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力打造高端制造业增长极 上海持续推动经济和信息化高质量发展
图为国产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
2023年,上海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重要讲话和推进新型工业化重要指示精神,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全国新型工业化推进大会部署,聚力打造高端制造业增长极,推动重点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持续推动上海产业经济和信息化高质量发展。
(一)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建设
三大先导产业创新突破。集成电路,聚焦关键环节加快攻关突破,提升汽车芯片全产业链供给能力,举办SEMICON国际半导体高峰论坛。生物医药,启动生物医药标准厂房建设,发布合成生物、医疗机器人、基因治疗等行动方案,举办2023上海国际生物医药产业周。人工智能,形成开源与商用并行、数十款基础和垂类大模型协同发展的格局,成立大模型语料数据联盟,揭牌上海“模速空间”大模型创新生态社区,举办2023世界人工智能大会。
六大重点产业竞相发展。电子信息,几何光波导等显示器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和辉光电二期、金桥“5G+超高清”特色产业园等加快建设。生命健康,发布智慧健康养老产品和服务推广目录,开展智慧健康养老应用试点示范。汽车,新增推广新能源汽车超25万辆,推动燃料电池整车示范应用、零部件产业化、加氢站建设运营。高端装备,服务保障C919首航和运营、首制国产大型邮轮建成交付,LNG船订单超全球1/4,制定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大飞机高端产业链、核电产业等领域行动方案和政策措施。先进材料,编制发布新材料中试基地管理办法,推进华谊合成气等化工区新一轮超千亿投资项目。时尚消费品,发布“上海设计100+”,举办世界设计之都大会、上海制造佳品汇等精品活动,持续打响“上海制造”品牌。
新赛道产业发展壮大。数字经济,推进重点领域工业软件研发攻关,发布优秀信创解决方案,举办信息消费节活动。绿色低碳,评选绿色工厂、绿色园区、绿色供应链、绿色设计产品;培育零碳工厂、零碳数据中心、零碳创建工厂、零碳创建园区。元宇宙,推进上海元宇宙重大应用场景“揭榜挂帅”,组织开发手语大模型数字人平台,举办“元启上海”AI开发者大赛。智能终端,搭建车城网平台、建设227.8公里道路车路协同环境;发布促进智能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创新发展行动方案,工业机器人密度处于国际先进水平。
未来产业前瞻布局。张江、临港、大零号湾首批未来产业先导区推进建设,未来产业重点领域开展“揭榜挂帅”,脑机接口、先进核能、新型储能、未来产业投资等领域专委会成立,举办2023全球“未来产业之星”大赛,评选出120个优秀项目和40位优秀人才。
制造业与服务业加速融合。加快重点产业垂直服务平台、工业品数字服务平台、专业服务平台等六类平台,产业互联网、总集成总承包等重点领域发展。举办第四届中国(上海)工业品在线交易节,实现交易额超520亿元。
(二)城市数字化转型纵深推进
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加快推进。启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诊断,遴选发布15家“工赋链主”培育企业,智能工厂网络、可信数据空间等数字供应链推进建设。累计建成国家级标杆性智能工厂3家、示范工厂19家、优秀场景111个,国家级工厂和场景数量“双倍增”。
重点场景持续迭代升级。建成35个生活数字化转型重点场景,完成便捷就医、交通MaaS等升级版场景建设,建成456个数字伙伴微站点。推动成立城市灵境场景创新中心,城市数字化转型体验馆开馆运行。
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推进布局建设。启动建设数据交易国际板,累计挂牌数据产品近1700个;建设公共数据运营监管平台,上线21个公共数据社会化开发利用场景。累计建设超7.7万个5G室外基站、35万个5G室内小站,358个数字电话亭;物联网数据卡用户数超1.4亿户,物联终端3亿个。人工智能公共算力服务平台正式运行服务。
(三)狠抓稳增长促投资
招商引资深入实施。举办2023上海全球投资促进大会,总投资674亿元26个项目签约。全力打响“投资上海”品牌,持续开展投资上海全球行、全国行,依托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等重大会展平台开展专题招商。2023年以来签约亿元以上项目超1300个,总投资超1.2万亿元。
