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信阳市数字政府建设实施方案(2023-2025年)的通知
信政文〔2023〕89号
各县、区人民政府,各管理区、开发区,市政府各部门:
现将信阳市数字政府建设实施方案(2023-2025年)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信阳市人民政府
2023年11月3日
信阳市数字政府建设实施方案(2023—2025年)
为加快信阳数字政府建设,深入实施数字化转型战略,根据《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河南省加强数字政府建设实施方案(2023—2025年)的通知》(豫政〔2023〕17号)精神,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重要思想,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一体化统筹数字政府建设和发展,以数据为驱动,以应用为牵引,以数字化、智能化、一体化、便捷化为方向,以通用模块集成共建和业务系统融合互通为关键,全面推进政府治理流程再造、模式创新和履职能力提升,实现政府决策科学化、社会治理精准化、公共服务高效化、政务运行协同化,为全面推进落实“1335”工作布局提供数治支撑。
(二)基本原则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把“两个更好”作为数字政府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破解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办事难点、堵点、痛点问题,让数字政府建设成果更好地惠及全社会。
坚持改革引领。坚持和运用改革思维,以数智化改革助力政府职能转变,再造政府运行流程和治理模式,推动政府治理法治化、数字化和智能化。
坚持统筹规划。树立“全市一盘棋”理念,运用系统性、整体性思维建立健全数字政府建、管、用机制。按照统筹规划、统分结合建设的原则,强化信息资源深度整合,提升数字政府集约化建设水平。
坚持数据赋能。建立健全数据管理规则和标准体系,强化数据产生部门主动输出数据,加强数据汇聚融合、共享开放和开发利用,赋能政府治理、流程再造和业务协同,实现政府运行整体协同高效。
坚持安全可控。建立完善涉及基础设施、网络、系统、数据、平台等全要素、多层次网络安全保障体系,落实信创工作要求,营造安全可靠、自主可控、规范有序的数字政府生态。
(三)逻辑架构
牢固树立全市“一盘棋”思想,以“一朵云”为载体、“一张网”为链接、“一道墙”为防线,强化省市县联动、整体协同、统分结合、条块贯通,统筹构建数字化履职能力、安全保障、制度规则、数据资源、公共平台支撑、政务服务六大体系,打造全市一体化高效运行的服务型数字政府。
(四)建设目标
2023年底,数字政府建设各项机制建立健全,信阳人工智能计算中心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突破,“信服到”政务服务品牌基本形成,网上政务服务支撑能力大幅提升;2024年底,完备的制度标准规范体系基本建成,数字政府基础底座更加坚实,数字政府建设成效更加明显;2025年底,全市数字政府建设统筹协调和整体协同机制运行科学有力,安全高效的基础架构和公共平台支撑体系基本形成,数据资源有效赋能行政审批、政府治理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政府履职能力和政务服务营商环境整体提升,高水平数字政府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二、重点任务
(一)构建政府数字化履职能力体系
1. 经济调节数智化
强化经济数据融合治理,围绕投资、消费、就业、税收、财政、金融、能源、物流重点经济领域以及重点企业、支柱产业等,整合汇聚政务数据、公共数据、社会数据、企业数据等数据资源,构建经济治理基础数据库,开展关键经济数据全链条、全流程治理和应用。完善提升“智慧工业”平台建设,实时监测全市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生产经营和重点项目建设等情况。整合联通经济运行监测预警相关平台,加强经济运行全周期数据统计和综合分析研判。
