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教育信息化规划的理念和方法
来源:电化教育研究 更新时间:2012-04-14

  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我们在对于教育信息化战略规划的理解和认识中,形成了一些可贡参考、借鉴和研究的理念和方法论,提出来与大家分享,并希望得到批评、指教。 

1、确立教育信息化规划的“对话观”。 

  制订区域教育信息化战略规划,是一项围绕教育信息化实践发展的战略谋划。这种战略谋划是区域教育决策管理者、教育理论与技术工作者、参与区教育信息化建设的 IT企业家之间的对话与合作。这不仅是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对话,而且是区域教育发展历史、现状、前景的调研与谋划,是教育工作者和IT技术工作者的对话,是投资者、设计者、经营者之间的对话与合作,也是对该区域教育发展决策者与管理者和各层次关键性人物的最有效培训。只有经过这样广泛深入的对话、调研与策划,才能真正客观、科学地把握区域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现状和未来,将眼前的目标和长远目标协调统一起来,使有限的教育投资取得最大的效益,有效地避免教育信息化发展中的盲目性和浪费,不断提高区域教育决策管理的民主化、科学化水平。但遗憾的是,在目前急剧发展的区域教育信息化浪潮中,这种对话不仅太少,而且对话的深度、广度、层次、水平都不高,这正是导致教育信息化实践中诸多问题产生的重要根源之一! 

  2、确立教育信息化规划的“整体观”。 

  教育信息化绝不是游离于现行教育系统之外的投资行为和硬件、设施建设,而是整个教育现代化的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其目标在于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对现行教育系统进行全方位改造。 因此,必须改变把教育信息化与整个教育现代化割裂开来的、孤立进行的决策管理行为。经过这几年的努力,教育信息化必须与课程整合的理念已经成为基层教师和校长们的共识,但在区域教育决策管理层面上,这种“整合意识”还很不到位。一个深层根源在于:目前许多教育行政干部只懂得传统教育管理,对信息时代教育管理的新发展和新要求不熟悉、缺乏经验、甚至缺乏学习的热情。因此,有必要提出教育决策管理干部的专业化和现代化问题。近年来,我国开始大力强调和推动教师职业的专业化建设,其中还特别强调对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和提高,这一举措大大提高了我国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和教育质量。但对教育决策管理干部的专业化水平和信息素养的提高却重视不够,尤其在各级教育局长的选拔和培养方面,至今还缺乏专业化(包括对信息素养)的明确要求,这显然与教育信息化迅速发展的客观要求是不相适应的。因此,在教育信息化的背景下加强对教育现代化的系统思考和整体把握,当前尤其要在区域教育发展的 目标评价体系和政策导向中,把教育信息化与当前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另外两大主题——素质教育、新课程改革整合起来(这是教育系统的内部整合);同时还要把教育信息化同所在区域的整体信息化建设发展整合起来(这是教育系统的外部整合),因为脱离区域信息化发展的整体水平,孤立地发展教育信息化,不仅难以持久,而且不可能有后劲。另一方面,区域教育信息化适当的超前发展,有助于带动整个区域信息化、现代化的发展,发挥教育系统在整个社会现代化发展中的功能、地位和价值。这对于我国一些贫困落后地区来说,具有更大的可行性和价值。 

  3、确立教育信息化规划的“过程观”。 

  制订区域教育信息化战略规划,不仅是一种认识和策划,而且是一种实践活动过程。这一过程不仅是复杂的,而且是充满矛盾、困难和各种阻力的,因此,既不能急于求成、一蹴而就,更不应把规划停留在口头上和书面上,使规划成为应付上级检查的一纸空文。 

  教育信息化规划的“过程观”强调 规划的制订是一个从决策者、管理者到教师更新观念、统一认识、不断磨合的过程;是一个对教育系统历史、现状和问题进行全方位调查、研究、诊断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发现、挖掘各类教育资源的过程;是一个对各种教育资源进行重整和优化配置的过程;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更是一个在实践中不断创新的过程。因此,要建立 “规划意识”,把规划同教育改革发展的日常工作统一、协调起来。这就要求各级教育决策管理者不仅要懂得传统教育理论,还要学习、掌握教育变革、教育规划的理论和方法。 

  4、确立教育信息化规划的“ 绩效观”。 

  在教育信息化建设投资中,教育局长和校长们经常被 “必须建一个5到10年都不落后的校园网、区域网”这类“广告词”所吸引和迷惑。其实,这种观点不仅是“IT”泡沫中的神话,而且是商业包装、炒作中的假话!但假话何以能骗人呢?一个重要根源在:于我们不少教育决策管理者所追求的是表面的“政绩”,而不是实实在在的“绩效”。 

  绩效技术最初诞生于企业改造和企业培训中,如今已越来越成为各领域、部门决策、管理实践和理论中的前沿探索和热门话题。当然也成为当代教育技术乃至整个教育发展理论与实践前沿的重大课题。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系统始终属于事业单位,这也就决定了教育的管理干部很少考虑教育投资的效益问题。但是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深化发展,教育投资的规模不断增加,教育的成本也越来越高。这样的背景要求教育的发展不仅要考虑质量,而且要考虑效益,即投入和产出之比。由于教育信息化的投资是教育投资和管理中的新课题,而且没有列入规范化的教育投资和管理计划体制之中,因此,近年来各级教育信息化的投资都具有极大主观随意性,而且往往是第一笔投资容易筹措,而与这种投资相配套的日常维持经费和人员编制经费却难以解决,由此造成的教育信息化投资的浪费和低效益是十分惊人的!近年来,许多地区和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巨大投资未能收到预期的效益,期望与现实之间的巨大反差,使投资者的热情不断降温,并由此产生了越来越多的问题与困惑……这一必须正视的现实从反面提醒人们:教育规划决策和管理中必须确立教育“绩效观”,必须逐步建立和完善符合教育系统客观规律的绩效评估体制,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和发展信息时代我国教育管理的宏观决策管理理论和方法论。这显然是当代教育发展中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课题。 

  教育信息化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随着我国教育信息化实践的迅速发展,教育系统中信息技术的含量在不断增加,教育行业正在由过去的劳动密集型向资本、技术、智力密集型行业转化,教育系统中投资、成本、技术、知识含量的迅速增加,意味这教育中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并必然同原来教育系统生产关系,甚至是上层建筑越来越难以适应(在某些方面甚至是严重阻碍了)教育的发展,最终将会导致教育中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这是当前教育信息化进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和矛盾的根源。在人类社会物质资料的生产、精神生产和人类自身生产三大系统中,教育属于人类自身的再生产和再创造,因此可以借鉴唯物史观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理论,探索人类自身生产的内在规律,以此来解释和指导教育系统的健康发展,才能真正实现教育资源的系统开发和合理配置,从根本上解放教师的生产力和师生的创造力,抓住机遇,推动教育的系统的整体变革,在信息化推动下实现我国教育的跨越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