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数字技术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高质量发展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更新时间:2024-03-27


高校思政课肩负着重要的铸魂育人职责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改革创新是时代精神,青少年是最活跃的群体,思政课建设要向改革创新要活力,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数字技术的日臻成熟引发了知识呈现和传递的革命性变革,对思政课传统范式与创新产生了深远影响,为思政课构筑了新型交互场域,创造了思政课活动全新的叙事空间。数字技术与思政课结合,让学生走出思想政治“小课堂”,走入数字社会的“大课堂”,通过构建“大思政”工作格局,让思政课育人更加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满足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主体的活动需求、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的呈现形式、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范式变革。通过数字技术的耦合与内嵌,使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在结构发生深刻转变,由此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提升育人实效性。

数字技术

提升思政课价值引领力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将数字技术有效融入思政课教学,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成为思政课改革的重点。

首先,意识形态性是思政课的基本属性,而数字技术同样具有意识形态性,其在社会中发挥作用的关键在于它由谁掌握、服务于谁、为谁发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牵住数字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这个“牛鼻子”。西方一些国家的数字霸权使我国意识形态领域面临更大挑战,数字技术对意识形态的影响更是不可回避的问题。 我们必须把数字技术发展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坚持数字技术发展与思政课相契合,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数字技术拓展思政课宣传平台、创新宣传方式,筑牢抵御意识形态渗透和历史虚无主义侵蚀的安全网,避免受制于人。

其次,数字技术打破了空间制约,构建了网络化、沉浸式、智能化的虚实融合育人环境,“教”和“学”摆脱了物理世界的现实约束,实现了信息抓取的最大化。数字技术可从用户心理、兴趣爱好、情绪情感、利益诉求、价值取向等多维度进行“数字画像”,实现教育对象思想嬗变的全过程可视化;运算思维的运用推动了思政课教育思维空间的延展,有利于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以及热点、难点和困惑点,从而加以正面的宣传教育引导,通过加大符合教育对象需要的思想政治教育,有效防范化解意识形态领域的重大风险,提升社会主流意识形态价值引领力。

最后,要合理把握数字技术嵌入思政课建设发展中的程度,调和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之间的张力。不可无限放大数字技术的价值而忽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也不可一味因循守旧、排斥数字技术在思政课中的应用。思想政治教育属性必须占据主导地位并贯穿数字技术利用的全过程,保证数字技术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承载,并在立德树人根本价值理念指导下,合理运用数字技术,从而使数字技术更好服务于思想政治教育,推动思政课实效性不断提升。

数字技术

提升思政课教学吸引力

数字技术应用于思政课能够实现传统思政课教学方式的转换,将以教师为中心的单向度的平面叙事式教学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多维度立体式教学,学生不再是思政课的“旁观者”,而是思政课的“参与者”“合作者”。打破了传统教育活动中垂直灌输、单一表达的局限性,推动产生思政课在教学内容上的立体化和教学方法上交互参与的新样态。

首先,教学内容形态从平面化走向立体化,从静态变为动态。数字教学内容的生动呈现,真正使思想政治教育“活”起来,数字可视资源建设是数字技术创新课堂教学的基础,也是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教学团队通过数字资源建设,以视频、动画、虚拟仿真等形式将课堂教学内容可视化并呈现在课程教学平台上,在增强学生学习热情、提高其学习效果的同时,也是实现个性化、泛在化学习的保障。比如,慕课(MOOC)、互动 H5(超文本标记语言)、短视频、交互式电子书等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数字技术中的“加工”“编码”“修饰”使得教材上的理论知识、社会中的生动案例都可以呈现更加鲜活、直观、立体的多元样态,全时段多维度地进入学生的视野。令人耳目一新的内容呈现会增强教学内容的时代感、渗透性、亲和力和影响力,有助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与掌握,产生情感共鸣,实现教学内容的有效传达。

其次,通过场景载体增强“沉浸式”体验。数字技术通过跨媒体推理分析、虚拟现实建模、图像传感应用等联通了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推动思政课教学内容的“景观化呈现”和学生在多维场景中的“沉浸式体验”。数字技术突破了现实世界时空维度,克服了传统思政课单纯依靠文字、图片、视频丰富教育形式的局限,呈现超文本化、多媒体化、现代感、立体感、可视化、动态化,使学生在多维感官形态共同参与的育人新场景中集中全身感知系统、聚焦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保证其在“景观化呈现”的教育场景中实现自身沉浸。学生通过点击相应的选项,切换场景、回答问题,在获得沉浸式视觉体验的同时,逐渐将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和内容内化于心。让学生在体验中产生价值认同与情感共鸣,由此增强学生民族身份认同,以集体记忆与身份认同增强思政课的吸引力,培育和涵养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从而增强思政课程本身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最后,从教学方式来看,数字技术突破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时空限制、教学形式单一的局限。在数字环境中,学生和教师的主客体地位发生了转变,传统意义上的教师已经从教学的传播者转变为平等、便捷、共进的角色。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选择性、交互性进一步增强,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等新型教学组织形式得以出现。对于学生而言,数字技术的开放性、灵活性更加契合新时代大学生群体思维活跃、喜于接受新鲜事物的心理,满足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情感需求。学生不仅可以主动在“学习通”等教学平台上自由选择想要浏览学习的内容,而且可以借助点赞、评论、转载、分享等在线功能直接表达个人情感,这种数字化学习场景和新颖的学习方式,极大地增强学生的体验感、获得感和主动学习兴趣,从而实现由外在建构转向自我建构、由信息认同内化为思想意识,进而转化为行为实践和行为习惯,优化了思政课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生态氛围。

数字技术增强思政课精准力

数字技术增强了思政课的辐射力与渗透力,通过数字画像推动了思政课的个性化与精准化,通过算法匹配助力了思政课的智能化与科学化。数字技术中运算思维是从信息化的视角来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运算思维的运用推动了思想政治教育思维的空间延展,有助于更新教育理念,丰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提升思政课的科学化水平。

首先,数字技术精准把握思政课教育对象。数字技术的运用可以面向更加细分的受众,有效实现“从大众到个性”教育模式的转变,增强立德树人的精准性和实效性。通过个性化的信息配置、标签化的信息处理、多元化的信息呈现与精准化的信息分发,可以使得学情分析更加精准化、教学过程更加智慧化、教育教学效果更加直观化。数字技术能够对一些学生高度关注的社会负面事件或热点事件进行大数据建模分析,预测事件发展走向的同时把握学生的思想变化,在此基础上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思想正面引导教育,避免出现不良后果。

其次,数字技术精准供给思政课教学内容。数字技术使思政课可以实现从标准化到个性化的发展。通过智能诊断系统可以预先获取学生认知结构、学习特点及语言表征等方面的数据,分析学生的认知特点、个性特征、知识基础,实现思政课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精准化配给。使学生主体和教学内容客体相适配,达到思政课教学内容“精准到时”的良好效果。

最后,数字技术精准评价思政课教学效果。数字技术赋能高校思政课教学评价,能够改变滞后的教学评价现状,实现及时的教学评价。快速分析、评估、处理复杂的数据信息,不仅能够及时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困惑进行诊断和归因反馈,使学生学习过程更加顺利,还能够高效及时地向教师反馈他们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不足,使教师能够及时调整与完善教学,不断提升思政课的教学实效。

由此可见,数字技术为我国教育现代化的推进提供了便利条件,是我国思政课守正创新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思政课现代化转型升级的必然要求。在数字时代,充分认识数字技术赋能思政课的价值、目标、问题、路径,把握数字技术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结合的规律、特点,对于实现思政课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系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