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学者夏红星:科技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大动力
日前发布的《国家创新指数报告2022—2023》显示,中国创新能力综合排名上升至世界第十位,较上年提升三位,是唯一进入前十五位的发展中国家。
“我国科技创新事业发生了历史性、整体性、格局性重大变化,一些前沿领域开始进入并跑、领跑阶段,科技实力正在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迈向系统能力提升,正在向创新型国家前列进一步迈进。”知名学者夏红星表示。
在这幅“世界创新榜”上,中国从2000年的第38位快速提升至2011年的第20位,随后稳步上升至目前的第10位。在夏红星看来,创新能力的提升源自科技创新对于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引领,以及在国家发展全局中的核心位置。从新中国成立初期提出“四个现代化”,到改革开放提出建设小康社会,再到新时代提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科技现代化一直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战略支撑。
在夏红星看来,中国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推动科技事业发生了历史性、整体性、格局性重大变化。 “具体表现在四个‘增强’:科技实力大幅跃升,在全球创新版图的影响力显著增强;科技创新支撑引领产业转型发展,服务高质量发展能力显著增强;科技服务于民生福祉,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能力显著增强;科技支撑赋能区域发展,创新高地引领带动作用显著增强。”
“虽然我国已迈入了创新性国家的行列,但也要正视我们的短板和不足。”夏红星坦言,受历史发展路径的影响,我国没有赶上前几次工业革命的机遇,在关键基础科学、关键核心技术上还面临诸多短板。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我国一些高端产业链对外依存度高、部分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问题时刻警示我们,科技自立自强不仅是发展问题,更是生存问题。
夏红星认为,面对“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关键核心技术,唯有持续在创新投入上做加法、在知识创造和创新环境上挖潜力、在创新主体和绩效上求突破,不断攻克“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才能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真正掌握竞争和发展的主动权、形成国际竞争新优势。
此外,科技创新成果如何更好、更快、更高质量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这个环节一直是我国的短板。在夏红星看来,科技领域的体制改革和创新,要比某一项技术的创新突破更为重要。“改革的着力点,是推动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改革的目标,是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改革的关键,是激发各个创新主体的活力;改革的主要内容,是理顺创新主体的关系,明确各个创新主体在创新链不同环节的功能定位。”
从全球视野来看,当前我国科技创新也有着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夏红星表示,随着全球科技创新进入空前密集活跃期,以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新兴科技快速发展,一系列原创性技术、颠覆性技术带来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全球经济结构,我们面临与发达国家一样的无人区、前沿区,我们有条件通过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引领世界科技变革、加速世界现代化进程,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更大贡献。
以数字经济这个赛道为例,夏红星认为,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突飞猛进,经济社会绿色化、数字化转型进程加快,数字经济正以空前的速度、广度、深度和精度改变着人类社会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组织方式、思维方式、行为方式,数字经济也已成为当今世界科技创新的前沿战场,竞争空前激烈。
一组数据或可佐证最近十年中国科技创新体系的不断夯实。我国全社会研发投入从2012年的1万亿元增至2022年的3万亿元;科研人员总量从2012年的325万人年到2022年超过600万人年,规模保持世界第一;全国技术合同成交额从2012年的6000亿元增长到2022年的4.8万亿元。“我国科技界的创新发展和弯道超车,对构建新发展格局、构筑国家竞争新优势,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有重要支撑作用。”夏红星说。
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身处深处挑战与机遇并存的时代,如何深度参与并赢得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竞争?既是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必须回答的时代之问,也是中国科技界必须给出答案的现实命题。
对此,夏红星认为,中国式现代化关键在科技现代化。新时代新征程上,我们必须紧紧扭住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这个牛鼻子,以科技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发挥历史主动、积聚新动能、跑赢新赛道。“特别要把握颠覆性创新的技术变轨和产业重构机遇,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占据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发展的制高点,赢得科技创新的主动权,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强劲的发展动力。”(咸宁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