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信息化 扬帆起航正当时
来源:天极网 更新时间:2012-04-15

 

  近日,新华社播发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意见》是继2004年以来,中央连续第三年制定的推动“三农”工作的“一号文件”。相信“一号文件”下发后,必将在全国掀起一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热潮,在这股热潮中,农民、农业、农村其实也会释放出各种信息服务的诉求、网络基础建设的需求和信息化推进的意愿,因而IT企业积极投身到服务新农村建设中去,也一定能够寻觅到商机,而旨在缩小城乡“数字鸿沟”的农业信息化更是遭遇到了大力推进的空前机遇。

■新农村建设助推农业信息化

  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的信息化是我国实行跨越式发展,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战略选择。农业信息化是国民经济信息化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内涵是农业生产管理信息化、农业科学技术信息化、农业经营管理信息化、农村市场通信息化、农业资源环境信息化、农民生活消费信息化等方面。推进农业信息化既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紧迫任务,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手段。

  在今年中央的“一号文件”中,明确提出“要积极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充分利用和整合涉农信息资源,强化面向农村的广播电视电信等信息服务,重点抓好‘金农’工程和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工程。”文件多处对于包含在农业信息化范围之内的农村信息服务也提出了要求,如在强调保障务工农民的合法权益时,要求“建立健全城乡就业公共服务网络,为外出务工农民提供法律政策咨询,就业信息、就业指导和职业介绍。”在强调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时,要求“各级财政要增加对农村文化事业的投入,……继续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和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发展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村基层服务点,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在强调培育农村新型社会化服务组织时,要求“推动农产品行业协会发展,引导农业生产者和农产品加工、出口企业加强行业自律;搞好信息服务,维护成员利权益。”这些要求均为新时期农业信息化指明了方向、明确了重点。

  细读“一号文件”,不难发现全文在字面上关于信息化的内容虽然不多,但实际上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每一项战略部署和具体措施要得以顺利实施都离不开农业信息化的有效支撑。哪一项离开了农业信息化,固然也可以推进,但是进展会相对缓慢。反过来,这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举措一旦实施,对于农业信息化的推动作用将是明显的。比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目的是要缩小城乡之间的发展不平衡问题,而农业信息化的相对滞后亦或发育不良、城乡之间的“数字化”差距较大本身就是城乡差距之一,随着统筹城乡发展成效的显现,农业信息化的进程也会加快。又如,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会催生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自然会相应地使得电信、网络等有关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基础设施得到加强;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必然引发富裕起来的农民对网络的巨大需求;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特别是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使得农民在教育水平提高的同时信息能力相应提高;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必然也会为推进农村信息化扫清体制困局和机制障碍;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尤其是农村新型社会化服务组织的发育必将对农业信息服务提出更高的要求。

  ■消弥城乡“数字鸿沟”时不我待

  我国农业信息化起步较晚,直到1987年农业部成立信息中心,开始重视和推进计算机技术在农业领域的试点和应用,我国农业信息化的建设才初具雏形。自1994年“金农工程”面向全国全面实施以来,农业信息化的建设正逐步扩大。在国家积极发展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同时,各省市有关部门、机构和社会网络企业也纷纷投资于农业网站的建设,我国农业网站的数量正以飞快的速度发展。目前涉农网站约有6389个,一个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的全国农业网站体系基本形成,正快速向中介组织、龙头企业、批发市场、乡村以及经纪人、种养大户延伸,基本上已经涉及到农业、农村、农民的各个主要方面,成为农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力量。然而,一个不可回避的事实是我国城乡之间的数字鸿沟依然存在。

  在互联网方面,2005年末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调查数据显示,城乡之间网民数量及普及率差异巨大,我国互联网发展结构性差异明显。乡村网民普及率很低,乡村网民总规模为1931.4万人,仅占相应乡村人口的2.6%,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1/3。我国城市网民大约有9168.6万人,占城市人口的16.9%。由此可见,我国乡村网民数量只是城市网民数量的1/5,而乡村网民普及率仅是城市网民普及率的1/6。这一水平相当于世界上网民普及率最低的非洲网民普及率。2004年末统计数据显示,城乡人口比例为42% : 58%。为了提高58%这部分人口的上网水平,我国需要促进乡村互联网络的发展。

