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阳市“十一五”信息化建设规划
来源:VOIP中国 更新时间:2012-04-14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是我国实现现代化的重要推动力。信息化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以及城市现代化程度、综合实力和经济成长能力的重要标志。为了尽快适应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的总趋势,提高信息技术的利用程度,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产业化,发挥后发优势,推动经济和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促进绵阳科技城建设再上台阶,服务绵阳百万人口大城市构建,特制定绵阳市“十一五”信息化建设规划。
    一、现状
    (一)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初具规模
    到2004年,初步建成了电信、广电、联通、移动、网通、铁通等光纤网,共敷设光纤近10万芯公里,宽带骨干网核心交换能力总合达2048G,因特网城市出口带宽达5G;固定电话用户(含小灵通)100万户,互联网用户达15.4万户,其中宽带用户近10万;移动电话用户总数超过119余万户;有线电视数字化工程在全国率先实施,目前数字电视播出节目达70余套,用户8.2万户。
    (二)电子政务建设成效显著
    全市电子政务网络平台建成开通,公众服务门户系统、党政综合办公系统、网上并联审批系统、网上政务公开大厅、市长电子信箱、公务员电子邮件系统以及12345市长热线相继建成开通并投入运行;国家电子政务试点示范工程圆满完成,2004年绵阳政务网进入全国地级市前六强,2005年被评为中国优秀政府门户网站,绵阳党政网位居全省前列,电子政务培训全面展开。探索出了一条低投入、高效益,注重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和应用整合的电子政务建设新路子。
    (三)多项信息化试点在我市实施
    “国家制造业信息化绵阳示范基地建设”项目被国家科技部列在“十五”攻关计划中,作为首批国家制造业示范基地予以立项实施,2004年,全市制造业信息化平台基本建成。其间,我市还被列为国家“863”智能化农业信息技术应用示范城市,四川星火农村信息化建设首批示范城市,国家信息化试点城市、企业信息化试点城市、全国现代物流内外贸一体化试点城市。
    (四)信息技术在相关领域、行业中得到广泛应用
    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相关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教育信息化成效显著,计算机辅助教育蓬勃开展,优质教育资源实现共享;医疗卫生领域实现了医院信息管理、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管理;金融系统实现银行卡跨行联网通用,实现了电子汇兑计算机联网和票据清算自动化;税务部门在税收管理、税收会计的核算、稽查、发票管理、与银行进行数据交换等方面实现了计算机管理;工商系统信息化建设走在全省前列,公安、司法、审计、海关、商检等系统信息化建设也取得很大进展。先后建成了科技信息网、农业信息网、教育信息网等专业网络。
    (五)信息产业进一步发展
  绵阳电子信息产业成为绵阳科技城的主导产业,2004年,全市电子信息产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46.16亿元(现价),销售收入145.89亿元,工业增加值30.88亿元。计算机软件业与计算机服务业得到快速发展,各类计算机公司逾100家,初步形成了信息产品制造业与信息技术服务业的发展基础。与此同时,信息咨询服务业也得到快速发展,涌现出了一批科技、证券、人才、劳务、房地产、商品供求、货运等信息中介咨询服务机构。
    (六)管理体系初步形成,政策规章逐步完善