重大产业项目加快建设。制定签约、拿地、开工、在建、竣工、投产“六张清单”。全年推动新开工项目187个,华域汽车、发那科三期等98个项目竣工。实施新硅聚合半导体、凯迪拉克纯电动车等百个技术改造示范项目,带动1500项技术改造项目。1-10月份,工业投资同比增长9.9%。
(四)产业发展生态持续优化
产业高水平开放协同发展。制订发布《上海市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推进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联合发布推动长三角三大产业协同发展实施方案。海外推介上海产业发展,巩固上海横滨友城合作成果,深化沪台、沪港、对口帮扶地区、革命老区等产业合作;举办第二十三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
产业空间有力保障。推动“工业上楼”,打造“智造空间”,东方芯港、生命蓝湾等特色产业园区推进产业链布局和关键节点突破。制定重点产业区域城市更新实施意见,建立产业园区城市更新项目库。发布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全年预计实施调整450项,推动资源要素盘活利用。
产业人才队伍推进建设。实施“产业菁英”高层次人才培养专项、卓越工程师培养专项,推动成立国家卓越工程师创新研究院(上海)和先导产业产教融合联合体。
着力提升企业服务能级。建立实施重点企业“服务包”制度,形成“一企一服务包”,配置“一企一管家”,切实帮助企业办实事、解难题、强信心。建立企业梯度培育平台,累计培育创新型中小企业15000余家、市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9800余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710家。推动上海市与央企深化合作,建立在沪央企“一对一”服务信息档案。完善外资企业线上线下服务台。
2024年,上海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按照工信部和上海市委、市政府部署要求,把握创新转型、提质升级的工作导向,奋发进取、攻坚克难,巩固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推动产业经济和信息化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一是着力产业结构现代化,打造高端制造业增长极。培育三大先导产业世界级高端产业集群,集成电路打造IP创新生态;生物医药支持细胞和基因治疗药物、医疗机器人等创新药械研发,加快管线布局、临床应用和产业化进程,推动合成生物铸造厂建设;人工智能深化大模型创新生态社区“模速空间”建设,培育智能算力开放创新产业生态,推动高水平语料数据开放共享,推进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和产业化应用落地。智能网联汽车加快建设车联网,全面提速基础设施建设、技术突破、示范应用;高端装备加快实施大飞机高端产业链培育;谋划布局量子科技、核聚变、空天利用、深海探采、脑机接口等前沿领域,深化未来产业先导区建设。同时,以智能制造拉动新终端、新业态、新模式快速增长,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二是着力产业基础高级化,提升产业链韧性安全水平。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对接国家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推动重点企业协同攻关;提升研发能力,以信创产业、新优品牌等拉动需求增长。
三是着力数绿转型融合化,促进新旧动能接续转换。依托“工赋链主”打造重点产业可信数据空间,推动数据共享、产能协同,新建一批智能工厂,加快培育数字供应链产业链。强化新型基础设施赋能方面,数据跨境流通,联动国际数据港和上海数交所,发布数据流动操作指引,试点海外数据在沪交易、国内数据产品出海。在新一代通信技术方面,推动5G应用拓展,加快6G研发布局,打造浦东、闵行、松江等通信产业园。产业绿色化转型,加快实施“工业互联网+绿色制造”,推动数字化碳管理平台建设,引育ESG偏好型国际化企业;培育绿电、绿氢、绿氨、绿色甲醇,打造新型储能产业园;围绕CCUS构建绿色低碳供应链体系,建设绿色园区、绿色工厂、绿色供应链、绿色设计产品制造体系。生产性服务业提质增能,引育30家以上产业互联网平台,培育首批市级“两业融合”示范园区,新增20家市级服务型制造示范单位,搭建总集成总承包企业“走出去”服务平台。
四是着力要素配置生态化,推动产业集聚创新发展。落实重点企业“服务包”制度,建设“一网通办”专窗平台2.0版,加快龙头企业、高增长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培育,打造世界一流企业。推出第四批特色产业园区,打造产业地标;鼓励建设标准厂房、垂直园区、垂直工厂,打造1000万平方米智造空间,推动投资、技术、人才汇集,促进上下游企业集聚;打造产业菁英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