管理之间信息不能共享。
五是医院信息化系统还处于落后状态。在医院第一轮信息化建设热潮中,不少医院搭建了自己的局域网,开始应用财务和信息管理方面的软件。但在病人管理这个最重要的方面,却没有太大的动作,尤其是病人最为头痛的看病流程问题,像挂号、诊断、划价、交费、取药等,这些流程依然没有得到简化。如果要做B超、CT、验血等各项检查,病人更是跑上跑下、苦不堪言。医院的门诊、药房、手术室以及各个科室之间,根本无法谈及集中优化管理。对于“时间就是生命”的医院来说,早期的HIS系统已经显出老态。
六是卫生信息化组织机构不健全。卫生信息化工作的开展,迫切需要建立和健全相应组织结构,信息化工作才能得以全面实施、上下协调、统一建设。目前,经调查发现,全市90%的医疗卫生单位未设卫生信息化机构,基本上都挂靠在有关科室,没有专门的机构和人员开展工作。
以上这些问题严重地影响着我市卫生信息化建设的发展,由此而制约着全市卫生事业的发展。我们必须认识到目前面临的信息化建设任务非常艰巨,必须采取正确的发展策略,把握时机,真抓实干。
二、“十一五”期间全市卫生信息化建设的目标和主要任务
“十一五”期间,全市卫生信息化建设的奋斗目标是:重点加强电子政务建设及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建设,加速推进信息技术在医疗服务、预防保健、卫生监督、科技教育等方面的广泛应用。建立起功能较完备,标准统一的与卫生改革与发展相适应的卫生信息化体系。主要体现在:
(一)加快卫生系统电子政务建设。为改变传统办公方式和服务模式,全面实现我市卫生系统业务办公电子化、自动化和网络化,实现办公、业务信息资源共享,充分利用网络和信息技术,构建以“三网一库”为基本构架的电子政务信息系统,力争建成卫生系统内部公文办公网,建成联接省卫生厅、市委市政府、各区县卫生局及各医疗卫生单位办公业务资源网,建成共享的卫生综合信息资源库,建成以国际互联网为依托的公众信息网,并以局机关门户网站为中心,以各区(县)卫生局、各医疗卫生单位门户网站为分站组成网站群,组建“西安卫生网”,作为对外公示和交流的平台,满足各卫生单位信息及时公示和发布,促进卫生政务公开、网上办公、咨询服务等项工作,增强卫生执法透明度和公正性。
(二)建立卫生综合数据应用平台。为实现卫生统计所有数据(包括医疗、疾控、监督、妇幼、基层卫生等统计数据)网上直报、资源共享,采用先进的网络技术(B/S模式),在安全可靠的前提下,建设西安市卫生局数据综合应用平台,实现各医疗卫生机构能在规定时间内通过互联网,向所属辖区市、区(县)卫生局及时准确上报所有卫生数据,建立数据仓库。
(三)加强医疗服务信息系统建设。三级医院重点突出临床系统的开发应用,如电子病例、检验及医学影像数字化,医生及护士工作站等应用;二级医院实现医院信息网络化,逐步建立临床信息系统。街道和卫生院要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在管理、临床、疫情等方面普及计算机应用;逐步完善急救信息网络和血站信息系统建设,提高对突发卫生事件的应急反应能力,满足对突发卫生事件应急处理的要求。
医院信息系统要逐步从以经济财务为主线的管理信息系统,向以病人为中心的临床信息系统拓展,建立为病人服务的门诊自动服务系统,实现自动分号、自动挂号、自动交费等,缓解病人看病难的问题,为病人提供多种形式的医疗服务。
医院信息化建设中,要以卫生部《医院信息系统基本功能规范》为指导,避免单纯模仿手工作业方式,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改造和规范医院管理流程,实现医院内部应用模块之间,医疗设备之间,医院与医保之间,医院与社区之间以及医院之间的信息交换,促进医用软件质量的不断提高。
2007年底,局直11所医院应全部实现医院信息网络化管理,区(县)级医院、工业及其他部门办的医院及社区医疗机构应有60%实现医院信息网络化管理。
选择信息化基础较好的1—2所医院,建立“信息化示范医院工程”,开展数字医院试点工作。数字化医院形象的概括:“无纸化”、“无胶片化”和“无线化”。实现场景:病人一迈进医院大门,计算机就可以根据病因病情需要设定就诊路径,而在每个就诊环节上,相关医生护士都能及时到位,病人需要做的就只是全心全意的看病。
(四)进一步拓展预防保健网络覆盖面。加强预防保健领域信息资源的收集、开发和利用,积极采取措施,在全市疫情网建设项目基础上,依托现有疫情网和疾病报告系统的相关技术,在有条件的区、县,逐步将网络延伸到乡镇卫生院、社区服务站和村卫生室,逐步实现法定报告单位或报告人直接上网即时上报。
2006年,实现市、区、县预防保健机构与卫生行政部门之间互联互通,资源共享。建立和完善我市及十三个区、县的预防保健资源、健康与疾病、妇幼保健数据库,通过预防保健信息网站,向社会和居民提供卫生信息咨询、健康教育等服务,不断扩大卫生信息资源的利用程度,充分发挥公共卫生信息资源的价值。