2. 市场监管数智化
推动协同化监管。推动监管数据和行政执法信息归集共享、互认利用,实行跨层级、跨地域、跨部门联动响应和协同监管。强化审管协同,打通各领域审批和监管业务系统,实现事前事中事后全链条、全领域一体化监管。实施精准化监管。强化市场主体数据归集共享,运用多源数据为市场主体精准“画像”,及时预测、研判、识别风险。提升“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工作平台功能和应用水平,健全以企业信用风险等级为基础的分类分级监管机制,实施差异化监管。推行智能化监管。综合运用非现场、物联感知、穿透式等新型监管手段,实现风险信息自动发现、同步推送、智能提醒、及时处置。普及移动执法技术,推广实施“码上监管”。
3. 社会治理数智化
提升社会矛盾网上化解能力。完善网上信访投诉、行政复议、在线矛盾纠纷多元化解等平台,推进矛盾调解、司法救助等领域信息化建设,提升网上法律服务能力。完善智能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优化“雪亮工程”建设,推进政府部门间视频监控资源联网共建、共享、共治。完善公安大数据平台,推进全警全域数字化应用以及平安信阳建设大数据专题应用,提升社会风险预警、研判分析、决策指挥等能力。加强智慧应急建设。加快构建空天地一体化应急通信网络,增强断路、断网、断电等极端恶劣条件下应急救援现场通信保障能力。完善灾害和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提高面向企业、社区、村镇和重点单位的预警发布动员能力。提高市域治理精准化水平。全面推广应用“党建引领市域社会治理”数字化平台,推行智慧化网格服务管理模式,充分发挥治安管控综合信息平台和“一村(格)一警”智能工作台作用,快速处置各类案件、事件、事故。积极探索建立线上线下相融合的智慧社区服务体系,使协商议事、养老、家政、卫生、托育等社区服务更加智慧便民。
4. 生态环境保护数智化
提升生态环保协同治理能力。利用无人机、卫星遥感、视频监控、生态传感器等技术手段,构建一体化生态环境智能感知体系,实现环境质量、生态质量、污染源实时监测全覆盖。完善生态环境综合管理平台,建立生态环境数据主题库,加强部门间生态环境数据整合共享。提高自然资源利用效率。加强基础地理数据、基础地质数据、业务专题数据归集治理。完善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及“天眼”系统应用,实现对违法违规行为实时发现、实时推送、实时处置。优化水资源配置与调度管理系统,提升水资源管理智慧化水平。
5. 文旅产业发展数智化
建设智慧文旅。推进5G、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等在文化旅游领域的应用。打造智慧商旅、智慧景区等文旅产业数字化应用场景,实现旅游服务智慧化、旅游管理智慧化、旅游营销智慧化和旅游产品智慧化。发展文旅领域沉浸式业态。引导和支持虚拟现实、增强现实、5G+4K/8K超高清、无人机等技术在文旅领域的应用,发展全息互动投影、无人机表演、夜间光影秀等产品。支持文化文物单位、景区景点、主题公园等运用文旅资源开发沉浸式体验项目,开展数字展馆、虚拟景区等服务。推动文旅新技术创新培育。加快智慧旅游协同创新发展,推进企业、高校、科研机构间技术要素流动,鼓励通过许可、转让、入股等方式推动技术要素向中小微企业转移。
6. 政务运行数智化
搭建大数据平台辅助决策指挥。围绕宏观经济、应急指挥、社情民意、消防救援、疫情防控、自然灾害等重点领域,汇聚整合多源数据,进行动态监测、量化分析、趋势研判、效果评估、风险预警、可视化决策,提升精准研判、科学决策和调度指挥能力。提升行政办公效能。推进全市一体化协同办公平台及移动端建设,打造市、县、乡、村四级全覆盖的政务运行“一网协同”综合性办公枢纽。以数字化手段固化各类行政权力事项运行流程,促进行政权力线上规范透明运行,健全“互联网+督查”机制,推动重点工作线上督办、线上反馈、实时推送、及时处置。优化政策信息发布。完善政务公开信息化平台,强化网上政策发布主渠道功能。开发视频、直播、图解、数说、动漫等多样化政策解读产品。加强政务新媒体管理和规范化建设,做好突发事件信息发布和政务舆情回应工作。畅通政务互动渠道。完善政府网站集约化平台统一知识问答库,通过网民咨询、领导信箱、意见征集、领导访谈等多种形式开展线上政民互动。加强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建设,推进各渠道咨询投诉数据汇聚和分析应用,积极回应群众关切。