    成立了绵阳市信息化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重建了市信息中心,落实了信息化领导、协调、工作机构。先后出台了《关于调整党政网组建政务网的通知》、《关于加强全市电子政务建设及一期应用项目实施工作的通知》、《绵阳市政府信息网上公开办法》、《绵阳市信息化建设项目管理办法》等一系列加强电子政务和信息化管理工作的文件、制度。2005年,全市信息化建设工作纳入市委、市政府“三大要务”、“十件大事”重要工作目标,被列入市委、市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
    (七)存在的问题
    1、信息化建设管理机制需进一步建全。一是部分地区与部门对信息化建设重视不够,未建立或指定专门的组织机构负责信息化工作;二是规章制度、标准体系有待健全,工作制度需进一步完善。三是支撑信息化建设的政策措施需要加强。
    2、相比于信息化建设先进城市和地区,信息化建设资金投入明显不足,导致应用系统建设滞后,信息化建设整体水平不高。
    3、信息化建设各自为政,重复建设现象严重。部分部门和行业之间相互分割、各自为政,未形成合力建设、统一使用信息资源的机制,低水平重复建设问题依然存在。
    4、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低。一是政务信息部门分割现象严重,资源共享差;二是社会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市场未形成,信息服务业发育程度低;三是信息技术和信息产品使用程度低,广大企业和公众信息消费能力弱。
    5、人才缺乏。面对信息化建设快速发展,信息专业人员、工程技术人员的总量和结构不适应信息化发展的要求,特别是高级信息产品、软件技术研发和信息化推进领军人才缺乏。人才引进缺乏政策支持,国防科研单位人才地方化利用程度低。
    6、信息产业发育不健壮。信息制造业品种较少,科技含量不高;软件开发业技术力量薄弱;信息服务业的发展尚无明显突破,缺乏实力雄厚的信息服务机构;信息技术的研制及推广应用还没有形成大气候。
    二、指导思想与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
    “十一五”信息化建设要紧扣市委、市政府的战略部署,符合绵阳市“十一五”和科技城建设的总体规划,遵循国家“统筹规划、国家主导、统一标准、联合建设、互联互通、资源共享”的信息化建设指导方针,顺应国际信息化发展的大趋势,充分结合科技城建设的需求,坚持面向公众、面向基层,以网络为基础,应用为先导,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为核心,信息化软环境为保障,大力促进信息技术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各个领域的应用,改进增长方式,服务经济建设,改善人民的生活,推动城市现代化进程。
    (二)总体目标
    到“十一五”期末,建成具有相当规模的先进的信息化体系,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方面取得显著的进展,基础设施基本完善,电子政务应用广泛开展,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有效启动,企业信息化成效明显,电子商务市场活跃,教育科研信息化水平进一步提高,远程医疗、教育得到普遍应用,网上娱乐成为一般居民普遍接受的娱乐形式,社区服务网络成为社区居民主要服务信息来源,大部分农村和农民可感受到计算机网络服务带来的便利。信息化领导管理机制趋于完善,高素质人才队伍和信息咨询服务产业初步形成,信息产业成为经济发展最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信息化综合指数居国内同类城市领先地位,城市信息化整体水平居中国西部中心城市前列,构建起数字绵阳的基本框架。
    三、主要任务和重点工程
    (一)继续完善信息化基础设施
    1、完善政务网络平台。在市级各部门接入政务网的基础上,加速区市县及乡镇、社区居委会接入政务网,使行政服务能够通过政务网服务到基层和广大群众。同时,增加无线接入和移动接入的方式,增加网络处理交互式视频通信的能力,使政务网能有效支持应急联动指挥、WEB视频会议、市民办事咨询等应用和多终端、全网络接入。加强网络设备配置,提高网络承载力、安全性和可靠性。
    2、建立数字城市基础平台3S(GIS、GPS、RS)。利用3S技术(即空间地理信息系统、卫星定位系统和遥感),使与地理空间分布有关的信息更有效、迅速地利用和传播;建立基础信息数据库,建设各种与之相关的应用系统,提高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服务和运行能力,为政府服务、企业营运、市民生活提供现代数字技术支撑。
