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建立公共电子商务平台
通过建立公共电子商务平台,切实把温州传统产业推向全球市场。一方面推进企业信息化,与国际接轨;一方面树立信用交易平台。在我国进入WTO之后,这种需求更加迫切。
建立公共电子商务平台的目标是:构建温州区域性电子商务框架体系,开展B2B、B2C、G2B、G2C服务,实现电子商务与其他信息化系统(电子政务、数字企业等)的融合发展。在具体实施中兼顾系统的先进性、开放性、扩展性、可靠性和安全性。
具体建设内容是:搭建在网络硬件平台基础上的电子商务平台,结合网络信息安全CA/RA认证体系,提供一个全方位的电子商务体系,提供电子数据交换(EDI)、电子订货系统、电子支付手段、电子邮件系统、电子公告系统、条码管理系统、智能卡系统等一系列电子商务服务。
2.4 现代物流信息平台建设
现代物流信息平台是通过对公用或私有数据的采集和交换,为物流企业的信息系统提供基础支撑信息,满足企业信息系统对公用信息的需求,支撑企业信息系统各种功能的实现;同时通过信息共享,协助政府部门间建立行业管理与市场规范化管理方面的协同工作机制。
主要目标是能够建立起基本满足温州发展国际物流、区域物流、城市物流需要的平台,建设满足公共物流信息采集的各相关的子系统,建设统一的门户入口网站。在发展国际物流方面能够做到成为国际性轻工产品信息发布和国际采购的重要窗口,建立起满足外贸企业实现快速报关和通关的重要媒介,满足国际货代船代与外贸进出口商开展物流业务的必要查询和交易门户。在发展区域物流方面,成为温州市重要全国性商品的信息发布和采购窗口,成为众多为区域物流服务的货代、运输、信息中介企业的交易门户和物流保障门户。在发展城市物流方面,成为市内配送物流必不可少的交通运输信息查询和指挥窗口,成为城市居民实现网上购物的电子商务门户,成为各仓储、运输企业的用户信息查询和发布窗口。同时通过对发展电子商务各支撑平台的建设,能够实现部分物流结算活动的网上交易。
2.5 数字化世界温州人
打造数字化世界温州人平台,充分利用200万在外温州人这一独特资源优势,加强对外经济技术交流,把更多的资金、人才、先进技术和理念引进温州,为温州经济发展服务。
世界温州人基础信息数据库建设 建立以200万在外温州人和温州本地人才资源为主体的世界温州人基础信息数据库是各种信息应用平台的基础所在。通过信息的收集、整理、分类、分析可以更全面地把握世界温州人的资源。为进一步拓宽和利用世界温州人资源打下基础。
世界温州人的信息交换平台搭建 以世界温州人基础信息数据库为支撑,建立面向世界温州人的邮件系统、电子公告牌、商务信息论坛等应用软件平台;建立和完善面向世界温州人的电子商务平台。利用网络整合世界温州人资源。同时,通过统一的信息交换平台,增进彼此了解、创造新的商业机会、更有效地开发利用全球性的经济发展资源。
2.6 发展温州信息产业
2.6.1 规划背景
结合温州传统产业特点,发展信息产业是当前实现产业升级的重要举措。温州信息产业基地的形成,可以与“环杭州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信息产业基地”、“长江三角洲信息产业基地”及“珠江三角洲信息产业基地”相呼应,形成一个更大的信息产业带。温州应该抓住信息产业全面建设的发展机遇,努力拉动温州信息产业整体水平的提升。
2.6.2 发挥本地优势,开创温州软件业发展的路子
现状及基础
由于各方面原因,温州的信息产业,特别是软件业,与京、沪、杭等城市相比,差距相当大。固然其中存在一些不可比拟的因素,但温州有自己的优势。温州素有“数学家摇篮”之称,近一个世纪来,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孕育了一批又一批国内外知名数学家。而数学则是软件开发的基础。此外温州人还具备心灵手巧、模仿制作能力强的天赋。因此要以创新的思路来发展温州的信息产业和软件业。进一步在信息化建设中挖掘温州特色的智力资源、发展信息产业,将温州在轻工产品加工业的成功经验、发展模式和优势移植或应用到软件加工业上。从培养软件蓝领人才,建立软件加工业基地入手,走出一条温州软件业发展的路子。
发展策略
继续培植温州良好的数学环境 人才后备力量的培养是一项事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所在。借助当代温州数学家的群体优势,政府积极的倡导和扶植,公众主动的参与和支持,为培养温州人良好数学素质创造一个适宜的成长环境。
