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州市将推动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作为提升政务效能的关键举措,聚焦“减环节、减材料、减时限、减跑动”,深入推进政务服务“一门、一窗、一次、一网”改革,精简优化行政审批流程,大力推行“互联网+政务服务”,着力构建集约高效的政务服务环境,企业群众办事满意度、获得感不断提升。
一、突出全域统筹,推进政务服务运行标准化。坚持市、区(县)、乡镇(街道)、村(社区)四级协同联动,构建点面结合、整体推进工作格局。一是推进政务服务场所建设标准化。严格对照国家和省标准规划建设新市政务服务中心,完成7个区(县)政务服务中心、13个乡镇(街道)便民服务中心、149个村(社区)便民服务站标准化建设改造,创成省级“示范便民服务中心”45个、省级“示范便民服务站”129个,带动全市126个乡镇(街道)、1487个村(社区)政务服务能力整体提升,标准化四级政务服务体系初步建成。二是推进政务服务事项运行标准化。推进政务服务事项标准化管理,编制公布市县行政权力、行政许可、公共服务事项清单,有序推动“一单、一图、一表”工作。按法定程序下放、委托或延伸行政权力事项,将部分公共服务事项办理层级延伸到村(社区)。乡镇(街道)承接各类事项平均151项,中心镇171项,村(社区)31项,逐一明确各事项设定依据、办理程序、申请材料、办理时限。三是推进政务服务事项要素标准化。全面梳理政务服务事项基础信息,完成市、县、乡镇(街道)、村(社区)四级共7.8万个事项认领、更新,除涉密事项外政务服务事项实现网上公开运行。联通35个部门自建业务系统,建立政务服务事项动态管理机制,确保全市政务服务事项与同源发布、统一管理。
二、突出系统集成,推进政务服务供给规范化。充分发挥实体办事大厅、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载体作用,强化线上线下协同,持续优化政务服务供给。一是全面推行“一门集中”。制定《泸州市深入推进政务服务“三集中三到位”实施方案》,明确市、县(区)、乡镇(街道)、村(社区)四级进驻事项清单,全面开展“体外循环”整治,户籍、社保、医保、金融、法律、农技、电商等事项在乡镇(街道)、村(社区)全部可办。二是深入推进“一窗服务”。制定深化“综合窗口”改革实施方案,按照“前台综合受理、后台分类审批、统一窗口出件”模式,优化全市政务服务办事大厅综合窗口布局,市、区(县)两级规范设置社保、医保等“分领域”综合窗口668个、“无差别”综合窗口38个。乡镇(街道)加大单设窗口整合力度,加快实现无差别受理,在叙永县、古蔺县部分乡镇(街道)便民服务中心设立“少数民族语言服务专窗”,满足少数民族群众个性化办事需求。三是加快实现“一网通办”。推广“天府通办”泸州分站点应用,全市注册使用人数达220万人。强化泸州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建设,打通部门间数据壁垒,上线“公积金”“不动产”“供气”“供水”等9个主题服务专区,承接“综合窗口”“自助终端”“智能审批”“分站点建设”等省级创新试点。各乡镇(街道)、村(社区)开通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网上服务站点,提供本地事项在线查询、咨询、申请服务。
三、突出改革创新,推进企业群众办事便利化。聚焦企业群众办事需求,推进政务服务领域改革创新,着力提升政务服务质效。一是推行“一件事一次办”。围绕个人、企业、项目全生命周期,推动国家13项、省级47项重点“一件事”全面落地落实,累计办理“一件事一次办”事项1.39万余件。梳理推出镇村“一件事”主题服务54项,办事材料平均减少60.2%,办理环节减少62.4%,办理时限压缩45%。二是推行“跨域通办”。深化与重庆永川、江津、涪陵、江北,贵州赤水、遵义等毗邻地区政务服务合作,市、县(区)、乡镇(街道)三级全面设置“跨域通办”专窗,集中受理“跨省通办”158项、“川渝通办”311项、“省内通办”226项,合江—江津、古蔺—习水等毗邻地区乡镇聚焦社保、医保、户籍、教育等方面开展“跨省通办”结对合作。三是推行“政务+”改革。建设城区15分钟、乡村30分钟办事圈,推行“政务+商圈”服务,在主城区商圈设立“一站式”政务服务工作站,延伸办理纳税服务、商事登记等8类、325个政务服务事项。在乡镇便民服务中心全面设置“政务+金融”窗口,办理小额取现、信用贷款、医保缴费、社保认证等事项,实现政银企互联互通。截至2023年11月,全市共建设“政务+党建”“政务+金融”“政务+供销”等特色站点217个,政务服务触角不断延伸。(四川省政府办公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