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市信息化改变古城人生活
来源:西安日报 更新时间:2012-04-14

  西安地区移动电话目前达到了每百人拥有102部;上网用户人数约为210.8万人。与此同时,西安市信息化办公室正在制定“西安市信息化发展报告·2006”——— 记者原建军实习生马媛媛 信息化生活:点击键盘有人来咱家修马桶

  2006年“网上社区”诞生

  这几年,无论走到哪儿都能听到这样一句话:信息化改变世界,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

 建国三巷8号秦俑馆住宅区的杜太太,前几天家里卫生间马桶坏了,一时急得不知如何是好。正当杜太太收拾停当准备到大街上找街头农民工来修理马桶时,儿子刘菖碰巧回家了。他看到马桶坏了,二话没说,抓起电话拨打几下,不出10分钟,一位身穿工作服的小伙子就赶到了杜太太家。前后不超过半个钟头,杜太太家的马桶就可以使用了,高兴得杜太太一个劲儿问儿子:你拨打了啥电话呀?

  其实,刘菖拨打的是“西安12343社区服务热线”。2005年10月9日,“西安12343社区服务热线”正式开通。目前已建成17大类的3700余个公共服务电话查询等多个公共信息数据库并纳入热线系统,200家服务加盟商进入12343服务系统,服务中心全天候24小时接听市民的服务性求助,及时通知服务商上门服务。与社区服务热线同时开通的西安社区服务网站,下设55个二级栏目。市民可通过网站方便快捷地查询政府公共服务、社区服务类信息,还可以在网上预约、预定自己所需的各种信息服务。

  市信息化办公室主任白湘霖说,2006年西安继续依次构建市级社区信息系统统一交互和管理平台及社区信息应用系统。建立12个应用系统与数据管理系统联合工作模式,逐步完善社区信息系统的基础支撑平台和社区信息应用系统的其他子系统。形成一个覆盖全市的四级即“市———区/县———街道———社区”综合网络体系和服务提供体系。拓展和完善社区服务热线的服务内容和服务领域,逐步实现“网上社区”的氛围和功能。信息化安全:楼上视频楼下客2006年电子网络统一平台

  整合报警急救抢修号码

  社会学研究领域有一个定律,那就是个人发展不同阶段有不同层次追求,其中第一层次追求温饱,第二层次追求安全。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信息社会为个人提供的社会安全和心理安全指数有史以来无以复加。

  记者在一家居民小区看到这样一幕,陌生人要到小区找人,必须先按各单元楼道前门的红色按钮,主人会在家里的视频屏幕上清晰看到来客的面容,从而判断是否接受其访问自己家庭的请求。市公安局信息表明,安装了视频监控系统的街道和小区,也就是通过视频对小区院墙、出入口等重点部位以及主要路段进行实时监控的城区,治安案件发案率就非常低,这是因为监测仪器所录的信息会同时传送到公安机关。

  我市正在实施的“金盾”工程和正在策划的公共突发事件“应急指挥系统”,就是在创造安全居住环境方面,通过信息技术在治安管理上的作用发挥,来解决城市公共事件和城市治安问题。这就说明了信息技术在城市治安管理中的强大科技威力。信息工程可以实现对城市重要部位、重要道路路口、银行、党政机关进行视频监控的全覆盖,就可以及时知晓并及时处理城市治安案件,降低发案率。

  白湘霖说,2006年对城市各种分离的信息与通信资源进行完整的系统集成,建立统一的信息接收和处理平台,形成新运营模式和相关运行规则,打破多个应急指挥中心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传统机制,以集中投资、统一管理的方式,实现了信息资源和通信手段的共享。利用电子政务网络统一平台将现有的报警、急救、事故、抢修服务等公开电话纳入统一的指挥调度系统,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对跨部门、跨地区不同警种进行集中接警,统一调度,统一指挥,联合行动,协调一致,做到最佳的资源调配。今年主要完成110扩容改造和110、122、119三台合一的整合,为市民提供相应的紧急救援任务,为城市的公共安全提供强有力的保障。信息化农民:一年收入28万2006年部分农民将第一时间掌握世界农业市场资讯

  地处世界最贫瘠干旱地区的以色列,农业发展水平被公认为世界第一,其农业生产中的温度、湿度、营养液配方等各个环节,完全由电脑控制,按程序操作。用农业专家的话说,以色列的农业是信息化农业。

  前段时间,记者在周至县农业局听到这么一件事:周至农民老辛成了百万富翁了。多少年来,周至大山里的野生板栗都没有人理过,因为人工种的板栗都销售不畅。不知老辛什么时候脑子来了个急转弯,一天上网发现我国香港地区居民对野生板栗特别爱吃,市面上的价钱是每公斤40多港币。老辛自此就走上了收购野生板栗的道路,然后运到深圳销售,赚取了可观的差价,去年一年老辛就赚了28万元。

  白湘霖说,西安的信息化发展不仅仅是城六区这一片,还包括农村几个县区。在农村地区,农民向高生活质量发展的一条有效途径就是:市场信息的获取和利用。这几年来,我市一直在实施的“村村通”工程,就是为了解决广大农村地区的广播、电视信号接收问题,现在正在加速实施“村村通”电话工程。在网络和计算机终端方面,已经在一些乡镇设点试验,利用农技站通过有关网络把农业信息传送给农民。

  2006年,我市将从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信息服务入手,选择一批重点乡镇、龙头企业、农产品基地和市场进行信息服务站建设试点,使其初步具备收集、传递、查询、利用信息的功能。同时,培训农村信息员队伍,使他们掌握网络计算机操作的基本技能。在一些条件成熟的地区,初步实现农业品营销信息化。通过网络体系建设,建立起上联决策,下联生产一线,外联市场、企业,内联工作部门,集信息采购、分析、预测、发布于一体的全市农业信息网络体系。也就是说,今年我市的一些农民将在第一时间从家中获取世界上最新的农业信息。

  记者感言

  信息化浪潮中的幸福西安人

  原建军

  夜深了,我正好回到家,准备入睡,手机响了,编辑老师问怎么没有写本篇报道的感言呢。一拍脑袋,恍然若醒,心中下班后一直觉得无来由闷的原因找到了,原来没有把采访中的强烈思想与情感冲击用感悟语言诉说出来,多亏人家提醒啊。走在返回办公室的路上,我握紧了手机,一时觉得特别幸运,生于这个时代,有手机这样的电子物品把信息瞬间互相传达,这是信息社会才能实现的。不仅是我,西安城的人都应该是幸运的啊,因为现在西安城平均下来每人都有一部手机。信息社会就是这样不知不觉中让芸芸众生活得精彩了幸福了。可不是,小时候,为了能听广播,我缠着奶奶好几天索要她的私房钱,以便能为自己买台小收音机;慈祥的奶奶最后给了我18元钱,我买了一台菊花牌收音机,当拧开收音机听到评书节目《夜幕下的哈尔滨》时,我激动得差点窒息了,那种幸福感犹如电流传遍全身。到了大学时,周末爱往与自己关系好的老师家跑,就为看电视,因为当时新拍的《水浒传》特棒。参加工作后,只要有空闲时间,就去能上网的同事家,一旦打开互联网纵览天下风云时,觉得自己成了国际著名时事评论员,各国大事了然于胸。这些感觉,何尝不是700万西安老百姓的心灵经历呢。如今,西安城的上网用户人数已达210.8万人。这些数字只是目前,未来还有更惊讶的记录,因为信息社会发展的速度常常超乎人的想象。走在大街上,不时会听到时髦的白领青年来一句:“我的手机能上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