软件产业的重新定位 中国软件产业的发展经历了从盲目涌现到理智成长的阶段性转变。产业的高速发展要求进行软件企业进行分工协作。软件的设计、加工、实施、维护和销售分别由不同的专业软件公司承担。
针对本地特点和国内的发展状况,温州市的发展重点为软件加工业,即软件编码业务。政府引导一部分企业充分发挥温州人的数学能力,向软件加工企业过渡。
软件蓝领人才的培养 在软件加工企业中的从业人员是软件蓝领,一般只需具有对编程工具的熟练使用和丰富的工作经验。人才可来自软件职业学院(大专)培养的掌握编程工具和语言的软件技工和软件技术员。为此需首先建立软件职业技术学院。
政府牵头引进一至几家国内外知名大学在温州建立中等软件技术专业学校或软件技术学院,引进先进的技术、技能,也可以扩大温州人才培养的影响力,并逐步向外输出软件蓝领。2005年以前,政府出面协调企业与温州大学城联合办学,成立信息化培训中心,定期定额从第一梯队企业中选派人员参加培训,做到培养一名,使用一名。一方面解决第一梯队企业的信息化人才缺乏问题,另一方面也是作为整个培养基地的初始职能。2007年以前,信息培训中心逐渐转变为软件蓝领培养及软件加工业基地,面向温州企业提供信息化服务。
软件加工业基地的建立 类似于温州传统产业的经济模式,大量软件蓝领的产生,将形成一个颇具规模的软件加工业群体。低廉的价格、灵活的工作模式、高质量的软件产品最终将吸引更多的软件加工订单。这也将促进软件产业分工局面的加速形成。正如在外的200万温州创业者一样,将会形成另外一个巨大的温州软件创业团体。在温州本地,低廉的软件加工价格和优厚的政策倾斜,可以引进一至二家国际知名IT企业和国内相关科研院所进驻温州。这样不仅可以增强温州软件业的综合实力,还可以扩大知名度,促进产业的发展。
培养引进并举,为深入利用高新技术储备高级信息技术人才 信息技术的不断深入应用,温州信息化建设还需要相当数量的高级信息专业人才。高级人才的队伍建设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企业是人才的载体,优化企业的创业环境和完善创业机制 致力于提供优良的培育服务,创造出一个局部优化、适合技术创新、特别有利于企业启动发展的经营环境。通过提供的优惠政策和政府的高效服务,优化企业的社会关系,为企业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社会环境。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尤其是共享设施的建设,充分利用良好的社会综合配套条件,为企业提供良好的工作、生活和发展环境。
外地人才的引进和本地人才的培养 良好的创业环境是人才培养和引进的基础,通过必要的物质资助和优厚的待遇,切实为高素质人才提供一个可以施展才华的空间,吸引更多的高素质人才落户温州。不能要求这些高素质人才各个方面能力都很优秀,应该抓住重点、突出特点、规避弱点。借助高素质人才的引进,带动本地信息技术人才整体水平的提高,为本地信息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奠定基础。同时,加大本地人才的培养力度,结合外送培训和定期的本地培训,完善本地人才培养机制。
2.6.3 建设温州信息产业园区
园区概况
温州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是1998年12月18日经浙江省人民政府同意,由浙江省科委批准设立的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坐落在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及南面扩展区内,规划面积4.33平方公里。高新园区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捷,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理想之地。
