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政府是建设数字中国的基础性和先导性工程。2023年10月,国家数据局正式揭牌,标志着我国数字政府建设进入一个新阶段。目前各地数字政府基于云网的技术驱动力强,数据的全量归集能力强,积累了海量数据,初步建设了人口、法人、电子证照、自然资源和空间地理、社会信用等基础数据库,按需整合教育、社保、交通、医疗、水电气等行业数据,建成一批跨地区跨部门跨层级的主题库、专题库,开展多部门协同的数据治理策略,在数据应用场景上已具规模,数据应用场景日益丰富,持续推进以“不见面审批”“最多跑一次”等为代表的“一网通用”“一网通办”“一网统管”工程,“一屏智治”“交地即发证”“竣工即交付”等一批创新做法纷纷落地,还形成了长三角、泛珠三角区域、京津冀区域“跨省通办”应用场景,形成了优质高效便利的政务环境。
随着应用场景成为数字政府用户的关键体验载体,国家发布了《智慧城市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场景分类指南》(GB/Z 42759—2023),各省市纷纷加快数据应用场景的创新步伐。但在以应用场景为牵引、数据应用为核心,运用大数据、5G、人工智能、互联网、区块链等新技术,推动数据要素价值释放,让数据“动起来”“活起来”,衍生形成新业态、新模式、新产品,形成“以用户为中心”的政府数字化履职新模式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推动政务服务与数字技术、数字要素深度融合,提供精准化、个性化政务服务。
健全统筹工作机制,推进场景建设开放共享
各省各地在数字政府建设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可以由工信部门和大数据部门等相关职能部门牵头,编制面向应用的场景建设项目规划,统筹前沿技术赋能数字化政府应用场景总体工作,各部门、各市区分级管理、共同推进场景建设及其实践应用。同时,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各部门明确具体负责人及联络人,适时召开工作推进会,协调解决业务场景的数据流转共享、规范标准等相关问题,从而统筹推进场景聚类建设,将相关数据或业务属性的场景相互关联、深度融合,促进场景类主题资源及底层数据的共通共享,化解应用场景与开发环节中的“重复建设”与“碎片化”问题。
完善场景开发规范,推动应用场景智能升级
在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环境保护、政务运行等履职场景划分的基础上,细分场景类型,制定场景开发规范,推进应用场景的智能升级。一是细分日常业务场景与应急业务场景类型,日常场景突出可视化、智能化、图谱化;应急场景强化事前、事中、事后的迅速响应与处置效力。二是优化数字政府应用场景供需对接机制,建立定期专项调研制度,找准政府应用场景需求的痛点、堵点、难点,并向市场企业与社会组织发布场景需求、服务采购等信息。三是发挥当前5G基站、人工智能、区块链等优势,夯实数字政府算力基础设施,打造企业、人才集聚的大模型创新高地,推进大模型技术与数字政府业务场景的深度结合与积极实践。
加大政策资金保障,实施标杆场景打造工程
需要用好国家与地方现有的扶持政策,出台配套支持政策,投入专项资金,推动具有首创性、示范性的数字政府标杆场景项目落地。一是对标杆性数字政府建设企业、优秀的大数据团队、高价值业务场景进行支持或奖补。二是明确“标志性(标杆性)开发利用场景”工作目标的路线图,建立标杆性场景案例库和应用推广中心,推进共享应用。三是建立“应用征集大赛”制度,每年适时发布重大场景、创新场景征集通知,举办重大应用场景创新大赛,推动重大应用场景项目开发“揭榜挂帅”,探索新的应用场景与解决方案。
强化数字人才支撑,提升政务人员“大业务”能力
一是健全完善政府首席数据官制度,强化数据生产、开放、应用与安全管理,形成省级、设区市一体化数据管理体系,保障高质量场景数据供给。二是构建专题性常态化培训机制,通过系统的、直接面向应用的信息化技能培训,培养既“懂行”又“懂数”的数据服务人员,提升政务队伍的数据处理、应用、开发能力;三是吸纳部分精通智能信息处理技术的数据挖掘工程师、场景工程师加入政务队伍,实现一线业务人员与智能技术人员的融汇,着力提升场景数据服务人员的“大业务”能力,为场景的创新开发与应用服务提供人才支撑。
数字技术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抓手,基于多种数字技术融合驱动政务应用场景迭代升级与转型创新,提升用户体验,从而实现政务服务从“能办”向“好办、易办、智办”高质量发展,是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应有之义。
(作者分别为南京工程学院副校长,南京工程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