(五)建立区域卫生信息化示范区。围绕我市卫生信息化建设目标选择信息化基础较好的新城、碑林、莲湖三区,开展以城区范围为单元的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试点和研究工作,建立区域卫生信息化示范区。区域化卫生信息系统包括电子政务、医保互通、社区服务、双向转诊、居民健康档案、远程医疗、网络健康教育与咨询,实现预防保健、医疗服务和卫生管理一体化的卫生信息化应用系统。
2008年,拟建立西安市莲湖区区域卫生信息化示范区,实现区域内各卫生单位信息的网上交换、区域内医疗卫生信息集中存储与管理,资源共享的卫生信息化区域,总结经验后,逐步推广。
(六)加强卫生监督信息系统的基础建设。建成覆盖我市各级卫生监督机构的网络系统,互连互通。依据全国卫生监督功能规范和信息标准体系,建立和完善我市卫生监督信息系统功能规范和信息标准体系。市卫生监督所,在目前已建好局域网的基础上,建立内部卫生监督网络化办公系统,全面使用计算机处理卫生监督业务;要广泛应用IC卡、网上监控、移动办公等信息技术,加强执法力度,杜绝人工管理的弊端,实现卫生监督的实时、动态的高效管理。
(七)完善医学科教信息系统建设。在全市继续医学教育网络管理系统运行的基础上,提高继续医学教育质量,努力建立具有我市特色的继续医学教育管理体系、远程教育网络,满足卫生技术人员学习的多样化、个性化需求。到2010年全市开展继续医学教育工作的覆盖率达到100%,利用网络化教育方式将继续医学教育工作推向农村,进一步提高农村卫生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服务水平,促进农村卫生事业健康、持续发展。
三、关于加强卫生系统信息化建设的几点要求
(一)加强领导,转变观念,提高认识。要加快我市卫生信息化建设,必须树立科学发展观,提高广大职工对信息化建设重要性的群体认识,尤其要强化各级领导信息化建设的责任感。领导的支持是关键,各单位领导,尤其是主要领导干部一定要充分认识加快信息化建设对提高卫生工作整体水平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信息化建设纳入工作部署。一是必须明确信息化是大力推进各单位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举措,要牢固确立信息化在整个卫生事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二是必须明确加快信息化是加速改变各卫生单位落后现状的百年机遇,在实际工作中,必须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卫生行业工作现代化;三是要充分认识信息化是提高各单位竞争能力的关键,认真研究如何从组织领导、资源配置、人力物力、政策法规等各方面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的具体措施。
(二)拓宽资金渠道,加快卫生信息化建设。卫生信息化建设需要发挥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要多方面、多层次、多渠道地筹备资金,多方位地加大信息化建设资金的投入力度,以缓解资金不足的矛盾。
首先要发挥财政这个主渠道的作用,积极争取政府的重视,加强与有关部门的沟通和协调,争取财政的支持,并争取纳入年度财政预算,争取专项经费。
另外,要建立多渠道、多形式的融资机制,拓宽筹资渠道,通过项目合作、低息贷款或无息贷款等多种方式,积极筹备资金,增加对信息化建设的投入。
(三)加强西安市卫生局数据综合应用平台建设。近年来我市卫生系统各单位信息化建设发展速度较快。但是,信息技术在整体上促进各单位信息化发展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了城乡之间、单位之间、医疗、疾控、监督、妇幼、基层卫生等方面之间信息享有和信息使用能力的差距,产生了所谓的“数字鸿沟”,数据共享程度较差。因此,在卫生数据综合应用平台建设中,各区(县)卫生局、各医疗卫生单位要积极配合,要按照全市统一部署,积极创造条件,配置平台所需设备(一台可上网的计算机),并落实数据直报专人,做好卫生数据综合应用平台建设项目,争取实现卫生数据传输畅通。
(四)进一步健全和理顺卫生信息化组织机构和管理体系。我市卫生系统大部分单位信息化组织机构不健全,没有成立信息化领导小组的区(县)卫生局,要建立相应的信息化领导小组和具体办事机构,及时协调解决发展中的实际问题。
各医疗卫生单位要逐步推行信息化主管制度,要根据本单位实际情况设立专门信息科室,配备专业人员,建立具有较高思想政治和业务水平、较强协调和服务能力的卫生信息化工作队伍。
各卫生单位从事信息化工作的人员应享有与医务人员同等待遇,在定级定职、成果评定等方面要享有同等待遇,防止技术骨干外流。
(五)加强卫生信息化知识和操作能力培训。各单位要以岗位培训为重点,对各领导、工作人员和计算机应用人员进行不同类型和不同层次的信息技术培训,普及信息化知识,掌握信息技术操作技能。各单位要建立持证上岗、业务考核和职称考核制度,在人员录用上要增加卫生信息化知识和技能考核内容。
(西安市卫生局刘顺智副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