利用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作为信息产业的载体,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素质,是信息产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有必要在市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内规划建设一个企业相对集中的信息产业园区。
建设目标
信息产业的形成 利用信息产业园区的优势聚集效应,促进高科技信息人才培养基地、高水平研发机构、国际知名信息技术企业和相关信息产业在园区快速集聚。成为全国一流、与世界同步的信息产业群。
提倡创新意识,保护创新成果 大力提倡创新,加快创新技术的成果转换,及时转变为生产力。同时,保护创新科技成果,在政策上和经济上加大扶植力度。开发和拓展信息产业的核心技术,增强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为信息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打下基础。
建设思路
统一领导 温州信息产业及园区建设要在温州市信息化领导小组统一领导下实施,加强管理和协调,实行统一部署,防止各自为政。各部门、企事业单位要在总体规划的指导下,结合自身的特点,明确各自的目标和重点,按照规划的要求进行建设。
优化创业环境 产业园区的首要工作是要优化管理和服务,改善投资创业环境。为人才的培养和产业的形成创造良好的发展空间。
产业政策倾斜 制定鼓励信息产业园区建设及信息产业发展的政策,在财政、税收和信贷等方面给予重点倾斜。鼓励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开发项目,在项目立项、资金筹措等方面给予支持。对经认定的信息化示范企业,给予专项补助,并享受高新技术企业的优惠政策。对验收通过,应用效果突出的工程项目给予奖励。
机制的完善和建设资金保障 信息产业建设资金筹措要调动各有关方面的积极性,实行政府投资和市场融资相结合,以市场化融资方式为主。财政开支中,对信息产业园区项目建设、工程维护的投入应保持适当的比重。
主要建设项目
一、政府出面与相关机构协调,利用优厚的待遇条件,引进几家国内著名院校在温州建立分支机构,比如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等院校,形成人才培养的基地和信息产业研发的中坚力量。
二、企业牵头和政府协助加强企业之间的交流合作,利用必要的政策倾斜,吸引多家国内外知名信息技术企业进驻。加快信息产业与国际接轨,在技术、管理和运营模式上尽快跟上世界先进水平。
三、CAD/CAM/CIMS/ERP中小型企业服务示范中心建设,推广信息技术在传统产业中的应用,并负责相关技术推广业务人员的培训和培养。
四、鼓励温州本地信息技术企业进驻信息产业园区和新信息企业在园区的创业,提倡创新意识,保护创新成果。为新信息企业创业营造良好环境,还应设立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基地,提供优惠政策扶植入驻企业发展。
信息产业园区建设是实现温州信息化水平质的飞跃的根本保障,也是把温州建设成为东南沿海重要的信息产业基地的重要举措。在目前技术发展水平和国内信息化建设的趋势下,信息产业园区的建设势在必行。
2.6.4 温州信息产业建设策略
大力发展嵌入式软硬件技术,提升传统制造业 基于温州传统中小型制造业的特点,采用高度信息化的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产品数据管理技术、精密制造技术和智能制造技术等信息化技术手段改造温州以手工和部分机械为主的传统制造技术。同时,广泛采用嵌入式软硬件技术优化产品性能,增加产品的信息技术含量,研发智能型的新型产品。可以在诸如低压电器业、家电制造业、电机制造业、鞋机制造业等自动化程度相对较高、信息化基础较好的行业试点采用,逐步推广。
壮大现有信息产业 在现有的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的基础上,突出发展面向普通用户的非电信级通讯设备,如网络接入设备、光传输设备、无线电设备、交换设备和通信附属设备等;大力发展智能化信息应用产品,使原有的元器件产品向系统化、智能化方向发展,如智能化住宅产品、数字化安全防范设备、警用系统等;并逐渐拓展新型元器件产品。不断积累核心技术,形成具有竞争优势的信息产业。
