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坦尼克号”海难悲剧的教训
来源:学习时报 更新时间:2024-02-28
      “泰坦尼克号”是当时世界上体积最庞大、设施最奢华的英国皇家邮轮,号称“永不沉没”。1912年4月10日,“泰坦尼克号”处女航行,从英国南安普敦出发驶往美国纽约。4月14日23时40分,行驶至北大西洋纽芬兰附近海域时撞上冰山,4月15日2时20分,船体断裂后完全沉没。船上共有2200余名乘客及船员,仅700余人生还,1500余人遇难,是20世纪最严重的海难之一。“泰坦尼克号”沉船震惊了全球,警醒世人重视海上航行安全和公众风险意识。
风险意识缺乏,忽视海冰警告
4月14日22时55分,“加州人号”在“泰坦尼克号”以北的海域抛锚过夜,并向附近的所有航行船只发出遭遇冰山的警告。事实上,当天“泰坦尼克号”多次收到来自其他船只的海冰警告,包括“波罗的海号”“美洲号”“加州人号”等。针对海冰风险警告,船长史密斯为了创造从英国到美国纽约最快的航行记录,仅是吩咐瞭望台要多加注意,船只依然保持最高航速航行。23时39分,当瞭望员发现行进前方的冰山,距离仅约450米,船只减速、立即调转方向、试图绕行冰山等一系列操作都为时晚矣。瞭望员发出冰山警告37秒后,“泰坦尼克号”右舷撞上了冰山,剧烈擦撞造成船体右侧吃水线以下多处开口,冰冷海水瞬间涌入船体,16个水密隔舱中的5个进水。而“泰坦尼克号”设计上最多能承受4个水密隔舱进水,沉没难以避免。
法规制度滞后,疏散撤离无序
    20世纪初的北大西洋,海运十分繁忙,1903年至1912年英国海上运送旅客高达350万人次,其间遇难人数不到100人。英国《1894年商船法案》规定,一艘10000吨或以上的船只应携带16艘救生艇,总容量为272.5立方米,可以容纳960人,该法规并未对更大吨位船只救生艇配备提出额外条款。“泰坦尼克号”作为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航运客轮,注册总吨位为46328吨,配备了16艘木制救生艇和4艘可折叠救生艇,可容纳1178人,大约是当时船上人数的一半,其救生艇配备数量已经超过了法律规定标准。然而,“泰坦尼克号”从发生撞击到完全沉没仅仅历时2小时40分,只有700余人登上救生艇,几乎所有跳入海中或跌入海中的人都因冰冷休克而死亡。
究其原因不难看到,在船舱大量进水、船体逐渐下沉情况下,船长下令开放救生艇进行人员疏散,但由于事前没有针对救生艇开展操作演练,即便船员应急操作清单张贴在指定位置,却很少有人阅读或熟练掌握救生艇操作流程,以致在灾难发生后出现不知所措、手忙脚乱的混乱局面。同时,由于沉船不是立即发生,船舱内比甲板上相对温暖,乘客对于是否要离开船舶犹豫不定,甚至在第一艘救生艇下水时,人们仍然不相信危险即将到来,只有28人搭乘了原本可以容纳65人的救生艇。此外,船上没有配备公开的警报系统,很多三等舱的乘客没能被及时告知发生的情况,被困在下层客舱区域,丧失逃生时机。最为致命的是,在救生艇配备数量本已短缺的情况下,由于指挥人员现场指挥协调能力不足、疏散指令不够明确、人员疏散混乱无序,20艘救生艇竟然有470余个舱位空置。
应急通信疏失,延误救援行动
    “泰坦尼克号”沉没的那一夜,海洋深处隐藏的重重谜团却比冰冷的海水更加深邃,这些秘密随着时间的流逝,变得更加扑朔迷离。“加州人号”是当时距离“泰坦尼克号”最近的船只,令人遗憾的是,“加州人号”的电报员在当晚发出最后一条冰情警告后就关闭了电报机,未能及时收到“泰坦尼克号”发出的求救信号。当“加州人号”的电报员重新值班时,他们才知道了这场灾难。在“泰坦尼克号”沉没之前,曾发射火箭求救,“加州人号”甲板上的船员看到从一艘未知的船上发射的火箭,但他们猜测其可能是回应或其他识别信号,并没有引起重视。
收到求救信号的皇家邮轮“喀尔巴阡号”是唯一 一艘营救“泰坦尼克号”灾难幸存者的船只,在沉船约一个半小时后抵达现场,并在事故发生后九个半小时救到最后一名生还者。事后,英国贸易委员会、美国参议院对“泰坦尼克号”沉没事故调查认为,如果“加州人号”能够及时收到“泰坦尼克号”的求救信号,在完全沉没之前赶到现场,通过救生艇进行人员转移,应该可以拯救更多生命。
    事后反思与制度改进
“泰坦尼克号”沉没灾难凸显了当时海上航行安全管理的严重缺陷,这场灾难推动了海事法规制度的重大改进,促进了执行更为严格的海上航运安全措施。1913年,第一届国际海上人命安全会议在伦敦召开。会议制定相关规则,要求任何船只必须为每位登船者提供救生艇空间,且每次航行都要开展救生艇演习,以确保船员知道在紧急情况下如何行动。同年,各国在海事安全条例上达成共识,通过了《国际海上人命安全公约》,规定客轮上的无线电通讯必须24小时开启,同时加装二级备用电源,以免漏掉求救信号;任何船只都必须与邻近船只及沿岸陆上电台保持联系。此外,《国际海上人命安全公约》规定,船上发射红色火箭必须被解释为求救信号。
1914年,为监测大西洋的冰山情况、破坏性障碍物和危险季节期间的海上安全问题,13个参与跨大西洋航行的国家代表达成协议,由美国海岸警卫队成立国际冰情巡逻队,各个协议国家分担北大西洋冰层监测费用,直到今天还在监测和报告北大西洋上可能威胁航行的冰山。
海洋是地球上最广阔的空间,也是最繁忙的交通路线之一。据统计,全球有410万艘渔船在海上作业,另外还有各种各样的游艇、邮轮、军舰和私人船只。这些船只在海上穿梭,不可避免地会面临各种风险和危险。尽管“泰坦尼克号”海难已经过去100多年,但这场灾难给人们带来的教训是显而易见的。号称“永不沉没”的“泰坦尼克号”,用1500余名乘客和船员的生命作为代价告诉世人一个道理:意识不到危险就是最大的危险。
同时,“泰坦尼克号”海难也在警示人类,在海上交通日益发达的时代,我们需要不断地提升航运安全水平,包括船只安全设计、航运科技、通信导航和安全系统,也需要增强安全风险意识,提高船长等指挥人员的应急处置能力,增强船员的安全培训、应急演练和救援能力,加强每位乘客的安全风险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以应对各种突发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