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随着IT行业的进一步回暖,特别是我国零售业持续的较快增长,越来越多的国际IT巨头看好中国的零售市场。有专家认为,在2006年里,流通信息化市场将继续升温,竞争也会不断加剧,而零售业在并购整合后更期待管理的优化,更多新技术、新模式的应用也会提上议程。 尽管有业内专家认为,我国零售业的IT环境还没有真正成熟,尤其是在信息技术应用的深入性和切合度方面还远远不够,但这并不能影响大家对新一年充满美好的希望。而在刚刚过去的2005年,种种迹象已经为新一年流通业信息化市场的竞争和发展以及IT技术在零售企业应用水平的提升埋下了伏笔。 全球零售业软件市场正在升温似乎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而这种热度同样投射到了我国的零售业信息化市场。无论是2005年9月的第12届亚太零售商大会,还是11月的第七届中国连锁业会议,除往日常见的本土软件供应商富基、长益等之外,更加醒目的则是众多的国际IT巨头的身影,无论是人们已习以为常的IBM,还是SAP、ORACLE、思科、惠普,大家都热切希望在中国的零售业信息化市场分到一杯羹。无疑,这也给中国本土长期耕耘零售行业的IT供应商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压力。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国际IT巨头看好中国的零售市场?在IDC最新发布的《中国零售行业应用解决方案2005-2009年市场研究》报告中显示了这样一组数据:2004年我国零售业整体IT规模为58.0亿元,比2003年增长11.5%,高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据预测,到2009年,我国零售业整体IT市场将达到122.2亿元,其2004年至2009年的复合年平均增长率将达到16.0%。显然,市场的蛋糕非常巨大。 那么,本土的IT供应商又处在怎样的境况中呢?从IT供应商角度来看,新增客户数在减少,利润也更多的来自于对老客户的设备维护、软件升级费用。虽然目前本土零售业IT供应商的竞争局面依然比较分散,全国性大型企业还是很少,但是随着零售企业的整合重组,IT供应商将进入竞争集中化的阶段。 目前在零售项目中定制化开发的成分还是居多,但不少IT供应商已经在向产品化的方向努力,另外一些厂商加强了自己在服务方面的能力,通过增加服务网点以提高响应速度、加强对合作伙伴的培训等等,与以往一味地寻找新客户不同。这表明随着市场逐步成熟,厂商正将重心放在巩固老客户,挖掘并满足他们更高层级的需求上。 2006年,本土的IT供应商存在进一步细化的趋势,“企图涉足所有领域的供应商在目前的情况下将不能很好的生存下去,而发挥自身长处,专注于某一个领域的研发,将更有可能做到精耕细作,从而在竞争中赢得市场。”一位业内专家这样分析道。 需求来自于不断成长的市场。不得不承认,中国零售市场竞争激烈的大环境。2005年是中国零售业全面向外资开放的第一个年头,与前几年内外资零售企业疯狂开店相比,这一年的并购重组案更是此起彼伏。但同时,倒闭、关门的消息也一样不绝于耳,几乎每个月都有零售企业因供应链断裂而黯然退出市场。 在零售巨头们疯狂扩张的背后,更深一层的原因是希望他们用高密度的门店布局来提高这一行业的准入门槛。在相同的地段开店,如果零售企业没有抓准核心,缺乏核心竞争能力,那么,不断开店往往是开一个亏一个。因此,零售企业面对终端客户,他们之间的竞争,表面上看是产品或服务的竞争,实质上却更是满足顾客需求能力或为顾客解决问题能力的竞争。而在外资零售企业大举进入后,国内零售企业要想在国内外市场上与高手们一争高下,缺的就不仅仅是资本实力,更是管理和运营的水平。 2005年,百安居、华联超市先后大规模地将自己在中国的IT管理服务进行外包,这无疑为零售乃至流通市场走出恶性竞争的怪圈、步入科学管理运营的正规开了个好头。 尽管本土企业采用IT外包服务的例子还屈指可数,但业内专家分析,这将在2006成为新的亮点。越来越多的外资零售企业的进入,正在逐渐改变本土零售企业的观念,更多的企业将理解并接受IT外包,学会去牢牢抓住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尝试采用既减少投入又降低开发周期的外包服务方式。而IDC的研究报告也显示,零售企业IT部门的角色正在逐步进行调整,其职责也从单纯的维护拓展到采集信息、处理并分析信息等。 此外,延续2005年的发展,开放的平台将逐渐成为零售业软件、操作系统的新的标准。零售业客户现在变得更加希望使用开放的平台和操作系统,这样,在企业应用软件时将能做到真正的无缝链接。有调查显示,零售企业对自身的不同的需求更愿意寻求不同的软件开发商,希望不在“一棵树上吊死”。因此,开放的应用软件和系统以及跨平台的应用将成为发展方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