发展先进信息产业 通信技术和数字设备制造技术是信息技术的基本组成部分,发展通信技术和相关数字设备制造业,是温州信息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政府应该鼓励和帮助部分第二梯队企业实现产业转型,通过引进相关人才、技术和制造设备,实现温州信息制造业的拓展。
争取在3-5年以内产生一批新兴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信息技术企业,利用创新成果开辟新的经济增长点。
2.7 培育信息化咨询业
建立和完善温州信息技术咨询业,为温州工业企业提供包括电子商务、网络营销、企业上网、办公自动化、计算机网络等专业信息技术咨询,并针对企业需求,以分析报告、方案策划等形式对企业遇到的问题提供解决的方案、策略、建议、规划和措施等咨询服务。通过咨询使工业企业获取有效信息技术、最大限度地降低经营成本,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减少风险。
发展策略 目前信息技术咨询行业具有以下特征:全球化、网络化、产业化、社会化和高层次化。借鉴其他城市的先进经验,在温州信息化建设中将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政府倡导、培养信息技术咨询意识;创造健全的信息技术咨询市场;提升信息技术咨询人员的素质;健全政府对信息技术咨询业的立法;加强行业规范、扩展合理管理方法;增加信息技术咨询产品知识含量、加强可信度。
信息技术咨询业的发展可以提高温州信息化应用水平,明确企业的社会分工,优化产业链,规避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的风险,真正起到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作用。
(二)政府信息化
2.8 政府办公自动化
建设覆盖市四套班子及委办局、县(市、区)的办公自动化系统及公文流转系统,其主要目标是:通过政府内部办公电子化,改善政府办公手段,优化办公流程,从而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
政府部门办公自动化系统是以公文处理和机关事务管理(尤其以领导办公)为核心,同时提供信息通讯与服务等重要功能,因此,其功能主要包括公文管理、督查管理、政务信息采集与发布、内部请示报告管理、档案管理、会议管理、领导活动管理、政策法规库、内部论坛等应用,另外鉴于互联网在日常办公中占有日益重要的地位,在保证信息安全和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办公自动化系统应该与互联网留有平滑的接口。
2.9 网上审批服务系统
网上行政审批服务作为一项电子政务公共服务重点应用项目,是实现十六大报告要求的“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改进管理方式,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的有力保证。
建设目标是在涉及到项目审批各个政府职能部门建立统一的网上审批系统,并与温州的门户网站衔接起来,实现“一网式”联合审批服务。
2.10 门户网站
政府门户网站,即是指在各政府部门的信息化建设基础之上,建立起跨部门的、综合的业务应用系统,使公众、企业与政府工作人员都能快速便捷地接入所有相关政府部门的业务应用、组织内容与信息,并获得个性化的服务。
所以,温州政府门户网站,应该建设成政府为公众提供服务的窗口和百姓参政议政的平台。其主要内容应包括地区介绍、政府介绍、政府公告、便民信息发布、政务沟通、招商引资发布、政府采购招标、网上办事指南、网上办事、行政审批受理、电子邮局、市长信箱、行政收费标准、法律、法规等信息。并应支持各级政府机构和街道、乡镇子网站建设和应用。
2.11 企业报表系统
“一表式”申报系统是整个电子政务系统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采用信息化技术实现企业与所有管理部门之间的定期报表上报工作。其目的主要是为了减轻企业负担,一方面精简不必要的报表;另一方面,统一规范报表格式,方便实现数据共享。
