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奇平 信息化的知识论基础
来源:硅谷动力 更新时间:2012-04-14

          信息化不光是技术应用,而且是世界观和方法论。

  如果说,启蒙运动通过倡导“以不变应万变”的理性世界观和方法论,为工业化确定了长期的规则和秩序;那么,信息化作为又一次启蒙,针对启蒙理性僵化、反创新的本质,倡导“变的本身不变”的“活”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持续推进自发生成和演进的技术和制度创新。

知识论是世界观与方法论在认识论上的体现。信息化的知识论有两个基点:一是求实,二是创新。前者指,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以应变世界;后者指,要在实践中不断创新,以改变世界。它们都可以归结到一个字:“变”。

  今天提出“信息化的知识论基础”这个问题,至少有四方面现实针对性:第一,要克服信息化中将科学与人文对立起来的“科学主义”倾向,倡导建立和谐有机社会;第二,要克服把工具理性僵化的倾向,把“以人为本”作为信息化的出发点;第三,要克服对于感性和实践的拒斥,建立对社会财富和制度演进的“活”的理解;第四,要克服把“死的知识”当作知识经济基础的倾向,把信息化的重点放在自主创新上来。上述问题,都有其深层的认识根源,在“应用”这个层面是解决不了的。

  所以我们要上升到认识论的高度来重新审视存在的问题。

  问题与症候

  许多人可能根本不承认信息化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说法,以为是耸人听闻。我们不妨先从身边可以见到的事实谈起。不知大家是否注意到一个有趣的“规律”:近些年来,互联网重大商业模式中,凡是具有“感性”特点的,比较优势多从北方向南方转移。比如,最先搞游戏的在北京,后来游戏业的中心转到了上海;最初B2C的中心在北京,后来也转移到南方;BBS、MSN先从北京热起,后来让南方的QQ接过了潮流……。从表面看,似乎北方人过于理性,南方人比较感性,是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深入思考就会发现,问题不是这么简单。北方人的“理性”,与其说是“地理”的,不如说是“历史”的——实质是传统工业化范式的一种心理化表现。整个信息化界,许多人都象北方人,有一种浓浓的“工程师味道”。让外人看来象是“搞技术的”。这种“工程师味道”,实际上就是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核心特点就是理性至上(又称为“现代性”),我称之为“科学主义”的倾向。有“工程师味道”的人,自己很难查觉,但只要用一个问题判别一下,很容易看出区别。你如果问他对游戏、娱乐的看法,他往往会打心里表现出不以为然,认为那不是正经事情,不是正规路子。那是因为从根子上说,他对感性的事物、对活的东西,是不感兴趣的。

  推而广之,用“理性至上”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搞信息化,往往就会搞成“船坚炮利”式的技术应用,搞成脱离需求的知识八股,往往还会搞成同“以人为本”格格不入的东西,贻误“人本”方向的产业发展机会,让信息化回到僵化的工业化。所以,信息化要深入,就必须突破“用”变,进入“体”变,首当其冲就要在世界观和方法论上拿出新的东西来。

  正如启蒙运动改变了工业化一代人的思想方法,信息化,也不光只是改变这个世界的外观,更主要的是对一代人的思想方法产生变革性的影响。这种变革性影响的方向,在知识论范围内,就是在怎样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上,拿出与工业化不同、有补于工业化的新东西来。具体来说,工业化认识世界、改变世界的逻辑,是以不变应万变;而信息化认识世界与改变世界的逻辑,是强调“变的本身不变”。变,是对客体世界的“道”的概括,信息、知识与网络都是由“变”派生的“器”,都是现象界中用来应变与改变的道具;而“活”则是对 “变”的主体映射,是客体世界的天“道”要求于主体世界的人“道”。由此可以推论:信息化的知识论,必然是“活”的知识论,核心特征就是“活学活用”。“活学”,就是活的认识,即求实(下面会解释“实”学与“活”学的内在关联);“活用”,就是活的实践,即创新。

  当前的信息化,是现代化中一个新的长期历史趋势的序幕阶段。我们的问题在于,不光要站稳在过去的历史基础上,更要面向未来的现代化。如果不能灵活适应国际社会的变化,不能通过创新找到立足之地,我们就没有明天可言。因此,谈论信息化的知识论基础,不是一个无关紧要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