    3、建立信息安全支撑体系。以网络信息安全公钥基础设施为核心,以身份认证与识别为关键,以安全防御为灵魂,以信息安全机制为保证,提供电子政务、电子商务、企业信息化和广大居民信息服务的安全支撑,为信息化建设提供安全保障支持。
    4、建立数据交换平台。以政务网为依托,建立政府部门之间以及社会公共信息的开放式数据交换平台,实现全市信息资源的综合开发与广泛利用。同时,建立数据交换协商机制和数据交换的仲裁制度,为有效的数据共享和安全交换提供保障。
    5、建立网络交易与支付平台。积极推进国家有关部门和行业的信息化工程在绵阳落地实施,协调各金融机构、商业企业、政府机构、社会团体,建立网上交易支付系统,为电子商务、网上政府采购、网上市民付费提供安全可靠的网上支付支持。提高全社会金融运转效率,降低支付成本,减少现金流转。
    6、实施信息网络村村通工程。在全面实施有线电视村村通工程的基础上,结合有线电话和无线通信网建设,发展农村计算机数据网络,消减信息不对称现象,为农业产业化发展和农村居民生活改善提供网络支持。
    7、紧密跟踪宽带网络技术、高速互联网技术、Internet2(IPV6)技术、VoIP技术、3G技术、网格技术、网络搜索技术、高性能计算机、交互式VOD视频点播等新技术的应用,实时实施基础网络的更新改造和升级换代,使绵阳信息化基础设施保持较为领先的水平。
    (二)进一步拓展、深化电子政务应用
    1、充实完善政府门户网站建设。以绵阳政务网(
www.my.gov.cn)为核心,丰富现有政务网系统服务功能,提供系统的政务公开和公众服务信息,增加信息量,提高时效性。加大网上绵阳形象建设力度,围绕对外开放、旅游服务与招商引资的需要,建立“中国绵阳”的多语种网站,形成具有科技城特色的门户网站群。
    2、推广运行党政综合办公系统。开展以公文交换、政务信息处理、公文流转、资料共享为核心的一体化协同办公应用,开发并推进各部门的网上业务办公管理系统,普及电子邮件与网上即时交流系统,增强信息共享,提高办公效率,强化科学决策与管理。
    3、实现网上行政审批与服务。在试点示范的基础上,有计划地实施网上行政审批与行政服务,实现“一站式”申请,“一网式”受理,增强部门网络协作水平,提高服务质量与办事效率,方便市民和企业。推进“一表式”网上申报,实现企业与政府联网互动办公。
4、建设应急防灾减灾联动指挥系统。在综合利用公安、交通、卫生、防震、防洪抗旱、城市水电气保障、森林防火等部门的信息网络资源的基础上,建立以市委市府为中心、高效协同相关部门实施防灾减灾的应急联动指挥系统。
    5、部署网络会议与网络电话系统。利用宽带网络技术和所有党政机关接入统一的政务网络的优势,建立网络视频会议和网络电话系统,提高会议效率,节约会议成本。同时增加网络信息直播系统。
    6、建立网上政府采购系统。实现采购申请、采购信息发布、投标、评标议标、支付等采购活动网络化,降低采购成本、提高采购效益。建立建设工程网络招投标系统,实现政府建设工程网络化管理。
    7、党务工作信息化。严格按照省政务内网的要求,以与互联网物理隔离、与省级部门处理内网业务为宗旨,做好设备更新、应用系统建设,建成独立的安全管理体系。按中央的要求,以绵阳政务网为依托,充分利用宽带网、有线电视网、程控电话网,实施党员远程教育信息网络工程建设。
    (三)大力推进行业信息化应用
    1、教育信息化。完善绵阳教育城域网,拓展网上应用,整体推进区域教育信息化,构建本地教育资源库和基础教育信息管理平台,开展基于网络环境的现代远程教育,发展网络职业技术和劳动就业培训。
    2、旅游信息化。以政府引导,旅游企业参与,市场运作为原则,建设绵阳旅游目的地管理系统,整体包装营销绵阳旅游。同四川省旅游目的地管理体系实现无缝联接,使绵阳旅游企业能共享其全球范围内的会员。
    3、国土资源信息化。依托全国国土资源主干网和绵阳政务网,以“金土工程”为契机,建立健全市级数据中心,逐步完成全市国土资源基础数据库建设,建立国土资源动态监测体系,实现国土资源工作主要流程信息化,初步建成基于统一平台的国土资源业务管理信息系统和公众服务系统。
    4、交通信息化。建设交通信息资源数据库,建立智能运输和物流信息系统,开发、推广、应用高速公路联网收费、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质量安全监控、交通公共信息服务。启动公路勘测规划、路况监测、交通流量调查、出租车实时监控等应用系统建设。
    5、劳动保障信息化。在电子政务统一网络平台上,依据国家金保工程网络建设要求,搭建全市统一的劳动保障服务网络,实现对社会保险经办业务全过程的信息化管理。建成全市劳动就业信息系统和失业预警系统,为劳动就业提供现代信息服务。
