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智融合重塑增长新动能
来源: 国际金融报 更新时间:2024-01-22

近日,国家数据局、中央网信办、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等17部门联合印发了《“数据要素×”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下称“行动计划”)。应发挥数据要素的放大、叠加、倍增作用,构建以数据为关键要素的数字经济,充分发挥数据要素乘数效应,赋能经济社会发展。

数据要素是数字经济的基石,数字经济的发展与经济增长密切相关。通过合理、高效地利用数据,产生新的商业模式、服务和产品,有助于创新驱动的经济增长。在全球经济中,数字化和数据要素已经成为国家竞争力的关键因素,能够高效利用数据的国家更有可能在技术、创新和产业领域取得领先地位。

通过自动化、智能化的技术应用,企业可以更有效地利用资源,减少浪费,提高生产效益。数据要素的优化可以使企业更好地了解市场、客户需求和竞争对手动态。这有助于企业更迅速地调整战略,提高市场竞争力。数据要素的发展带来的社会服务的改善,如医疗、教育、交通等领域的创新,有助于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和质量。

完善数据资源体系

行动计划提出,完善数据资源体系,在科研、文化、交通运输等领域,推动科研机构、龙头企业等开展行业共性数据资源库建设,打造高质量人工智能大模型训练数据集。

通过合作共建数据资源库,可以在跨领域的研究中充分利用各类数据,推动更广泛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此外,高质量的人工智能大模型训练数据集是推动人工智能领域快速发展的关键。通过打造这样的数据集,不仅可以提高人工智能算法的准确性和效率,还能够培养更具竞争力的人工智能产业。

计划强调在重点领域和相关区域组织开展公共数据授权运营,这将有助于建立更加开放、透明的数据共享机制。公共数据资源的供给可以促使各行业在公共资源池中取用数据,推动创新和解决各种社会问题。特别是在科研领域,公共数据的开放将为科学家提供更广泛的研究材料,推动跨学科合作,进一步加速科技创新的步伐。在文化和交通运输领域,公共数据的共享也将为文化创意产业和智能交通系统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除了公共数据,计划还鼓励企业开放数据,促进市场力量挖掘商业数据的价值。这一措施将激发商业创新,帮助企业更好地理解市场需求,优化产品和服务。同时,开放数据也将为各行业提供更多的商业智能,支持企业在不确定的市场环境中作出明智的决策。

为了保障数据的质量和安全,计划提出了健全标准体系的措施。通过加强数据采集、管理等标准建设,将有助于规范数据的生产和流通,提高数据的可信度。此外,协同推进行业标准的制定,将有助于各行业在数据应用中形成共识,推动行业的健康发展。

为了更好地推进数据内容采集、加工、流通、应用等不同环节,计划强调制定完善的数据权益保护规则。在保护个人隐私的前提下,这一举措将有助于在整个数据生命周期中保障相关主体的权益。通过为数据的生产者、加工者、传播者等不同主体制定明确的权益保护规则,有助于建立公平、有序的数据生态系统。

综合来看,中国行动计划通过完善数据资源体系、加大公共数据资源供给、引导企业开放数据等一系列措施,旨在构建更加完善、开放的数据生态系统。这将为各行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数据支持,将有助于通过科研机构、企业的协同努力,构建更加高效、健康的数据生态系统。

以数据支撑技术创新

行动计划提出以科学数据支撑技术创新,聚焦生物育种、新材料创制、药物研发等领域,以数智融合加速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

首先,行动计划将聚焦生物育种、新材料创制、药物研发等领域,以科学数据为支撑,通过数智融合的手段,加速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这种精准的领域聚焦,有助于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研究效率,推动科技成果更直接、更有针对性地服务特定领域的发展。

其次,为支持大模型的开发,计划提到深入挖掘各类科学数据和科技文献。通过细粒度知识抽取和多来源知识融合,构建科学知识资源底座,建设高质量语料库和基础科学数据集。这一系列的措施将为人工智能大模型的研发提供坚实的数据基础,为创造更强大、更智能的技术奠定基础。

行动计划明确表示要探索科研新范式,通过依托各类数据库与知识库,推进跨学科、跨领域的协同创新。这将打破传统学科的壁垒,促使不同领域的知识和专业技能相互交融,为科学研究提供更全面、多元的视角。这也将有助于加速科研领域的创新,推动科学知识的更广泛应用。

最后,行动计划强调以数据驱动,用科学数据发现新规律,创造新知识。这一理念意味着通过数据分析,可以更准确地捕捉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规律,从而推动科学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数据将成为引领科学研究的先导力量,为科研人员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行动计划提出的以科学数据支撑技术创新的战略方向,为中国科技领域的发展指明了方向。通过深度挖掘科学数据,构建庞大的知识资源底座,推进科研新范式,计划将为中国科技创新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这也将促使中国在全球科技领域的竞争中更加强大而有影响力。

(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商学院数字经济与金融创新研究中心联席主任、研究员盘和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