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战场信息盲区,是指难以获取信息的区域。如何扩大对方的战场信息盲区?如何避免己方授人以“隙”?这是交战双方关注的焦点。
基于人为因素产生的主观性战场信息盲区。战场上,对于同样的信息指挥员会有不同的判断。一旦因判断失误误导决策,就会给对方以可乘之“隙”。第四次中东战争前5天,以色列西南部军情报部的西曼道中尉根据埃军频繁演习的情况,判断埃军可能发动进攻,随即给上司写了报告。但南部军情报部长盖达利亚中校和总部情报部长泽拉少将,均认为西岸埃军近期的活动不过是“例行演习”。于是,把西曼道中尉的报告丢进保险柜一锁了之,没有进行必要的应战准备,从而成就了埃军的突袭行动。
基于设计原理产生的客观性战场信息盲区。侦察设备是凭借光电技术,通过电磁波来传输信息的。但信息的广延多变性与技术手段的局限性,使得各种探测设备在技术性能上均有不足。比如微光夜视仪是靠对目标反射的夜天光的“放大”而发现目标的,但当其遇到强光照射时也会予以放大,从而在荧光屏上出现“霜斑”,看不清目标。因而,根据信息设备的工作原理,巧妙利用其设计上的“先天不足”,可以造成对方信息设备失明失聪,造成战场信息盲区。
基于信息配系产生的地域性战场信息盲区。信息配系是指挥员基于各种信息设备功能的不同,进行有机组合而形成的空间作用状态,它往往体现了信息对抗的意图和重点。但往往有这种情形:当某一对抗方向的信息配系较完善时,另一对抗方向则可能“力不从心”而留下空隙;对于某一类信息侦察或干扰很有效的配系,对于另一类则可能显得乏力甚至成为便于突破的空当。所以,实施多方向电子佯动或动态信源牵制,可以迫使对方分散配置信息设备,难以形成最佳配系,从而暴露出战场信息盲区。
基于运行规律产生的过程性战场信息盲区。信息设备在工作过程中,会形成某些间隙。如卫星(地球同步卫星除外)绕地球沿椭圆轨道运行,在每个运行周期内只有部分时间能“看”到某一地点,其它时间则观察不到该点,从而形成有规律的信息盲区;预警机、无人侦察机只要超出其侦察范围或偏离其“扫描”区域,就无法发现战场目标。掌握了信息侦察设备运行中的缺限,可以从容地加以利用。
基于自然条件产生的环境性战场信息盲区。任何信息设备都不同程度地受地形和气象,尤其是复杂地形和恶劣气象条件的影响,高地的遮蔽界、森林及雨雪、大雾天气,都可以使侦察效果大打折扣,甚至使侦察器材无法正常工作而出现战场信息盲区。
提高指挥员在信息化战场上发现敌可乘之隙的洞察力和迫敌产生战场信息盲区的谋略力,并最大限度消除或减少己方信息盲区,已经越来越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