    6、农村信息化。在进一步建设好“绵阳农业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和数据中心”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农村迅速发展的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资源,实现电视、电话、电脑“三电合一”,解决农业信息的“最后一公里”问题,及时传递和反馈“三农”信息。同时,对电子农务进行积极探索,在试点示范的基础上逐步推进。
    7、水务信息化。在完成绵阳市城区水资源实时监控与管理系统建设的基础上,建设绵阳市水资源调度管理信息系统和灌区用水自动化计量系统,优化水量调度,加强水资源管理。建立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工程管理信息系统,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8、林业信息化。利用市上所建的“3S”(GIS、GPS、RS)平台,建立森林资源状况科学评价系统,建立林业、绿化资源规划与管理系统,实现森林资源的永续利用。
    9、城市建设和管理信息化。运用“数字地球”的技术和方法,应用遥感、全球定位、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全面提高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水平,提高城市交通、房地产资源、环保、监测、应急和社会治安管理的信息化程度,建设水、气、电等公用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增强城市服务功能。
    10、环保信息化。利用绵阳共用GPS平台,构建集环境行为监视、评价、预警,环境监测、监理、投诉受理,环境信息采集、处理、表征一体化的环境保护信息平台,建成环境污染事故快速反应处理体系。
    11、科技信息化 。完成科研攻关、产品开发、科技成果、专利、科技文献及科技人才数据库建设,实现与国家科技骨干网联网,加强国际科技合作信息交流,率先实现科技系统信息化,体现科技城的科技含量。
    12、审计信息化。建成对财政、税务等部门和重点国有企业事业单位的财务信息系统及相关电子数据进行密切跟踪,实施有效审计监督的信息化系统,实现审计监督的事后审计与事中审计相结合,静态审计与动态审计相结合,现场审计与远程审计相结合。
    13、档案信息化。利用政务网公共平台,构建机关团体、事业单位电子档案在线移交、档案信息管理查询系统;分批实施馆藏纸质档案数字化工程,构建网上档案馆。
    (四)加快实施综合信息化工程
    1、市民呼叫中心。结合现有的110、119、112、12345、12315、12365、12348等多种市民呼叫援助渠道,利用各种通信方式,建立集现有各种呼叫和未来各种新呼叫于一体的“一号通”呼叫中心,形成便捷、畅通、响应及时的,与政府信息咨询有机结合的市民呼叫中心。
    2、市民“一卡通”。在现有社保医疗卡、公交卡、电费卡、燃气卡等各种市民IC卡的基础上,通过政府组织与协调,建立方便的“一卡通”市民IC卡系统,开发更多的IC卡应用功能,实现一卡多用(如:办理入学、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住房公积金、工商登记、婚姻、人口、计生事务等)。
    3、社区信息化。协调公安、民政、司法、劳动保障、文化等政府部门,搭建社区服务网络平台,应用信息技术完善社区管理功能,增强社区户籍、外来人口、市政、物业、治安、环境等管理的效能。建立社区服务网络体系,开展社区劳动就业、帮困扶贫、助残育幼、敬老养老、便民利民、法律援助、生殖保健等信息服务。
    4、市民信息告知服务系统。在建立市民实名邮箱和统一市民网络身份识别码的基础上,协调相关政府服务、市民生活服务、文化教育服务、交通通信服务、街道社区服务、物业管理等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建立市民信息告知服务系统,提升市民生活信息化水平。
    5、征信绵阳建设。协调工商、税务、银行、公安、质监、档案等部门,共享征信体系数据资源,建立个人信用联合征信系统和企业信用联合征信系统,支持建立征信评估机构并开展评估与咨询业务,在中国西部率先完成征信城市建设。
    6、企业信息化。通过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现代物流的建设和实施现代企业治理机制,促进大中型企业信息化建设。通过政府引导和组织,建立中小企业信息化共享平台,降低其使用信息技术、实现信息化的门槛,在广大中小企业中尽快推进信息化进程。
