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宜兴日报 更新时间:2012-04-14
着力转变增长方式经济发展又快又好
代市长王中苏昨天在报告中说,2005年,全市上下紧紧围绕“两个率先”和“学赶江阴、三年翻番”的奋斗目标,全面推进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建设,顺利完成了市十四届人大三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
2005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63亿元,可比价比上年增长18.5%;财政总收入43.1亿元,增长15.9%,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7.7亿元,增长25.1%;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入171.8亿元,增长3炉/o;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13832元和7010元, 增长15.6%和 13.2%。
工业增势强劲,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工业总产值、销售收入、利润分别实现903.8亿元、850.1亿元和40.2亿元,增长30%、 29.8%和35%。电线电缆、化纤纺织、环保设备、精细化工、服装服饰、机械铸件、陶瓷、北肥等八个优势产业进一步做大做强。农业基础稳固,结构优化。启动实施了现代都市农业规划,加快了新兴产业培植步伐。新建无公害农产品基地20.8万亩,新增无公害、绿色食品11只。服务业加快发展,业态良好。完成服务业增加值 127亿元,占全市GDP的3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3.5亿元,市场成交额118.1亿元。财政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善,财政收支保持平衡。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余额分别达366.9亿元和233.8亿元。首次人选《福布斯》内地最佳商业城市。
大力推进改革开放发展活力不断激发
代市长王中苏昨天在报告中说,各项改革不断深化,外向型经济发展和园区建设均取得新的突破,发展活力不断激发。
外向开拓成效显著。新批外商投资项目114个,新增协议注册外资7.56亿美元,增长50%;实现到位注册外资2.27亿美元,增长37.1%。重大项目创办取得新突破,新批总投资超千万美元项目43个,引进世界500强企业2家。境外投资创历史新高,全年新办项目8个,投资额列无锡市首位。
园区建设加快推进。环科园坚持形象开发、功能开发与项目开发并举,一批重大外资项目相继落户,全年协议注册外资和到位注册外资均超过全市三分之一。城北工业区基础设施配套达到“七通一平”,发展骨架已经拉开,省级开发区报批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镇工业集中区建设基本实现三年预定目标。全市工业园区累计完成基础设施投入42.6亿元,新建标准厂房38万平方米;集聚企业2175家,产出总量占全市工业的60%以上。
积极构建和谐社会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代市长王中苏在昨天的报告中说,2005年,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
社会就业和保障工作切实加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降至 3.16%,农村劳动力实现转移就业 1.5万人;“五保合一”的社会保险体系高效运转;启动实施了农民基本养老保险和历次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16.6万老年农民开始领取养老金,6.2万被征地农民纳入基本生活保障网;大幅度提高了城乡居民医保筹资和补偿标准,参保率升至97.7%;最低工资和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调整提高;部分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金发放到位。残疾人、老年人和妇女儿童受到社会关爱,特殊困难群体得到及时救助。无锡市“百村奔小康”工程和市第五轮扶持经济薄弱村工作初见成效,’老区开发工作取得新成绩。农村五件实事工程基本完成。年度政府实事项目顺利实施。
加快新兴中心城市建设城乡环境面貌焕然一新
代市长王中苏在昨天的报告中说,2005年,我市围绕“宜人、宜居、宜商、宜游”的城市发展要求,加快了新兴中心城市建设步伐,城乡环境面貌得到进一步改善。
城乡建设力度进一步加大。多条城市主干道路改造到位,东仇新城路网工程扎实推进;市体育中心体育馆和游泳馆主体工程如期完工;城区“三河”环境改造完成年度计划;“紫砂之源”广场一期建设和龙溪公园改造顺利完成;龙背山森林公园、团九风景区继续完善提高。城区绿化覆盖率达44.8%,被命名为“国家园林城市”。围绕“三创建”工作目标,加大行政推动力度,创建工作有序推进。“创卫”、“创模”工作分别通过国家级暗访调研和技术评估,“全国生态示范区”创建进展顺利。
五年发展成绩喜人“十五”画上圆满句号
代市长王中苏在昨天的报告中说,新世纪的头五年,是我市综合实力提升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之一。