本阶段的主要目标是对企业报表进行综合规划,使企业可以使用一套表来完成对财政、国税、地税、统计等有关部门进行电子申报。
2.12 重点业务建设项目
在本规划中充分考虑各个业务的具体情况,对于已有省级或者国家级行业规划的,可以遵循各自的规划,但要考虑解决与市统一政务信息平台的互连接口问题。对于没有相关规划的行业,推荐参考本规划。
数字城建重点项目 采用3S(RS:遥感、GIS:地理信息系统、GPS:全球定位系统)技术,建立并完善以下建设项目:城市管网资源管理系统、城市建设规划系统、城市建设与管理信息系统、应急指挥决策支持系统、房地产管理系统、园林绿化管理系统、城市公交查询网站系统。
数字国土资源 通过对各种地理信息数据的采集、存储、管理和分析,完善地理信息系统基础数据库建设,加强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实现国土资源信息的社会化服务。开放信息服务,建设国土资源信息元数据库,建立国土资源信息公开查询系统,向全社会提供方便快捷、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公益性国土资源信息服务。为政府决策部门提供充分可靠的决策依据。
数字环境 建立环境保障信息体系,实时监控环境状况,利用专家系统提供对策,及时有效的避免环境进一步恶化的趋势。
数字交通 提高车辆、驾驶员信息的综合利用水平,有效地集成和利用GIS-T、GPS、互联网及无线通讯等高新技术,来缓解和解决日益严重的城市交通问题,促进智能交通系统(ITS)的建立,保障交通安全畅通、促进城市社会、经济的稳定、有序发展,提高城市居民出行效率,适应日益加快的城市生活节奏。
数字水利 利用远程自动化控制、数值模拟、GIS和RS技术、数据库技术、通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人工智能管理等技术手段。实现从水资源规划管理到水资源工程设计施工和运行与信息技术的全面融合和应用。重点放在防汛抗旱指挥子系统、信息发布子系统、信息采集子系统和相关数据库建设上。
数字林业 主要有两方面的应用,一是基于3S技术的林业信息数字化,加强工程实施监控和资源动态监测;二是对这些数字信息的储存、处理、传输和应用,全面推动林业管理的现代化,打开信息化林业发展的新局面。
数字教育 在全面建设教育专网的基础上,完善教育信息资源,在教育过程中较全面地运用以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通讯为基础的现代信息技术,促进教育改革,从而适应正在到来的信息化社会提出的新要求。具体实施任务如下: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建设温州教育信息数据库;数字教育与数字社区的有机融合;加快“校校通”工程建设。
数字文化 应用网络技术和数字技术等先进手段,对文化信息的存储、传播、检索、分析、应用和管理进行全方位的行业升级和改造。积极配合推进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充分利用国家图书馆藏书、文献、电影等印刷型、非印刷型(视频、视听)资料,并汇集各省、市图书馆馆藏资料,实现数字化的文化信息共享。
数字医疗 基于网络技术、现代计算机技术和知识工程,面向社会的全面的医疗服务和医疗信息系统。充分把IT技术应用于医疗保健行业,其核心是围绕客户,将整个社会的医疗保健资源和服务,如医院、专家、远程服务、医疗保险、社区医疗、药品供应厂商、数字医疗设备供应商等连接在一起,整合为一个系统,以提高整个社会医疗保健服务的运作效率和服务水平。
数字旅游 温州旅游信息平台将成为温州面向全世界的展示窗口,结合世界温州人在世界上的影响力,为温州经济创造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时也是促进温州经济相关行业发展的催化剂。
数字邮政 在邮政生产和管理各领域广泛应用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建成邮政信息的电子化采集、处理、交换、存储等应用体系,推动生产方式、生产手段的创新和变革,实现邮政生产和管理的现代化,提高邮政服务的水平和经济增长的质量。
