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舆论安全评估及应对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更新时间:2023-11-15


伴随着“一带一路”倡议在共建国家落地生根,舆论安全问题日益提上日程。“一带一路”的发展,不仅需要“朋友圈”的扩大,更需要一个客观友善、理解包容的国际舆论环境。

重视“一带一路”舆论安全

舆论安全是指在复杂多变的国内国际环境中,国家舆论的传播、引导和自我更新能力免受威胁和危害,国家舆论在维护政治统治、塑造国家形象方面的基本功能得以正常发挥的状态。舆论安全是客观存在的现实问题,是国家安全的舆论形态,是国家安全在舆论领域的体现。

“一带一路”倡议为我国及周边地区带来发展机遇,也衍生出一系列问题,其潜在风险使舆论安全面临较大挑战。从目前“一带一路”涉及的国家来看,其经济发展程度、政治体制、文化历史、宗教信仰千差万别,既是地缘政治冲突的热点地带,也是全球主要政治力量角逐的焦点区域,社会意识形态差异巨大,舆论生态复杂多样。

从国际舆论来源看,既有来自政界、学界、商界、媒体的声音,也有来自民间公众的评价。从其性质看,既有积极和充满期待的声音,也有谨慎和充满疑虑的声音,甚至还有反对乃至恶意诋毁的杂音。

俄罗斯是重要的“一带一路”共建国家。“一带一路”倡议问世以来,俄罗斯经历了从观望、怀疑、疑虑、谨慎到理解、接受、信任、支持与合作的阶段。自2017年“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之后,俄罗斯主流媒体的报道越来越趋于中性、客观和积极。

以巴基斯坦为代表的南亚国家、以哈萨克斯坦为代表的中亚国家和阿拉伯国家一直秉持对中国的友好态度,对“一带一路”倡议表现出极大关注和支持,舆论环境相对安全。

逆全球化为共建“一带一路”及全球治理增加了难度。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将疫情政治化、污名化,煽动民众抵制中国,推动国际负面舆情持续发酵,引发国际社会对“一带一路”倡议的担忧。一些西方媒体对后疫情时代中国“一带一路”的发展做出负面预测,在“一带一路”议题上抹黑中国形象,制造负面舆情。舆论斗争是意识形态斗争的重要载体和主要形式,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西化”“分化”我国的图谋,历来是以舆论为前沿阵地和主攻武器,在特定领域里,中西意识形态的冲突还很激烈。

推动国际社会正确理解“一带一路”

面对形态各异的舆论风险和安全态势,我们需要预判评估,并及时启动和健全应对机制。

加快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促进与共建国家的人文交流与合作。“一带一路”是中国进一步扩大开放的重大举措,承载着中国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对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探索和尝试。国际话语权是当前大国博弈的焦点,也是“一带一路”行稳致远的关键。我们应充分利用“一带一路”倡议落地以来形成的国家话语叙事体系,围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核心命题,加快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一带一路”共同发展和“五通”的故事,把自身的发展经验和发展机遇分享给世界,与世界一起探索未来发展的路径,真正实现国与国之间互利共赢,共同发展。

“一带一路”倡议作为中国智慧、中国方案,蕴含着中华文明的历史积淀和时代需求的人类共同价值。文明交流互鉴思想深化为“一带一路”实践路径,成为国之交、民相亲、心相通的生动实践,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契合各国人民的美好精神追求,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文化交流与合作有助于促进不同文明的发展,有助于夯实我国同共建国家合作的民意基础。人文交流在国际局势紧张情况下可发挥重要的桥梁纽带作用。要充分利用公共外交资源,加强民间人文交流,加强智库建设,在对外传播中实行话语体系创新,注重完善舆论的叙事框架,深度整合民间智慧、人才和平台,提高传播的可信度。要基于不同国家、不同受众,进行精细化传播、复杂化传播、一国一策传播。让中华文明以高度的共情力深化“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和人民对中华民族与中华文化的认知,提升中华文明的国际认同感。

舆论安全和文化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内容。文化安全是指一国在文化、精神生活方面不受外来文化的干扰控制或同化,而保持本民族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的民族性以及本国意识形态的自主性。对于以文化为精神凝结手段的国家来说,确保本国文化的安全是其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前提之一。文化安全即意识形态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内容。

“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是众多文明、民族的汇聚交融之地,既有俄罗斯、日本这样区域内拥有广泛利益及重大影响的国家,也有众多国内阶级矛盾突出、民族宗教问题复杂的发展中国家,还有些国家正在经历政治和社会转型,内部酝酿着动荡因素,有的局部冲突时有发生,政治生态和舆论生态严峻。在发展中国家眼中,中国是强势大国,西方媒体更是把“一带一路”的进驻行动渲染成“经济殖民”和“文化侵略”。因此,如何保护我国文化主权与传播主权,推动国际舆论对中国“一带一路”的正确理解,化解西方媒体对中国的偏见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树立中国是和平、友好“大国”的形象,而非“霸权大国”和“殖民强国”的形象,向广大发展中国家做好“一带一路”政策传播,是实现“一带一路”构想“软环境”的重要一环,也是消解各方敌意,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一环。为此,我们需要维护舆论和文化安全,维护国家的文化主权与传播主权。同时,也需要我们以一种开放、平和的大国心态,尊重不同民族与文化的差异,多元共存,发扬“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以文化交流互鉴超越文明的冲突,借鉴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立足于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开放包容的“一带一路”。

防范“颜色革命”,警惕宗教风险,维护意识形态领域安全。美国等西方国家中的反华势力在意识形态领域分裂和妖魔化中国,利用文化教育、宗教和互联网等阵地,打着开放合作的旗号,在中亚等“一带一路”共建国家通过基金扶持、歪曲虚构、夸大造谣等手段,开展非法宗教活动,妄图向中国灌输分裂主义思想。因此,对意识形态安全问题不能掉以轻心。应时刻警惕异域不良文化思潮的渗透,警惕美国等西方国家借助“一带一路”文化通道对我国实施“颜色革命”的图谋,防止共建国家与地区多元异域文化对我国边疆地区产生不利影响,在文化交流中树立防范意识,切实维护中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文化安全。

积极加强与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尽力规避不同价值观和不同标准所导致的文化冲突,消除意识形态壁垒,建立多元统一的文化意识形态。坚守舆论传播要地,降低和化解潜在的冲突与误解,让共建国家正确理解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真实意图,不断构建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文化新秩序,在中华文化“走出去”过程中,切实维护好中国文化安全。针对国际负面舆情,要主动出击,善于发声。要防范敌对舆情的外溢和共振,加强相关舆情的监测监管,提高信息透明度。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