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物联网为核心的技术革命迅速催生了“万物互联”的产业形态,设备间更快的信息交换打破了时空的限制,也逐渐改变了人们的衣食住行。在新一代数字技术的助力下,人工智能结合物联网激发了“万物智连”的潜力,不仅通过传感收集与信息交换发出简易的指令与响应,更是匹配算法决策与机器学习满足民众生活的多元化需求。数字革命推动了时代的发展,全球许多发展中国家也在快速推进城市化进程,以满足经济和人民发展的需求。联合国人居署发布的《2022年世界城市报告》预测,到2050年,全球城市化率将增长到68%,而亚洲将持续保持稳定的增长势头。然而环境、交通、产业布局、政务服务能力等对城市结构产生较大影响,数字技术恰好为解决城市化进程中面临的矛盾提供了可能。东盟与印度合作签署的《2023年印度-东盟数字工作计划》,将物联网和人工智能在下一代智慧城市与智慧社会5.0中的应用划为六大主题之一,表明了双方共同推进数字技术落地、改善人民生活质量的决心。
东盟携手印度探索智慧城市建设合作方向
以新加坡为代表的一些国家早已开展了零星的智慧城市建设工作,东盟则于2018年正式推进智慧城市的综合布局与全面实施,整体以《东盟互联互通总体规划2025》为根本指导,一方面通过“东盟可持续城市化战略”确立持续推进城市化建设与发展的基础计划,另一方面组建“东盟智慧城市网络”,制定“东盟智慧城市框架”为各国的建设提供参考,并在柬埔寨金边、菲律宾达沃、马来西亚哥打基纳巴卢等26个城市试点建设,旨在打造具有竞争力的经济体,合理开发与利用能源资源以实现可持续发展,提升人民的生活质量以打造公平、包容、有韧性的社会。在具体实施中,从社会民生、健康与人文、安全保障、环境质量、基础设施和产业创新六方面展开,并围绕提升住房与教育保障、优化公共交通系统、改善城市综合治理能力、助力中小微企业孵化、推动各项产业数字化转型并促进旅游业发展等目标有序进行。截至2023年8月,东盟已启动86个智慧城市项目。
与一些东盟国家类似的是,印度虽然拥有德里、孟买、加尔各答等特大城市,但其城市化率仅有34.8%,交通拥堵、基础设施不足、城市污染、住房成本高等问题尤为突出。在2022年召开的第19届东盟-印度峰会上,双方强调将利用“东盟智慧城市网络”与“印度智慧城市计划”继续探索合作契机以加强城市伙伴关系。而印度早在2015年就宣布将以7200亿卢比的“智慧城市计划”为中心,着力打造100个智慧城市,并定期举办智慧城市竞赛以激励各邦建设。同时,印度住房和城市事务部被批准从今年起实施为期四年的CITIIS2.0项目(创新、整合和可持续的城市投资项目),并提出数据智慧城市倡议,利用物联网、传感器和其他“智慧感知”工具解决城市难题,提高城市治理决策的效率和透明度。
我国正加快与东盟建设智慧城市的合作进程
我国较早推进了城市治理的数字化转型,自2006年就启动了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工作,在经济高速发展中完成了城市信息化改造,并逐步向智慧化转型升级,初步进行了20个智慧城市时空信息的云平台建设试点工作。2013年,我国开展了首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工作。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新型智慧城市概念为我国智慧城市建设指明了方向,多地签署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战略合作框架协议,通过政企合作支持智慧城市落地。党的十九大报告更是明确提出建设“智慧社会”,202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再次强调,要推进数字社会治理精准化,构建普惠便捷的数字社会。
为推进区域经济贸易、人文交流、互联互通等发展,我国与东盟围绕“智慧城市”进行了长期的交流与合作,早先已借助“中国-东盟技术转移中心”(CATTC)的平台开展技术分享。伴随着《东亚峰会领导人关于东盟智慧城市的声明》《中国—东盟智慧城市合作倡议领导人声明》《中国—东盟建设面向未来更加紧密的科技创新伙伴关系行动计划(2021—2025)》的签署实施,我国通过中国—东盟互联网应用技术联合创新中心、中国—东盟科技创新提升计划,依托技术优势与成功案例进行海外智慧城市合作战略布局。一些国内企业也通过投资、技术援助、签署合作谅解备忘录等方式参与到菲律宾、泰国、缅甸、印度尼西亚等国的智慧城市建设中。
在全球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的进程中,我国同许多发展中国家类似,都面临着难以回避的挑战与困难:第一,数字鸿沟阻碍了全民共享智“惠”。当前一些智慧试点项目建设追求尽可能的数字化流程,同时缺乏配套指导与替代方案,无形中增加了民众使用难度,导致闲置化、空置化问题突出。第二,缺乏持续循环的资金支撑后续行动。许多智慧城市项目缺乏投资吸引力,其特殊的福利性质与较高的维护成本使得许多投资者仍持观望态度,导致主要资金仍然依赖政府财政。第三,已成型产品的落地场景不丰富,整体呈现碎片化、零散化特点,难以满足城市整体的实际需求、产业特点和发展规划。
强调实用优先,不断提升我国智慧产业发展水平
面对全球城市化发展浪潮,科学技术与生产力的发展为实现以人为本的宜居、绿色、开放、包容性社会创造了可能,各国更应携手共创高质量的人居条件,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未来。此次东盟与印度的合作也给予我国一定启示。
首先,坚持实用优先,提升区域智慧城市系统服务质量。鼓励各企业利用智慧优势补足使用短板,通过贴合实际的操作习惯,提高指令识别的模型准确性。加强数字孪生技术的应用,进一步反哺现实需求。保留必要的线下辅助方式以扩充适用空间,限制“过度”智慧化的解决方案,提高便民服务能力。
其次,拓展行业深度,增强数字产业国际竞争力。着力打造区域智慧城市示范点,通过点带面辐射周边城市,逐步推广适用方案。完善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以目标导向带动产业循环,有序整合智慧城市各环节范围与流程,加强智慧城市产业链建设。
再次,弥补供给劣势,响应智慧市场需求新风口。政府牵头制定综合的智慧城市建设规划,提供维护基金储备兜底,以消除企业投资顾虑。同时评估中小微企业的项目额外盈利模式,为其提供必要的许可与支持,以激发企业创新活力。
(作者单位分别为湖南工业大学法学院和国家计算机网络应急技术处理协调中心江苏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