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论坛 更新时间:2024-11-11
核心提示: 农业文化遗产作为人类在与自然长期相处中创造的、世代传承并赖以生存的文化遗产内容,其中蕴含的农耕智慧、农技农艺经验、生态观念对于当今农业现代化具有重要价值。数字化背景下加快农业文化遗产传承,有助于推进农业文化遗产资源的数字化转化、激发农业文化遗产内在活力。运用现代化手段把“静态农业遗产”转化为“动态农业遗产”,更加充分地发挥数字技术的“放、叠、倍”作用,更好实现农业文化遗产的传承。
【摘要】农业文化遗产作为人类在与自然长期相处中创造的、世代传承并赖以生存的文化遗产内容,其中蕴含的农耕智慧、农技农艺经验、生态观念对于当今农业现代化具有重要价值。数字化背景下加快农业文化遗产传承,有助于推进农业文化遗产资源的数字化转化、激发农业文化遗产内在活力。运用现代化手段把“静态农业遗产”转化为“动态农业遗产”,更加充分地发挥数字技术的“放、叠、倍”作用,更好实现农业文化遗产的传承。
【关键词】农业文化遗产 传承 农耕文明 沉浸体验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识码】A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连续出台12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一号文件,持续对“三农”工作进行擘画,其既一脉相承又及时因应时势变化提出新要求,是我们深入研究和解决“三农”问题的基本遵循。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深入实施农耕文化传承保护工程,加强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利用。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提出,强化农业文化遗产、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整理和保护利用,实施乡村文物保护工程。从绝对数量看,截至2023年11月,我国获批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单的数量位居世界首位,形成了涵盖多种农牧业物种和各类农业生态类型的农业文化遗产体系,是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和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资源。农业文化遗产是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构成,是人类在长期的农事活动过程中所发明创造、延续传承的,具有人文价值、历史价值、实用价值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的综合体系。农业文化遗产内容丰富,既包括传统农业景观,还包括农艺农技和农业历史文化等,内容涵盖了从物质文化到精神世界,从农业遗物到农耕文化等诸多范畴。作为人类农耕文化的精华所在,农业文化遗产体现出独特的价值意蕴。运用现代化手段把“静态农业遗产”转化为“动态农业遗产”,更加充分地发挥数字技术的“放、叠、倍”作用,全面实现农业文化遗产的数字活态传承。
所谓活态传承,一方面要通过数字技术推进农业文化遗产资源的数字化转化,使之能够被永久存储于相关设备中,然后再借助数字媒介使其以受大众欢迎的各类信息形态来实现“活态化”呈现,这是农耕元素在当代技术条件下的深刻重构。促使传统农业文明中的智慧渗透到现代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的方方面面,将博物馆陈列展品、图书文献资料中的静态知识转化为当下农业领域行动的现实指导,实现在运用中继承、在继承中发展,并为农业与其他产业之间的融合开辟全新的空间。另一方面则要通过运用数字技术不断激发农业文化遗产内在活力,实现农业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使农业知识为社会的各个方面服务,为不同的场景提供内容支撑。可以通过数字化过程科学合理配置农业资源,以此来推动农业文化遗产赋能现代农业发展,以不断强化农业文化遗产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之间的联系,让农业文化遗产“活”在当下,造福于当下,进而实现农业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
当前农业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承面临的困境
农业文化遗产品牌建设不足。一些地区在农业文化遗产数字活态传承过程中,相关政府主管部门作用发挥不足:一是未从长远发展的角度规划品牌建设各方面的工作,对数字平台这一推广载体运用不足,导致当地的农业文化遗产未得到充分宣传和推广,受众对其缺乏深入了解,未形成独特的品牌形象。许多地区与农业文化遗产资源相关联的特色农业产品虽然质量较高,但由于没有品牌影响力,导致其在市场上缺乏竞争力。另外,一些地方政府在品牌保护上未制定针对性举措,导致市场上出现很多相似的仿制产品。二是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尚不完善,阻碍了农业文化遗产数字活态传承的推进。目前,不少农村地区尚未搭建农业文化遗产地专属数字信息共享平台,导致本地区一些特色农业文化遗产资源信息无法全面实现数字化,甚至在一些偏远地区,还存在支付手段单一、物流配送滞后和网络覆盖不足等问题,限制了对当地农业文化遗产的数字化推广,导致农业文化遗产的弘扬和传承未打开局面。
农业文化遗产数字化场景建设存在短板。农业文化遗产数字化场景建设不足主要体现在缺乏空间的宏大性和深刻的体验性。当前全国各地的农业文化遗产普遍都是以传统线下陈列和专人讲解为主要展示方式,这已经无法跟上数字时代的发展趋势,难以激起新一代年轻人的兴趣。此外,虽然一些农业文化遗产展示场所搭建了数字化场景,如在线展览、VR游览等,然而由于技术限制难以对农业文化遗产的宏大景观和复杂生态进行系统、全面展示。例如,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农业文化遗产内容丰富,包括广袤的农田、多样的农作物和复杂的农业生态系统,但当前数字化场景建设不足,导致无法对其全貌进行完整呈现,不利于受众产生身临其境的观赏感受。总之,在数字技术应用的约束下,许多宏大的农业文化景观、生产场景难以有效呈现,受众整体的体验感不够深刻,难以激发他们深入了解农业文化遗产发展历史和文化背景的意愿。