数字检疫 建设质检业务监督管理系统、质检业务申报审批系统、质检信息服务系统、建设质检业务数据库群。
数字体育 抓住申奥成功这一机遇,推动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为温州体育产业的发展提供信息发布、知识获取、博弈博彩等服务的信息化应用平台,利用信息技术改造现有体育基础设施,发展先进的数字化体育设施。基本实现任何人、任何时间、任何相关场所,都能够安全、方便、快捷、高效地获取可支付得起的、丰富的、多语言智能化的、个性化的体育服务。
数字电力 采用信息技术在电力行业中的应用,在充分采集和整合现有数据信息的基础上,深入融合、挖掘现有数据,建设浙江省十大电力网络节点。同时,开发和利用配电管理系统(DMS)实现配电系统智能化。实现数字化的远程业务报装和故障定位、隔离等功能。
数字公安消防 结合现代信息技术及温州本地公安消防的实际情况、建设需要,集有/无线通信系统、计算机报警受理系统、计算机辅助决策、火场图像传输与处理系统、地理信息系统GIS、数据库管理系统、GPS卫星定位系统于一体的现代化公安消防通信指挥系统。完成包括消防综合业务信息管理平台、消防对外服务平台和数据交换平台在内的消防电子政务系统,全面提升消防应用软件的层次,为部队和社会提供优质的消防信息服务。
数字社会保障 应用网络与数据库技术,为市民提供就业和再就业、职业培训、技能鉴定、劳动合同服务;为劳动者提供低保、养老、就业、工伤、医疗、生育保险服务;将劳动信息网络延伸到区县、街道、社区、企事业单位,为广大市民提供便利快捷的就业信息和劳动保障服务。
电子口岸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借助通信公网资源,将政府各行政管理机关分别管理的进出口业务信息流、资金流、货物流电子底账数据集中存放到公共数据中心,在统一、安全、高效的计算机物理平台上实现数据共享和数据交换。各国家行政管理部门可进行跨部门、跨行业的联网数据核查,企业可以在网上办理各种进出口业务。
(三)社区农村信息化
2.13 温州城市一卡通工程
采用先进成熟的计算机技术,构筑城市一卡通应用的信息平台,以先进的多应用智能卡电子信息体系,代替传统的分行业、分地区人工信息体系,全力发展包括劳保、低保、医保、公交、水、电、出租、煤气、加油、有线电视、旅游、社区管理等在内的涵盖温州市范围的“城市一卡通”综合信息管理系统。统一规范,信息共享,一卡多用,为城市居民提供方便的服务,提高城市的生活质量。
2.14 推广社区信息化
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及IC卡技术的基础上,采用系统集成方法,逐步建立一个沟通住户与社区管理服务部门的综合服务中心、住户与外部社会的多媒体综合信息交互系统,把信息化融入到社区管理和公共服务中,利用信息化手段向居民提供劳动就业、养老保险、远程教育、法律援助、医疗服务、及购物修理等便民利民服务。同时为住户提供一个安全、舒适、便捷、节能、高效的生活环境。逐步实现以家庭智能化为主的、可持续发展的、具有二十一世纪风范的智能化社区。
2.15 农村信息化
作为21世纪农业的重要标志,发展数字农业及相关技术,也是温州发展现代农业必然选择的支撑技术。它将有助于温州农业从依靠经验为主的传统产业,转变为依靠高新技术的现代产业,有助于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对于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农村小康社会建设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针对温州农业及农村的发展现状,加大农业信息技术研究的投入,稳步推进“金农”工程建设;完善温州农业信息网建设;加强农村信息服务站建设和农村信息员培训,切实推进农业信息网络延伸,初步建成覆盖全市主要乡村的农业信息服务网络;完善农村信息采集系统,部分完成农村经济信息数据库的建设,开发建设农村经济信息分析、预测、预警系统;完善农业专家系统和农技110综合服务系统建设,实现为农民提供市场动态、专家在线咨询、维权等服务。初步构建温州数字农业技术框架。以农业科技知识通过网络传授及农产品通过网络销售为重点,让农业经济增效、农民增收,切实得到信息化实惠,加速温州农业信息化进程。
3 实施安排
