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实施电子政务过程中遇到难题与挑战
来源:计世网 更新时间:2012-04-14

我国开展电子政务建设,一定要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根据本地计算机应用与网络建设的基础条件,有计划、有步骤,分期、分阶段实施。既要反对冒进思想,不切实际地赶时髦,一窝蜂地搞形象工程;也要反对保守思想,不思进取、不图创新,抵触新技术的应用。同时,政府决策者还必须对开展电子政务建设所面临的困难和挑战有充分的认识。综合起来,实施电子政务过程中会遇到三大难题、三大关系、四大体系的挑战。

  三大难题:观念、习惯、权利

  观念:

  首先,各级领导要加强认识。电子政务工程牵涉到各单位的利益权限,领导不重视、不亲自抓,是搞不起来的。因此,它是"一把手"工程。要转变观念,在学习的形式上要多样化,如举办电子政务专家讲座或者组织参观学习,只有理论结合实际,才能对电子政务的工作模式与重要意义有新的感性认识。

  电子政务实施是采用网络和计算机技术进行政府行政管理模式变革的探索,意义十分重大。各方面只有在这一点上形成共识、坚定信心,工作起来才能有热情和动力。

  其次,开展电子政务要将"代表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思想贯彻到政府的日常工作之中。电子政务是"以民为本","全心全e(意)为人民服务"。它不只是简单地将政府的管理职能复制到网上进行,而是要通过运用网络手段,配合与推动政府体制改革,打破传统的以部门职能为中心的官本位模式,通过优化整合公务流程以及建立信息的共享机制,构建一?quot;以百姓和企业的需求为出发点、以方便用户办事为目的、以用户为中心"的为用户服务的新型政府管理模式,以"一网式"、"一表制"、"开放式"和"交互式"等特点来充分体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原则。

  此外,电子政务是应用高科技加强勤政廉政建设、预防官僚腐败的一种强有力的手段。通过网络可以实现全方位的政务公开,同时规范审批流程、制约审批权限、限定审批时间,并且同步建立"三监督"机制:用户监督、领导监督以及纪检监督。通过高效的监督机制和高科技手段预防腐败现象的发生,必将成为我国政府反腐倡廉的行动方向。

  习惯:

  几十年来,政府工作人员已经习惯了手工作业、"文山会海",不容易适应计算机网上办公,因此会有一段痛苦的转型期。尤其年纪稍大的人员会有"40岁'学钢琴'??敲键盘"的窘迫,再加上刚开始时软件未必好用,发牢骚是正常的。对此,领导和大家要理解,不能操之过急,要创造一些培训条件,鼓励大家互帮互学、共同提高。

  权利:

  这是推进电子政务最大的困难所在。电子政务首先是要政务公开,然后是规范流程、制约权力。过去一些通?quot;暗箱操作"、"权钱交易"谋取私利的行为将受到制约,通过"部门壁垒"保护局部利益的本位主义将被打破。因此,政府部门中个别既得利益者、个别部门领导会以种种理由反对电子政务,反对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因此,电子政务在某种意义上讲也是一场"革命"。

  三大关系:统与分、条与块、电与政

  在构建各省市、各地方的电子政务框架的时候,必然要遇到以上三大关系,如果处理得不好,会造成大量的重复投资,甚至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

统与分:

  指的是从中央到地方、从国家部委到各地方委办局电子政务网络平台建设的布局。实现电子政务,如果从中央到省市、区县、乡镇,甚至到街道,都一窝蜂买服务器,独立搞一套网络平台体系,少则投资数十万元,多则数百万上千万元。全国数万个政府单位,需要多么巨大的投入!但同时全国范围内,就在国务院搞一套网络平台是否就可以了呢?这既不现实,也不可能。因此,电子政务的框架要采用集中与分布相结合的方式,既要考虑到管理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也要考虑节省投资。建议将区域性的网络平台建到地市级,县、乡镇和街道可以租赁空间来建设网站。至于行业性体系,比如工商、计委和税务,网络平台建到省一级就可以了。当然,集中的程度应当由中央各部委及地方政府协商确定,不能搞一刀切。   

  条与块:

  是指区域性管理体系和行业性管理体系的关系。西方发达国家政府行政管理体系是适应市场经济的、以区域性管理为主导的体系,而我国是适应计划经济的区域与行业管理并行的体系,这是中国特色。在开展电子政务时一定要处理好区域和行业这两套体系的衔接和协调发展问题。从现状来看,有些行业体系建设得比较早,如工商、税务等,而区域性体系基本没有,就像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瘸子,走路容易原地转圈。建议各级政府加强区域性平台体系的建设,在此平台上进行业务整合和资源共享。   在硬件资源上,除个别特殊行业(纪检、公安和国安等涉及国家安全的行业)外,要禁止各行业从上往下拉光纤,搞垂直网络。全国几十个部委、几十个省市、成百上千个地县,各搞各的,会搞成密密麻麻的蜘蛛网,造成资源极大浪费。应该以区域网络平台为主,通过虚拟专网的方式链接行业管理体系。