    7、基础数据库建设工程。利用电子政务网络和数据交换共享平台,整合相关部门的数据信息资源,建立数据共享与交换机制,构建以人口数据库、法人单位数据库、空间地理数据库、宏观经济数据库为核心的数据库体系,为数字绵阳提供基础数据支撑。
    8、辅助决策信息系统。以电子政务网络为基础,以3S及现代通信技术为手段,以数据库系统为灵魂,通过建立先进的专家系统和大量的模型库,为市、区市县经济发展、城市建设、突发事件处理的决策提供辅助支持,提高其科学性。
    (五)搞好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
    1、加强政务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
    (1)进一步搞好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在落实《政务公开工作制度》和《绵阳市人民政府网上信息公开办法》的同时,编制《政府信息公开目录》。充分利用政府门户网站、区市县和市级部门网站、报刊、广播、电视等媒体以及档案馆、图书馆、文化馆等场所,为公众获取政府信息提供便利。
    (2)加强政务信息共享。根据法律规定和履行职责的需要,明确相关部门和市、区市县信息共享的内容、方式和责任,制定规范,完善信息共享制度。推动需求迫切、效益明显的跨部门、市与区市县一体化信息共享,建设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和交换体系,依托全市统一的电子政务网络平台和信息安全基础设施,实施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
    (3)开展政务信息资源社会化增值开发利用工作。对具有经济和社会价值、允许加工利用的政务信息资源,鼓励社会力量进行增值开发利用。有关部门按照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制定政策措施和管理办法,授权申请者使用相关政务信息资源,规范政务信息资源使用行为和社会化增值开发利用工作。
    (4)提高经济监管和市场服务能力。加强对经济信息的采集、整合、分析,为经济分析和辅助决策提供信息支持。深化统计、金融、税务、质监、工商行政管理等部门的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工作,提高监管能力和服务水平。
    (5)建立合理的政务信息采集机制。制定《政务信息采集工作制度》,明确信息采集工作的分工,加强协作,避免重复,降低成本,减轻社会负担。建立履行信息采集职责,遵循规范和流程要求,确保所采集信息的真实、准确、完整和及时的机制。统筹协调基础数据库的信息采集分工、持续更新和共享服务工作,增强地理空间等基础信息资源的自主保障能力。
    (6)加快传统载体信息资料数字化进程。市、区市县分批立项,加快以传统载体保存的公文、档案、地方志及其它资料等信息资源的数字化进程。完成绵阳博物馆馆藏文物数字化档案系统建设。
    (7)加强政务信息资源管理。制定政务信息资源分级分类管理办法,建立健全采集、登记、备案、保管、共享、发布、安全、保密等方面的规章制度,推进政务信息资源的资产管理工作。
    2、加强信息资源的公益性开发利用和服务
    (1)支持和鼓励信息资源的公益性开发利用。制定政策,引导和鼓励企业、公众和其他组织开发信息资源,开展公益性信息服务,或按有关规定投资设立公益性信息服务机构。重视发挥中介机构的作用,支持著作权拥有人许可公益性信息机构利用其相关信息资源开展公益性服务。
    (2)增强信息资源的公益性服务能力。加强农业、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社会保障和宣传等领域的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利用各种渠道,加大向农村和社会困难群体提供公益性信息服务的力度。
    (3)促进信息资源公益性开发利用的有序发展。在大力发展公益性信息资源开发服务的基础上,规范公益性机构服务行为。妥善处理发展公益性信息服务和保护知识产权的关系。
    (六)加速信息产业发展
    1、信息产品制造业