五年来,全市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经济综合实力显著提升。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 15%,人均GDP达到4236美元,比“九五”期末翻了一番多。经济综合实力和基本竞争力居全国百强县(市)前列。五年来,全市城乡建设管理齐头并进,环境面貌发生令人瞩目的变化。市区建成区面积扩至45.7平方公里,城市化率达到55.3%;“一山一水一中心”等一批公用设施建成开放;以“两高一铁”为代表的交通建设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公路通车里程 1833公里,比“九五”期末增加了 612公里。全市环境质量不断改善,环境综合指数优于省定小康社会考核标准。五年来,全市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富民工程取得积极成效。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比2000年增长83.3%和 54.5%。五年累计兴办政府实事项目66件。社会集资矛盾已得到根本性解决。
“十一五”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
“十一五”是我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关键时期。在昨天的大会上,代市长王中苏将市政府组织编制的《宜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草案)》,提交大会审议。
王中苏在报告中说,《纲要》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富民强市、 “两个率先”的目标定位和实现又快又好发展这一主题,按照“立足科学发展,着力自主创新,完善体制机制,促进社会和谐”的要求,实行富民、科教、环保、节约四个“优先”的方针,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努力探索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新路径,把经济社会发展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全力推进富裕宜兴、活力宜兴、生态宜兴、文化宜兴、和谐宜兴建设。主要目标是:到2010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人均生产总值均比2005年翻一番;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 10%以上。力争到期末基本实现现代化,把宜兴建设成为经济发达、科技进步、文化繁荣、生活富裕、社会和谐的新兴中心城市。
《纲要》明确了我市“十一五”发展的战略重点和实施的重大工程。战略重点主要有七个方面:即优化经济结构;推进改革开放;坚持富民优先;统筹城乡发展;实施科教兴市;发展社会事业;构建和谐社会。同时,《纲要》还提出了产业优化、交通能源建设、农村水利建设、城乡建设、生态旅游、环境保护、社会事业、通信和信息化等八项重大工程。
今年预期目标: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7%以上
代市长王中苏昨天在报告中说,今年是“十一Et"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我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战之年和实现三年腾飞计划的关键之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市委十届九次全会精神,紧盯“两个率先”目标,紧扣科学发展主线,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到优化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提高增长质量和效益上来,放到创新体制机制、扩大对外开放、进一步增强发展活力上来,放到统筹城乡发展、建设和谐社会、促进“三个文明”协调发展上来,加大工业项目、园区、城市、交通、环境、新农村“六大建设”力度,全力推动宜兴经济社会新一轮发展,确保“十一五”发展开局良好,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今年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7%以上;财政总收入增长13%以上,其中一般预算收人增长14%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入增长20%,工业后劲投入增长25%;协议注册外资增长 13%,到位注册外资增长27%,自营出口增长2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5%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4%以上。
今年将突出抓好七方面工作
代市长王中苏昨天在报告中说,围绕上述要求和目标,全年将突出抓好七方面工作:
一、产业立市,调优结构,着力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要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步伐,加快提高服务业发展水平。二、深化改革,创新机制,着力增强经济社会发展驱动力。要推进行政管理体制创新,巩固扩大事改企成果,搞好其它各项改革。三、扩大开放,主动接轨,着力加快经济国际化进程。要强势推进招商引资,强力打造引资载体,大力发展外贸外经。四、完善功能,提升形象,着力提高城乡统筹发展水平。要强化规划先导作用,完善城乡基础设施,努力改善城乡环境,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五、以人为本,富民优先,着力加强和谐社会建设。要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增强社会保障功能,提高人民群众收入,兴办政府实事项目。六、发扬民主,加强法制,着力推动“三个文明”协调发展。要切实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加快民主法制化进程,提高社区建设管理水平,全力维护社会稳定。七、转变职能,改进作风,着力提高政府行政效能。要与时俱进,增强开拓创新意识;尊重科学,弘扬求真务实风尚;规范行为,提高工作服务质量;从严冶政,塑造清正廉洁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