  在软件信息资源上,要在区域平台上进行集成共享、联合作业。政府要以一个整体、一张面孔对外,通过"一站式"加"一网式"来为社会服务,方便百姓。

  要实现这一点,首先要通过政府立法,即政府资源共享法和信息公开法来保障;其次要加大地方政府与行业政府的协调力度,从上往下推进。

  电与政:

  既指政府电子化与电子化政府的关系,也指电子政务与政府改革之间的互动关系。政府电子化即将政府管理职能上网,只是政府管理手段的变化,是电子政务建设的初级阶段,是迈向电子政府的第一步。随后,要进行政府职能的整合、精简、优化和共享,从独立办公到联合办公,从串联审批到并联审批等。计算机与网络技术为这种"进化"提供了可能,但建立起真正的电子化政府决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至少需要3至5年。

  电子政务建设与政府正在进行的改革,特别是加入WTO对政府职能的影响是一个互动的关系,不是独立的,更不是对立的关系。有的领导担心,现在正在搞改革,有的部门或职能要取消、合并,如果现在就上电子政务,会不会造成浪费?这种担心不无道理。如果只是将某个政府部门的某些职能搬到网上,一旦这个部门与职能被撤消或合并,那这套电子政务系统就废掉了。但如果是为一个区域政府搭建的共享平台,而且软件采用多层体系,具有很好的灵活性和适应性,就可以适应政府体制和职能的不断调整优化,而且,通过流程整合和信息共享,还可以推动政府机构的改革。

  举个例子来说,原来手工报税,需要大量的窗口接待和录入人员,改用电子报税后,这些岗位就可以大幅度减少。这样做一方面可以精简人员,另一方面也可以转化职能,加强税务监管,加大税源和税收。再如,原来办企业要到各个部门去办登记,各部门都需要一班人马、一套系统来建立企业管理数据库,而实现各部门基本信息共享之后,一些部门和岗位就可以精简了。因此,开展电子政务建设,有利于推动政府体制改革,有利于迎接加入WTO后政府面临的挑战。

 四大体系:安全、标准、法律、应用

  安全:

  在电子政务建设过程中,有关领导要特别关注安全问题。中央领导说过,没有安全保障的电子政务工程,也是"豆腐渣"工程。在安全的考虑上,既要"反左",也要"反右"。在电子政务中,有的部门根本不重视安全问题,很多政府网站以及内部办公系统甚至不设任何安全措施,很可能由此导致政府保密信息的泄漏,给政府形象以及经济建设带来损害;但也有一些部门过份强调安全性,声称没有100%的安全就不上网。其实,世界上不存在最锋利的矛,也不存在最坚固的盾,安全是相对的,绝对安全是不存在的。安全是以损失方便性为代价的,而且成本较高。

  安全要进行分级管理,不同保密级别的信息采用不同的安全措施,但不要随意扩大保密的范围,防止某些人以安全保密为借口阻止政务公开与信息共享。现在政府出台了一些硬性规定,要求政府公务网(内网)与国际互联网(外网)进行物理隔离,这种规定是必要的。内网与外网之间必然要进行信息交流,如何既保证物理隔离又可以进行信息交换,还必须尽快出台相应的解决办法。否则,这样拖延下去,会造成资源浪费,也妨碍电子政务的开展。

  标准:

  现在各省市、各部门都在上马电子政务。这种电子政务的春天是喜人的。但同时需注意,"不讲规矩不成方圆"。大量的资金投入,建立起各种互不兼容的系统,只会形成新的部门屏障和地方保护壁垒,到头来就会出现"秋风萧瑟百花凋"的局面。因此,实现电子政务一定要经过"试点摸索、推广总结(形成标准)、规模应用"三步曲来减少风险。

  法律:

  开展电子政务必然会出现一些现有法律没有涉及的内容,也会出现和已有的法律法规发生冲突的地方,如电子签名、网上申报的合法性等等。因此,立法部门要加紧研究,出台相应的法律,促进电子政务的开展。但这一过程是比较长的,不能光等待。在试点阶段,应当允许适当打"擦边球",进行尝试创新。

  应用:

  电子政务的灵魂是应用。开发一套电子政务系统容易,而要让一套系统真正应用起来却很难。其中,至少有三个方面的因素要考虑。一是培训,即对政府公务员的培训以及对最终用户的培训。培训作不好,系统就用不起来。二是运行支持。系统开通使用,会发生很多问题,有的是业务方面,有的是技术方面,政府单位要和开发单位组建相应的运行支持队伍,进行适当的政府业务外包。三是双轨制的问题。它有双重含义,一层含义是指电子方式和纸面方式的双轨制,两者之间要很好地衔接和并行相当一段时间;另一层含义是指老系统与新系统的双轨制。对于已经建立起来的系统,升级或转换新系统时,一定要小心,要平滑过渡,否则会引起广大市民的不满。

  电子政务涉及到方方面面,面临诸多挑战,本文仅是管中窥豹,期望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