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 提高市域社会治理能力
来源:江门日报 更新时间:2023-11-24


江门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要在以下四个方面下功夫:

一要在产治融合上下功夫

二要在品牌打造上下功夫

三要在侨心回归上下功夫

四要在人才培养上下功夫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快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提高市域社会治理能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是我国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的关键一环。

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由市域统筹谋划

一般而言,市域主要是指处于中间层级的地级市,是城市和农村两种形态的结合体,本质在于统筹城乡,以城市引领区域发展。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由市域统筹谋划,带动市—县—镇—村四级联动,统筹政府、社会、市场、个人等多种力量,整合上下左右多重结构关系,用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等方式,健全市域社会治理体系、提升市域社会治理能力的过程。从导向看,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突出目标导向、政治导向、为民导向、问题导向、效果导向;从理念看,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必须摒弃政治浪漫主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探索具有中国特色、市域特点、时代特征的市域社会治理新模式;从体系看,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要不断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从方式看,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着力构建政治引领、自治强基、法治保障、德治教化、智治支撑的“五治融合”新机制;从能力要求看,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需要具备较强的统筹谋划能力、改革创新能力、群众工作能力、破解难题能力等。

为什么要高度重视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考虑。一是统筹发展与安全的需要。新征程上我们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更加注重防范风险、维护安全。国家安全是民族复兴的根基,社会稳定是国家强盛的前提。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正是构建新安全格局的重要抓手和主要着力点。二是应对“转型悖论”的需要。所谓“转型悖论”,是指现代化过程中发展与秩序的矛盾。一方面,两者相互依存,没有发展就没有可持续的秩序;没有秩序也不会有可持续的发展。另一方面,两者又相互对立,因为发展会不断打破既有的社会格局和秩序,造成紧张、冲突甚至失序。从现实看,中国现代化的发展充满着“转型悖论”。中国是世界现代化浪潮中的后来者、追赶者,必然追求赶超型发展,赶超型发展必须以良好的秩序为前提。对今天的中国而言,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正是我们处理现代化进程中发展与秩序的张力、克服“转型悖论”可能引发的转型困境的重要任务和关键环节。只有抓住了“市域社会治理”这个关键,才能更好体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包容性、适应性和柔韧性,实现发展与秩序的动态平衡和良性循环。三是适应复杂社会治理的需要。今天的社会日益复杂,需要更加强大的治理“大能力”。相较县域而言,市域具有承上启下的枢纽作用,对上承担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的重要责任,对下指导基层一线工作,是推动基层治理的组织者、领导者。新征程上社会治理难题具有更强的复杂性、关联性、跨界性、动态性等特征,凭一镇之力、一县之力往往难以有效解决,必须提升到更高层级来统筹化解。比如防范社会风险,县域在化解风险中往往力不从心,市域责无旁贷地成为各类突出矛盾和复杂关系平衡、化解的主阵地。这是因为市域层面具有较为完备的社会治理体系,无论其制度体系还是运行能力都能够较好地支撑全过程、立体化风险防范机制的构建,从源头、传导、转化等环节对矛盾风险进行疏导、化解,有效防范矛盾上交、下移与外溢。四是克服基层社会治理难题的需要。当前一些地方基层社会治理创新呈现“内卷化”态势,侧重事务性应对,不寻求结构性变革。问题的关键在于基层社会治理能力不足。基层乡镇和城市街道没有相应的权力、资源和能力来完成上级下达和转移的各类治理任务,特别是涉及技术性较强的领域,基层缺乏专业的力量来应对,进而造成“看得见的管不了,管得了的看不见”的尴尬局面。很多问题并非基层可以解决,简单强调属地管理可能会适得其反,这就需要将基层遇到的问题纳入更大范围的行动者网络进行解决。即通过市域社会治理更好地为基层赋能增权,不断完善社会治理体系,提升社会治理能力。

以“五治融合”推进“五态共生”

新征程上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我们要紧紧围绕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目标,坚持人民至上,以防范化解市域社会治理难题为突破口,切实提高市域社会治理系统化、社会化、精细化、法治化、智能化水平,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支撑。一要完善市域社会治理的组织架构和组织方式,横向构建以“党的领导”为核心的共治同心圆,纵向打造顺畅有效的善治指挥链,不断增强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向心力和制度执行力,使市域社会治理各主体在职能作用上相得益彰、在政策执行上相互配合、在实施过程中相互促进,真正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转化为市域社会治理效能优势。二要以“五治融合”推进“五态共生”。“五治融合”的关键在于五种治理手段的共通共融,相互配合,协同发力,共同解决市域社会治理难题。通过“五治融合”,致力于打造“五态共生”格局,即市域社会治理的形态、生态、业态、文态、心态等“五态”良性发展、共融共生,达到形态多样、生态良好、业态丰富、文态生动、心态向上的良好治理效果。三要着力提高市域社会治理能力。在决策方面,要科学把握市域社会治理规律特点,坚持系统观念,提高统筹协调能力。立足市域承上启下的定位,统筹经济社会发展诸多方面,协调长远工作布局和近期工作重点,为横向治理机制的接续运作提供方向引领和政策保障。在执行方面,要坚持问题导向、现实关照,加强体制创新、制度创新、机制创新、方法创新,不断提升对群众的凝聚力、号召力、激发力,整体把握并落实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依法治理、智慧治理协同之要求,将破解综合执法、新市民融入、城乡统筹、社区养老等难题作为检验市域社会治理能力和水平的“硬核标准”。在监督方面,要构建全覆盖、全链条、全要素的监督机制,重点加强市域社会治理领域水平层面的制衡监督和来自服务对象、公众舆论的参与监督,以监督促进落实,以监督提升效能。

积极打造国家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标杆城市

当前,江门正高标准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积极打造国家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标杆城市。新征程上江门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要在以下四个方面下功夫。一要在产治融合上下功夫。深化拓展与国家政法智能化技术创新中心合作,将“两中心一基地”建设成“多网融合、一网受理、一网统管、一网协同”的跨区域、跨领域、多学科融合的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载体,推动市域社会治理“产学研用”融合发展。二要在品牌打造上下功夫。总结提炼本地经验,着力将“信访超市+外送服务”以及“粤平安”智慧网格、“两中心一基地”智慧治理产业平台、镇(街)综合行政服务改革、华侨华人离岸公共法律服务等打造成具有江门特色、全国领先、可复制可推广的市域社会治理品牌。三要在侨心回归上下功夫。江门最大的特质就是“侨”,我们要讲好侨乡故事,弘扬侨乡精神,更好地为新时代侨都赋能。要进一步利用好江门“侨梦苑”平台,引导和激励广大华侨来江门创业创造。要保护好管理好研究好侨批文物,更好发挥华博馆、台山广海埠银信博物馆、开平市博物馆、恩平拉美华侨华人展览馆等展馆平台作用,深入挖掘五邑华侨先辈奋发进取、情系桑梓的开拓精神和家国情怀,将侨智、侨力、侨味、侨情更好地融入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工作大局中。四要在人才培养上下功夫。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必须要有强大的人才支撑。要按照职业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要求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加大在智慧网格、社会福利、社会救助、社会慈善、卫健服务、综合执法、纠纷调解、应急处突等方面的专业人才培养力度,着力培育本土化的市域社会治理“领军人才”“核心人才”。

(作者系市委党校政治教研室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