第一阶段:与时俱进,全面启动数字温州建设
在第一阶段(2003年12月至2004年12月),主要实现以下目标:
1. 初步建设温州市基础网络平台、基础信息资源平台和基础信息应用平台。
2. 建设互联网数据交换中心。
3. 启动数字温州技术标准体系建设。
4. 建设温州信息安全认证系统(CA/RA中心)。
5. 覆盖市四套班子及部委办局、县(市、区)的办公自动化系统及公文流转系统。
6. 温州市政务门户网站。
7. 公务员信息技术应用培训。
8. 信用温州信息化工程启动,规划企业法人数据库及个人数据库。
9. 启动数字化世界温州人项目,建设基本硬件平台和软件系统。
10. 发展温州信息产业,构建温州信息产业基地。
11. 启动信息产业园区建设。
12. 启动软件蓝领培养工程和技术人才引进工程。
13. 温州市社会保障系统和市民一卡通工程。
第二阶段:开拓创新,深化数字温州建设进程
在第二阶段(2004年12月至2005年12月),主要实现以下目标:
1. 建立温州市数据中心(含数据交换中心),实现数据的统一交换、存储和备份。
2. 市政府面向公众服务基本可在网上实现,网上审批系统及企业报表系统基本建成。
3. 各试点项目在温州市全面推广,在县市区(含工业园区)政府实现网络化办公,并在条件好的机构实现网上服务。
4. 搭建三个基于地域和行业的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平台。
5. 信用温州信息化工程继续深入,基本建成法人数据库及人口数据库,空间地理和自然资源及宏观经济数据库开始建设。
6. 现代物流信息平台建设试点工程。
7. 推广社区信息化。
第三阶段:再接再厉,初步实现数字温州宏伟蓝图
第三阶段(2005年12月至2007年12月),在前两个阶段成果的基础上,全面完善数字温州建设战略。重点落实以下项目:
1. 继续完善数据中心(含数据交换中心),在数字温州工程中发挥枢纽作用。
2. 市、各县(市、区)、乡镇(街道)三级实现网络化办公,公众服务大部分在网上实现,极大程度方便企业和公众。
3. 建立在GIS、GPS等应用系统的基础上,实现交通管理、金融服务等系统的智能化。
4. 各产业园区、重点骨干企业基本完成信息化改造;重点行业、工业园区均建立为中小企业提供信息化服务的平台;使各类企业都能通过信息技术共享来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5. 继续完善专业网上市场和物流信息平台。
6. 城市社区基本实现信息化;通信服务、信息服务在农村更为普及,信息技术逐步成为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
四、保障体系
1 行政保障
温州市各级政府、主管部门主要领导人要亲自挂帅、提高认识、高度重视,从全局和战略高度增强实施信息化的自觉性。将信息化建设成果作为政绩考核的一项主要指标,将其目标作为各级职能部门目标考核的主要内容。市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要根据温州市的实际情况建立各种相关制度,为信息化建设提供相应的组织保证。各县(市、区)及市各部门都应确立专门的机构和人员负责本地区、单位的信息化建设工作,保证信息化建设的连续性和持久性,要把数字温州建设工作纳入各级政府、各部门年度工作责任制目标,进行督查考核,确保各项任务的落实。
数字温州建设规划是温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将涉及信息化建设的重大基础性项目列入温州市重点工程计划中。对政府投资的信息化建设项目,立项由市信息化办公室会同市发展计划委员会、市财政局等部门,对建设项目进行联合审查,审查合格并报市信息化领导小组同意后,列入市信息化建设年度计划。在项目立项、项目招标、项目过程管理和项目验收中要充分发挥信息化专家的作用,要加强学习交流,积极借鉴各地成功经验,高效推进信息化建设。
按照政府推动、市场运作的原则,多方筹资,解决信息化建设的资金问题。信息化建设中的基础平台和项目也是现代化城市不可缺少的基础设施,许多是带有公益服务性质的。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必须明确责任,各级政府财政部门应列入预算,在资金上保证建设的顺利实施。除了政府必要的投入外,还可以采用BOO、BOT等方式,充分调动各方力量的方式方法进行项目建设,使投资人获得合理的收益,以使政府的资金真正起到杠杆作用。
