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深化政务服务“跨省通办”实施方案》发布
来源:电子政务网 更新时间:2023-11-04

为打通业务链条和数据共享堵点、高质量推动政务服务“跨省通办”,日前,北京市政务服务管理局印发《北京市深化政务服务“跨省通办”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记者注意到,《实施方案》推出了京津冀“跨省通办”服务十大创新举措,其中包括在京也能办津冀“出生一件事”、严重失信主体名单等8类公共信用信息跨地区共享等举措。

推出第5批政务服务“同事同标”

北青报记者注意到,《实施方案》推出京津冀“跨省通办”服务十大创新举措,其中将继续推动京津冀政务服务“同事同标”,聚焦企业准入准营、个人资质资格等领域,推出第五批京津冀政务服务“同事同标”事项,进一步便利京津冀地区企业生产经营和人才流动。

资质互信互认方面,《实施方案》提出,推动“京津冀+雄安”在民生保障、卫生健康、工程建设、应急安全、交通运输等领域审批资质的互信互认,向企业发布互信互认信息,加强跨区域审管衔接,为企业异地办事提供便利。

为支持雄安新区企业跨省迁移,《实施方案》提出,围绕北京疏解企业跨省市迁移过程中涉及的企业登记、公积金、社保参保登记等环节,加强本市社保、公积金等数据与雄安新区共享,便利企业快速完成跨省迁移手续。此外,《实施方案》将进一步优化利企便民跨省服务,推动京津冀企业注册登记、营业执照遗失补领换发等业务“跨省通办”,分步实现“京津冀+雄安”企业登记档案数据网上异地迁移和网上互查。梳理拓展京津冀“最多跑一次”办税事项清单,推动京津冀自助税费服务互通互用。

京津冀知识产权资源也将共享共建。《实施方案》提出,依托北京市知识产权交易中心,整合京津冀重点企业、高校院所及运营机构的知识产权供求信息,为经营主体提供各类知识产权展示、交易、评估、质押和许可备案信息查询、第三方支付等多元化、标准化、便利化知识产权运营服务,打造综合性知识产权运营服务枢纽,推动京津冀知识产权市场流转与价值实现。

8类公共信用信息跨地区共享

北青报记者注意到,《实施方案》提出,为加强北京出生医学证明数据与津冀两地共享,实现申请人在本市即可完成天津、河北“出生一件事”办理。

此外,优化涉外婴儿停留异地办理,在天津、河北出生的外国婴儿,其父母或者代理人于婴儿出生60日内到本市公安局出入境接待大厅为其办理停留或者居留登记。

《实施方案》提出,要持续优化区域信用环境。完善京津冀(晋)公共信用信息标准,实现严重失信主体名单、行政许可、行政处罚、行政强制、行政奖励等8类公共信用信息跨地区共享。

推动电子证照共享应用

《实施方案》提出,推动电子证照共享应用。日前,第一批京津冀可共享应用电子证照清单已发布。北青报记者注意到,首批电子证照清单包括241项,类目涵盖多行业生产许可证、多职业执业证书以及不动产证书、结婚证、离婚证等个人事项证照。《实施方案》要求,各区、市各相关部门要结合清单研究提出对津冀两地电子证照跨区域共享互认场景需求,推动身份证、驾驶证等高频电子证照跨区域扫码核验和亮证应用,为便利企业群众异地办事、工作生活提供有效支撑。

《实施方案》还提出,开展电子营业执照在商事登记领域互认互通试点。推动城市副中心与廊坊北三县、朝阳区与天津市河东区等试点地区开展营业执照异地“办、发、领”,便利企业异地办理商事登记业务。

打造移动端统一身份认证体系

《实施方案》要求,推动“跨省通办”事项向移动端、自助端延伸。依托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打通京津冀地区移动端统一身份认证体系,实现自然人和法人跨省身份互认;推出一批京津冀“无感漫游”服务事项,将居住证申领、进京证办理、公积金等更多简易高频“掌上办”事项纳入移动端京津冀专区,实现在京津冀任何一个地区切换位置时可自动定位并提供当地服务事项,无需切换各地移动端。

持续推进“京津冀+雄安”政务服务自助终端服务应用对接,实现更多高频“跨省通办”事项“自助办”“就近办”。拓展京津冀点对点“跨省通办”。各区要结合本区地域、经贸、产业链供应、人口流动等实际,主动与周边或相关地市沟通对接,通过多种形式拓展点对点“跨省通办”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