(二)筑牢数字政府安全保障体系
1. 强化安全管理责任
分级分部门制定数字政府安全责任清单,明确属地责任、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完善相应问责机制,确保安全管理边界清晰、职责明确、责任落实。加强政务信息化建设、运维、运营企业规范管理,强化企业直接责任。建立数字政府安全评估和重大事件处置机制,分级分部门分系统制定安全应急预案,定期开展应急演练。
2. 严格安全管理制度
严格落实网络安全、数据安全、个人信息保护等法律法规制度,制定完善政务云、政务网络、政务信息系统安全建设和安全运维制度规范,加强项目实施和运行全流程安全管理,实行安全技术措施同步规划、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同步验收、同步使用。强化政务信息化基础设施和数据全生命周期安全保护,定期开展网络安全等级保护测评、密码应用安全性评估以及数据安全风险评估、安全合规评估,实施常态化风险监测、安全检查和漏洞修复,及时消除安全隐患。依法加强重要数据出境安全管理。
3. 加强安全防护“一道墙”建设
推进一体化安全防护配置,统筹全市政务云、政务网络、政务信息系统安全防护和容灾备份能力建设,统一构建覆盖云、网、数、用、端的立体化本质安全技术防护体系。统一实施安全运营和应急保障,实行一体化安全防护运营,协同组建专业化安全运营保障团队,强化安全态势集中感知。加强一体化安全防护监管,建立健全跨层级、跨地域、跨部门的安全防护联动机制,常态化开展安全防护配置和运营情况检查。
(三)健全数字政府制度规则体系
1. 促进政府职责体系优化
以数字化助推政府职能转变、治理方式变革和业务流程优化,推进体制机制改革与数字技术应用深度融合,重构适应数字时代要求的政府履职体系。深化全市数据信息机构改革,分级整合部门政务信息化建设和运维职能,推动政务信息化项目统筹建设、政务信息系统统一运维、政务大数据体系一体构建、政务云网资源集约保障,理顺各部门在系统整合、数据共享、业务协同等方面的职责关系,打破数据“烟囱”和业务壁垒。
2. 完善协同推进机制
统筹推进技术融合、业务融合、数据融合,建立健全跨层级、跨地域、跨系统、跨部门、跨业务的协同机制。探索在政府部门、国有企事业单位建立首席数据官制度,明确专人统筹负责本部门、本单位、本行业信息系统一体化整合建设和数据资源管理工作。健全政产学研用协作机制,推动信息技术部门参与政府业务运行全过程,鼓励和规范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企业多方参与数字政府建设。完善“一办一局一中心一公司”的数字政府建设工作推进机制,充分发挥“数字信阳”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市行政审批和政务信息管理局牵头推进、市数据中心技术服务保障、市属国有数字企业建设运营支撑作用。
3. 统筹项目管理
健全政务信息化建设管理会商机制,完善政务信息化项目建设管理办法和建设运营模式。分类推进政务信息系统新建、升级、整合、关闭,促进数字政府集约化、一体化建设。统筹现有资金渠道,创新完善财政资金保障方式,分级建立多渠道资金投入机制。分领域开展数字政府建设示范,积极探索典型应用场景和创新模式。加快党建引领市域治理推广应用,最大限度整合基层服务和基层治理资源。依法加强审计监督,强化政务信息化项目绩效评估,避免分散建设、重复建设。
4. 健全制度标准规范
完善政务云、政务网络、数据开放应用环节管理办法和规章制度。组织推进云、网、平台、应用、数据等标准规范,建立标准推广执行和评估验证机制,以省服务业标准化示范项目为契机,建立健全我市政府数字化转型中的政务服务、数据共享、业务管理、安全运维和技术应用等领域急需的标准规范,推动我市一批地方标准上升为省标准、国家标准。
(四)完善数据资源开放共享体系
1. 创新数据管理机制