  在通信方面,有数据显示,2005年6月和上年同期相比,城市固话增长17%,农村固话增长8%;2004年6月和上年同期相比,城乡固话分别增长30%和14%。信息产业部提供的数据也显示,2005年6月,中国农村固定电话普及率为每百人16.4部左右,城市固定电话普及率为每百人35.9部,是农村的二2.2倍。中国目前手机用户已超过3.6亿,但城乡用户比例严重失调,普及率差距在十倍以上。

  在广播电视方面,根据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有关官员的介绍,目前经广电总局批准的广播频率和电视频道的数量分别是2371套和1254套,其中面向农民、农村和农业的分别只有10套和5套,占全国广播频率和电视节目总数的比例分别只有是0.42%和0.4%,而且针对农民科技普及和技能培训的节目很少,农村题材的广播剧、电视剧很少。值得关注的是,在这5个专门的农业电视频道中,还包括中央电视台的少儿、军事、科普频道。

  

  ■围绕新农村建设推进农业信息化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宏伟蓝图已经绘就,战略部署也已作出。作为推进新农村建设一支重要力量的农业信息化理应紧紧围绕新农村建设这一目标来全面开展工作。当前要重点在以下四个方面有所突破:

  一是加大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农业信息化的落地,没有坚实的基础设施作为铺垫,无异于天方夜谭。加强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是改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物质条件之一,也是完善农业信息化服务网络的最重要环节,是分析、处理以及快速传播各类信息的必备条件。它包括硬件软件建设两个方面。其中硬件建设首当其冲的是要加快各种信息传输网络的建设,同时提高计算机的普及率,力争尽快解决“最后一公里入户问题”。软件建设是指建立内容全面的农业信息网络数据库,包括图像数据、文本数据、空间数据、分析数据等;此外,还包括研制开发各种网络应用软件,例如畜禽病专家诊断系统、农作物主要病虫害发生与防治预测预报专家决策系统、大宗农作物产量预测与调控系统,以及推广各种实用技术的多媒体光盘等。

  二是加强农村市场信息服务。农村市场信息服务是农业信息化的核心内容。农村市场信息服务的好坏是衡量农业信息化成败的重要标准。农村市场信息服务工作要围绕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热点和农民关注的难点问题来展开。重要的是要继续推进“金农”工程,建设好农业监测预警系统、农产品和生产资料市场监管信息系统、农村市场与科技信息服务系统等三个系统,各级形成合力早日建设一个延伸到县乡的全国农村信息服务网络。同时,还应根据农村的新形势、农民的新需求来创新服务内容与方式,在内容上可增加农民外出就业的岗位信息、法律咨询、维护权益等;在方式上,积极培育新型社会化服务组织,允许各种经济实体进入农村信息服务领域,采取灵活务实的措施吸引外资、民间资本以及各类风险基金、创业基金参与农业信息化建设,搞活农村市场信息服务市场。

  三是着力提高农民信息能力。在我国信息化“十一五规划”中特别强调要提高国民信息能力。信息能力是信息化顺利推进的智力支撑。培养和不断提高农民的信息能力是农业信息化的应有之义。农民利用信息能力的高低,由经济条件、信息供给等外在环境和信息需求、教育水平等内在因素共同决定。为此,各级政府在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村建设之时,还应有目的、有重点地培养和提高农民的信息能力。农业及有关部门应建立一套规范可行的培训制度,结合实际编写出通俗易懂的信息化培训教材,采取坚持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如举办各种类型的培训班,通过农广校远程教育培训、农业信息网在线培训等形式;也可以利用现有的中小学教学设备,建立远程培训中心,对某些有一定文化基础、有一定经营能力的农户进行重点培训,帮助他们借助信息网络,开拓眼界,寻求新的商机。

  四是营造信息化的良好环境。“一号文件”要求切实加强领导,动员全党全社会关心、支持和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对于推进农业信息化同样适用。农业信息化的顺利推进离不开各级政府的支持、社会各界的参与。政府既要加大农业信息化的投入力度,重视解决农业信息化中的问题,又要营造农业信息化的政策法制环境,通过完善政策、出台法规、加强网络安全管理,抑制信息垄断、信息封锁,保护知识产权,打击坑农、骗农的虚假信息,实现规范服务和管理。社会各界特别是IT企业界要为农民量身定制物美价廉、方便适用的计算机等信息化必备设施设备,从而让农业信息化走在新农村建设的金光大道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