2 技术保障
信息化建设涉及的相关技术是实施数字温州宏伟蓝图的重要基础。为了确保温州信息化建设能够持续、健康的发展,针对系统设计需要达到的功能目标和现实的制约条件,需要充分论证现有技术的可行性。同时还要考虑技术的先进性和实用性。
技术标准体系 为了保证未来数字温州建设各方面资源的顺利整合、有效流通,完善健全的技术标准体系是前提。相关技术规范的制定,也可以保证信息化建设的良性发展和信息化建设资金的有效利用。
遵循“规划主导,标准先行”的原则,在信息化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协调温州各个相关部门,在充分交流讨论的基础上,制定数字温州技术标准和数据接口,保证数据资源的共享和各个部门的互联互通。具体包括:地理定位控制标准、图形数据的分类与编码、数据文件命名规则、统计单元的确定、技术流程和质量控制、元数据标准、电子公文格式、网络技术标准和功能标准等。
信息安全认证系统 是数字温州建设的基本保障,应该结合国家、浙江的行业政策和技术条件,建立符合温州实际情况和需求的CA/RA系统,为符合条件的、合法的个人用户和单位用户签发身份认证证书,提供加密密钥,并在电子商务的交易、洽谈、数据交换和信息交流的过程中提供身份认证,保障信息交换的合法性与安全性。
网络安全体系 网络的开放性必然带来信息失窃的隐患,必须解决好信息共享与保密性、完整性的关系、开放性与保护隐私的关系、互联性与局部隔离的关系。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构建网络安全体系:安全策略、网络安全、系统安全、设备安全、备份技术和策略、病毒防护和安全认证系统。
此外,在数字温州建设中还涉及以下主要技术: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全球定位技术、遥感技术、多元数据融合与挖掘技术、中间件技术、数据库技术和宽带网络技术等。这些相关技术和系统的应用,将为数字温州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3 政策保障
信息化建设必须充分利用已有的网络基础、业务系统和信息资源,加强整合,达到互联互通、信息共享的目的,使有限的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益。同时应该看到,信息化推进的最大困难,不在于技术,而在于体制和观念的变革。政府必须起到行政主导作用,倡导并实施一系列有助于信息化进程的重点工程,制定相关规范、法规,切实保证消除信息壁垒、信息孤岛的存在,实现社会资源的全面整合
在规划制定过程中,充分参考和依据相关的法律、法规、规范和规划,是保证本规划切实可行的前提。也可以确保规划与国家信息化建设的总体方向和发展趋势相契合。同时,建立和健全温州市信息化建设法规体系,使温州信息化建设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数字温州建设是一项长期、持续、涉及面广的工程。相关信息技术的应用、信息系统的建设只是技术层面的基础,此外还应该制定鼓励信息产业发展、鼓励企业实施信息化改造、吸引国内外投资及人才等政策。形成一个全面、合理的政策体系,保证信息化健康有序的发展。
4 人才保障
强化人才的培养和吸引 高素质信息技术人才是信息化建设的根本保障。在广泛利用人才的基础上,不断创新,走出一条有温州特色的信息化建设人才保障的道路。
信息化建设相关培训 对领导干部的培训要先行。如果领导缺乏正确的观念,认识不到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基层公务员的积极性就难以调动,应用无法推广;提高效率、转变职能、方便企业公众、改善投资环境就无从谈起。此外,如果培训过程仅仅靠主管领导、信息办和公司的沟通和协调,效果往往不尽人意。因此有必要由组织部门和人事部门建立信息化工作目标责任制,针对具体岗位设置具体要求,并进行严格考核,考核合格才准予上岗,培训效果将大大提高。同时,要积极开展对民营企业家、企业管理人员的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