强化政府部门数据归集、加工、共享、开放、应用、安全、存储、归档等管理职责。常态化开展数据资源普查,制定标准统一、全量覆盖、动态管理的政务数据和公共数据目录,实行数据分类分级和“一数一源一标准”。加强对政务数据、公共数据和社会数据的统筹管理,依托市政务数据共享交换平台,推进数据按需归集、应归尽归,完善人口、法人、信用、经济治理、自然资源和空间地理等数据资源库,构建全市一体化政务数据体系。加强数据协同治理,强化数据全生命周期质量管理。
2. 深化数据高效共享
完善政务数据共享协调机制,加强数据供需对接服务,深入推进政务系统联通、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健全市一体化数据共享交换体系,整合各部门数据交换通道,实现数据目录统一管理、数据资源统一发布、共享需求统一受理、数据供需统一对接、数据异议统一处理、数据应用统一推广。
3. 推进数据开发利用
完善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分类分级有序开放公共数据,加大高价值数据集开放力度。积极探索公共数据开发运营,鼓励各类市场主体与省、市属企业合作开展公共数据开发利用。结合数据资源开发利用指南,推进社会数据“统采共用”,促进公共数据与社会数据融合应用创新。落实国家数据基础制度,制定数据交易相关标准,探索开展数据要素流通和交易。
(五)强化公共平台基础支撑体系
1. 建设政务“一朵云”
统筹推进信阳人工智能计算中心和政务云国产化建设,为各级各部门提供算力和数据系统储备集成服务。建设市级政务云管理节点,并与省级政务云管理系统对接,推进市县统一布局,构建物理分散、逻辑集中、云边协同的“一体化”政务云体系。县级及以下原则上不再新建政务云,全面推进已建非涉密政务信息系统迁移上云,加快撤并部门现有机房。
动态调整政务云服务目录,将平台即服务能力、云安全资源、异地灾备等纳入政务云服务。建立政务云服务提供方绩效考核机制,定期开展云资源使用效率核查和动态调优。结合豫东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开展协同容灾备份试点工作。
2. 构建政务网络“一张网”
加快网络基础设施以及电子政务外网等IPv6升级改造,建成与支撑数字政府发展相适应的互联网、云计算、5G、大数据、物联网、AI、高性能计算服务、虚拟现实技术(VR)、增强现实技术(AR)等各类先进新型基础设施。推进固移网络融合,在安全可控的前提下加快向乡镇、村(社区)延伸并按需向企事业单位拓展。依托电子政务外网,统筹部署各领域视频终端和物联感知设施,整合建设泛在互联的电子政务视频网和智能感知网络。加快业务专网向政务网迁移融合,各地、各部门原则上不再新建、改建业务专网。
3. 强化共性应用支撑
加快大数据平台建设,一体建设基础数据库、专题数据库,联动归集治理数据。推进部门业务系统与大数据平台对接,通过平台实现数据推送、获取与流动。分级梳理各部门、各领域业务协同需求和信息系统共性需求,统筹推进多跨场景大平台大系统共建共用,市县共享。集约建设统一身份认证、电子证照、电子印章、电子签名、电子材料、电子档案、电子票据、非税收入收缴、消息中心、智能客服、地理信息、数据分析服务等系统,为各级、各部门、各类应用系统提供数据、技术等基础支撑。
(六)打造高效便捷政务服务体系
1. 提升网上政务服务能力
持续深化“一网通办”,不断提升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功能,实现网上办事“一次注册、多点互认、全网通行”。拓展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办理深度和全环节覆盖度,推动更多适合网上办理的政务服务事项由网上可办向“全程网办、好办易办”转变。落实“河南链”试点建设任务,持续推动区块链技术在不动产登记、公积金贷款、建设工程联合审批等领域以及在县区的示范应用。推动企业和个人全生命周期涉及的高频政务服务事项实现“一件事一次办”,拓展移动端、自助端办理途径,拓展全市通办模式向基层乡镇延伸,不断提升“一件事一次办”服务质效和办事体验。打造“信服到”政务服务品牌矩阵,实现高频政务服务事项“应上尽上”“掌上可办”,全面提升政务服务便利度。加快推进“四电”(电子证照、电子印章、电子签名、电子材料)扩大应用和互通互认,推动政务服务事项“免证可办”全覆盖,积极探索“四电”在行政执法领域和社会化生活场景中应用,实现“电子亮证、扫码核验”和实体证照免提交。强化“有诉即办”数据应用,完善提升“你呼我应六位一体”和“政务治理六察一办”诉求处置双轨运行机制,着力推动“有诉即办”向“未诉先办”转化。