农业文化遗产相关产业集群建设乏力。一些地区没有充分发挥出农业文化遗产的品牌效应,尚未围绕农业文化遗产资源打造产业集群,因而难以有效发挥农业文化遗产的独特价值。虽然一些地区积极探索“农业文化遗产+”服务模式,但这些农业文化遗产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尚未形成成熟模式,服务内容过于落后且服务形式较为单一。如不少项目只是将线上营销活动和线下营销活动简单组合起来,没有真正将农业文化遗产品牌资源、内容资源与其他产业深度融合。而这些项目的运作几乎都是对农业文化遗产进行展示及营销,缺乏与旅游、教育、金融、文化创意等领域的深度融合。另外,一些地区农业文化遗产垂直数字电商平台与农业文化遗产关联性产品数据库的建设不完备,也极大地影响了“农业文化遗产+”产业集群的打造。农业文化遗产垂直数字电商平台可以通过数字技术,跨越地理障碍,实现产业主体与全国乃至全球消费者的连接,并根据受众需求提供更具针对性的服务。可见,农业文化遗产垂直数字电商平台能够有效助力市场拓展,为“农业文化遗产+”模式下的产业集群提供更为便捷的市场进入渠道。因此,各地区要注重打造农业文化遗产垂直数字电商平台,以有效推动“农业文化遗产+”产业集群的形成。
农业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承的路径
政府引导,强化品牌打造及基础设施建设。一方面,政府部门要充分发挥农业文化遗产传承的引导作用,针对区域农业文化遗产现状制定针对性发展措施,从根本上强化品牌意识。政府可以通过合理调度市场引入资金,着力建设本地区特色农产品品牌,同时注重动态监管和品牌保护,通过制定相关政策来传承本地区的农业文化遗产。完善农产品品牌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完善相关标准,以保证品牌的规范执行和有序运行。另外,政府应鼓励当地农民群体运用数字化信息手段宣传和推广农业文化遗产,采取多样化手段以加大其品牌推广力度,在全国范围形成更具特色和市场影响力的农业文化遗产品牌形象。另一方面,在农业文化遗产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政府部门应给予更多支持和帮助,合理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和物联网等现代化数字技术,优化资源配置,完善基础设备设施,从而创新农业文化遗产的商业模式并丰富产业组织样态。
场景建设,形成农业文化遗产沉浸体验氛围。利用农业文化遗产资源,打造更具沉浸感的数字化农业场景项目,不但能够让更多受众在数字化场景中真正体验到农业文化资源的魅力,还有利于相关农业品牌宣传以及提升经济效益。当前最为新兴、备受大众欢迎的农业文化遗产数字化场景主要有两类:一是打造数字博物馆技术场景。即借助现代化数字技术将传统实体博物馆转变为以虚拟技术体系为支撑的虚拟博物馆。具体而言,可依托数字技术为需要保存的对象构建数字“孪生体”,让用户直接通过音视频、实体模拟、VR、AR等技术手段进行在线欣赏。在对农业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场景打造中,依托现代化数字技术可以全景展示出数字博物馆中的各种遗产景观,传统村落、傩戏和传统民歌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可以被永久保存下来,用户只需登录账号即可随时查看相关内容。二是空间场景重构技术场景。与数字博物馆技术不同,作为实现文化遗产空间场景可视化的关键技术,其可以将复杂、庞大的文化景观、社会生产场景等进行虚拟呈现,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传承领域展现出了巨大的潜力。在技术层面,它主要依赖于三维地理信息数据采集和三维模型构建等。为了实现农业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传承,应积极引入空间场景重构技术,积极运用增强现实技术、三维激光扫描、正射影像技术、微波光子技术等手段,构建和重现复杂的三维场景模型。基于上述数字技术加持所呈现的虚拟景观,能够真实全面地反映出农业文化遗产中所蕴含的人地关系、生态智慧和地域系统知识等。例如,以南方稻作梯田系统为例,在虚拟现实技术的赋能下,水稻种植、稻田管理、稻谷收获等生产过程历历在目,观众能够深层次、全方位地感知梯田水稻生产的独特魅力。
双线发力,探索“农业文化遗产+”服务模式。产业集群是农业文化遗产区域特色品牌建设的关键策略。农业文化遗产地一般都集合了各种产业,因此要最大化发挥农业文化遗产品牌潜在的资源要素“吸附”效应,打造以品牌为核心的价值链、以企业为主导的产业链,形成优势互补、利益联结的运行机制,推动农文旅各产业融合发展。在实践过程中,要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互动发展策略。一方面,在线下要扎实推进农业文化遗产与种植业、牧业、旅游业等相关产业的深度融合,形成“农遗+乡村旅游”“农遗+文创”“农遗+定制农业”等新兴产业模式。尤其要发展“农遗+数字藏品”模式,该模式借助区块链技术开发新型数字资产,对于推动农业领域的数字化转型具有重要意义。另一方面,在线上要建立垂直数字电商平台与数据库,加快农业文化遗产关联性产品的数字化开发,以促进相关产品的数字化进程。通过这一平台,可以对农业文化遗产的关联性产品进行全面的数字化管理,确保其信息实现长期甚至永久性存储。农业文化遗产关联性产品体现出品牌差异化的特性,在垂直电商模式的推动下,不同需求的消费人群能够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宜自己的产品,这对于提升消费者满意度、强化农业文化遗产品牌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需要注意的是,建立公共的农业文化遗产垂直电商平台需要各地完善的品牌体系作为支撑,只有如此才能够提升公共电商平台影响力,对农业文化遗产品牌进行私域导流,形成流量闭环,提高产品销量及流量转化率,推动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工作的深入开展。
(作者为北京化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清华大学一带一路战略研究院研究员)
【参考文献】
①吴灿:《农业文化遗产:地方性知识的生成与演变》,《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24年第2期。
②胡最、闵庆文:《构建农业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概念框架探讨》,《地球信息科学学报》,2021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