紧紧抓住世界电子信息产品升级和产业转移机遇,促进我市电子信息企业与国际大公司合资、合作、交流,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和招商引资力度,精心组织,积极引进,力争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有突破性进展,在信息家电、电子基础材料和电子元器件、民用雷达、数字电视接收系统设备、光通信产品、医疗电子产品、军事电子产品等方面取得国内优势地位。重点扶持长虹、九州,使其成为国家重要的信息产业基地。
    2、软件与系统集成
建立以九洲国际软件园为重点,中物院、西科大、空气动力中心、五八所、长虹公司、新纪元公司、银海公司,以及凯路、安盟等科研院所、公司为支撑的绵阳软件基地,使其上水平、上规模,成为我市软件与系统集成技术创新及产业化的窗口和基地,鼓励以市内软件公司为核心,组建有一定规模和企业形象的软件集团,使软件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3、信息服务业
促进面向政府、企业和公众服务的各层次各专业的信息咨询机构和企业的快速成长,逐步加大信息服务业占整个服务业的比重,鼓励发展以互联网为基础的各种在线服务,系统集成、数据库服务、系统监理以及各类咨询服务等;利用信息技术提升各种传统的信息服务业的规模化、社会化、专业化水平,发展有一定特色和影响的区域性信息市场,提高传统信息服务业的运行效率。
    四、保障措施
    (一)完善信息化建设运转机制
    坚持信息化工作统一规划、统一领导、统一管理的原则。市信息中心与各相关部门协调一致,充分行使对信息化建设的指导、组织、管理和协调职能。各区市县、市级各部门建立健全信息化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做到有机构、有人员、有经费。成立绵阳市信息化专家咨询小组,充分发挥专家在制定发展规划、政策法规以及在重大项目实施中的咨询作用。每年召开全市信息化工作会议,总结部署工作。把信息化工作作为考核各地、各部门主要领导工作实绩的重要内容,纳入全市目标考核。
    (二)优化信息化政策环境
    积极研究、制定和完善与信息化发展需要相适应的产业政策、投融资政策、消费政策、吸引和激励人才政策、分配政策以及其他有关政策,优化信息产业发展环境、信息技术应用环境、信息文化传播环境和信息人才培养环境,促进各行各业的信息化应用和信息产业快速、持续、健康发展。
    支持相关企业的发展,将从事信息技术、信息设备制造、信息资源开发、集成、运营和信息服务的企业纳入高新技术企业,享受高新技术园区的优惠政策。制定信息产品和信息服务的价格标准,规范信息的有偿使用行为,激励对信息资源的开发,保护所有者权益。
    (三)建立多样化投融资渠道
    根据《绵阳市信息化建设项目管理办法》要求,将信息化基础设施和网络建设列入我市基本建设投资计划。市财政每年根据信息化建设实际需要,安排一定数量的资金用于电子政务和信息化基础设施及重点应用项目建设。各区市县,各园区和市级各部门都要安排一定数量的资金用于信息化建设,同时鼓励、支持企业和社会公共服务部门投资自身的信息化建设,形成以政府为先导的多元化投资体系,利用政府投资带动社会投资,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方式多样化转变。
    (四)加强信息化宣传培训和人才队伍建设
    在全面实施公务员电子政务培训考核的基础上,把信息化培训纳入市、县两级干部教育培训规划,建立培训、考核制度。加强信息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重点搞好信息化基础知识和网络与数据库认证培训,提高信息化管理队伍整体素质。发掘多渠道培训的潜力,为信息化建设培育各种层面的人才队伍。创造条件,吸引信息化方面的专业技术人员,特别是高级技术人才参与信息化建设,为提高我市信息化水平提供人才保证。
    广泛开展信息化知识宣传教育。充分利用新闻出版、广播、电视、报刊、政务网等媒体,设立专栏、专题节目,介绍国内外信息化发展趋势,宣传信息化知识,报道全市信息化工作动态,营造加快信息化发展的舆论氛围,提高全民信息化意识。
    (五)加强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
    认真贯彻国家有关信息安全保密的规定,按照“依法管理、加强监督、预防为主、确保重点、促进发展”的方针,建立健全信息安全保密体系。抓好信息安全教育和岗位培训,提高全社会的信息安全意识。加强网上资源的安全保护,积极应用信息与网络的加密、识别、过滤、控制和抗干扰等安全技术和产品,加强对信息网络工程及网络安全的检查,增强信息网络的安全性。进一步加强安全制度体系建设,形成有力的安全保障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