2. 推行政务服务大厅标准化星级建设
合理设置政务服务大厅功能分区,高标准建设24小时自助服务区、网上办理区、老年人服务区、企业会客厅、金融服务超市等功能服务体验专区,完善配套服务设施,为企业和群众提供优质便捷的政务服务。不断提高市县窗口受理标准,促进政务服务效能全面提升,实现“一窗受理、综合服务”。打造线上“红帮帮绿通通”线下“红色店小二”帮办代办服务品牌,实行“线上申请、预约导办、线下引导、全程代办”等多种帮代办模式。进一步完善落实政务服务“好差评”制度,实现市县乡三级“主动评价覆盖事项率、主动评价覆盖部门率、实名差评按期整改率”保持100%,确保评价渠道畅通。深入推进乡镇相对集中行政审批服务改革,全面实行“一枚印章管审批”,建立市县乡村四级联动、高效便利的政务服务体系。
3. 精准开展惠企服务
统筹涉企政策精准智慧服务系统,与“万人助万企”数字平台、“四保”白名单企业(项目)运行调度平台衔接,分类梳理、动态管理财税、金融、科创、产业、人才等惠企政策,加快推进“四电”在惠企政策“免申即享”兑现过程中的应用。探索“企业码”应用场景,推动涉企审批一网通办、惠企政策精准推送、政策兑现直达直享。以数字技术助推深化“证照分离”改革,探索“一业一证”等照后减证和简化审批新途径,推进涉企审批减环节、减材料、减时限、减费用。完善金融服务平台功能,推动涉企金融服务平台整合,持续开展线上常态化银企对接活动,有效纾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题。
5. 拓展公共服务应用
以“水、电、气、暖、网”等涉企和民生服务高频事项为重点,着力提升联合报装服务效能,通过优化线下窗口、整合线上功能、建立协同机制、业务信息共享等方式,实行“一表申请、一窗受理、一次办结”联合办理,打造公共服务“共享营业厅”。大力推进“数字适老助残”,优化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信服到”APP界面交互、内容朗读、操作提示等功能,通过“关怀模式”“长辈模式”和授权代办、远程认证等技术,为特殊群体提供便利的数字化服务。同时,聚焦教育、医疗、养老、抚幼、人社、就业、文旅、体育、民政、助残等领域,以第三代社保卡和电子卡为载体,深入推进居民“一卡通”、智慧交通、智慧文旅、智慧人社、智慧教育、智慧社区、智慧乡村、智慧医疗等数字化应用,加快构建数字化转型普惠服务体系。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坚持把党的全面领导贯穿数字政府建设各领域、各环节,在党委统一领导下,履行数字政府建设主体责任,重大事项及时向党委请示报告。充分发挥市“数字信阳”工作领导小组作用,成立工作专班,建立工作例会制度,定期研究解决工作推进中的重点、难点问题;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加强跟踪分析和督促指导,及时通报工作推进情况和突出问题。各地、各部门要将数字政府建设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建立健全领导协调机制,对照重点任务,逐项明确牵头领导和责任单位,细化时间节点、目标任务和推进举措,实施台账管理,有力有效推进。
(二)强化人才支撑
各地、各部门要将数字政府建设相关理论知识纳入领导干部学习培训内容,持续提升干部队伍数字思维、数字技能和数字素养。大力引进数据治理、应用开发高端人才,组建本土专业化技术团队。充分发挥市数字政府建设专家委员会作用,建立健全数字政府重大决策专家咨询机制。引导鼓励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参与数字政府建设中的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问题研究。
(三)强化考核评估
在各级党委领导下,建立常态化考核机制,科学构建评估指标体系,积极引入第三方机构开展评价,考核评价结果作为领导班子和有关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