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期召开的两会上,“种粮不纳税,上学不交费,看病不太贵”的新农村话题再次成为关注的焦点。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任重而道远,信息化能发挥怎样的作用?
信息技术已经成为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征程中,信息化能怎样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并改善农村状况?一些先行者正在孜孜不倦地思考和探索。
本报记者经过深入调查与研究,精选了八个案例,分别从新农村建设的八个方面,研究案例,解读政策,期待与读者共同探讨,求解新农村的信息化之路。
这样管钱 农民放心
——信息化应用于财政支农
“哪个单位有多少钱,钱是怎么用的,鼠标一点全知道。”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西樵镇镇委书记、镇长刘涛根这样评价他们的财政管理信息系统,戏称,这等于是革了大家的命,也革了领导自己的命,用广东人自己的比喻,就等于是进了“玻璃保险箱”。
对于这样的管理模式,有农民评价说:“乡镇财政财务资金集中管理,上级领导查账时打开电脑,一目了然。这样管理资金,我们农民放心!”
镇财政所所长梁惠颜认为,之所以能起到监督作用,除了在电脑中保存各镇属行政事业单位花钱的数据和明细,还在电脑系统中设置了领导查询模块。梁惠颜说,“西樵模式”实现了政府当家、财政管家、部门管事,政府一盘棋、财政一本账的管理。
西樵镇乡镇财政管理模式正是借助信息化的手段,详细记录每个用款单位每一笔财政资金收支的来龙去脉,覆盖财政收支管理的全过程。
据了解,广东省乡镇财政管理信息化正在深入全面地铺开。广东省监察厅明确要“把支持乡镇财政管理信息化建设,作为一项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的重要工作抓紧抓好。”截至2005年,西樵财政结算中心管理模式在广东全省1500多个乡镇中推广的三年间,共培训了2300多名该项目的使用、服务人员。
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我国将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重点在“多予”上下功夫。2006年起,国家财政支农力度将逐渐加大,国家财政支农资金增量要高于上年。优化资金支出方式、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是“财政支农”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建立一套科学的乡镇财政管理体制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有效途径。信息化将在其中发挥巨大作用。
充分利用信息化的手段,将推动乡镇财政管理体制改革,提高财政支农资金的使用效益,确保补贴资金安全高效地发放到农民手中,真正做到:管钱,让农民放心!
有了财政管理信息系统,支农资金“一清二白”。
这样挣钱 农民开心
——信息化应用于农民增收
通过网上发布信息,2005年福绵果蔗一路俏销,果蔗价格由上半年的每公斤0.5元上升至0.72元,出现了少有的福绵蔗贵现象——这是广西玉林市加快农业信息化进程,农民依靠信息增收致富的一个缩影。近年来,玉林市农业局、电信分公司与广电部门携手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以电脑、电话、电视为载体,“三电合一”推进农业信息进村入户,为广大农民增收致富装上了“千里眼”,送去了“顺风耳”。
电话:“农家乐”请来农业专家
为帮助农民通过信息致富,玉林市电信分公司近期开通了“农家乐”致富信息免费导航热线,包含自动语音信箱和专家热线两大部分。自动语音信箱收录了2000多条切合实际的农业科技信息。专家热线聘请了19位农业专家,使农民可以与专家“一对一”在线实时交流。
电脑:鼠标点来滚滚财富
博白县生猪运销大户李端振通过互联网了解生猪的市场需求和价格行情方面的信息,去年往广东等地运销生猪500车次13.5万头,产值6600多万元,促进该县的生猪大量外销,帮助农民增加收入。
带来如此神奇促销效果的就是农业部门主办、玉林市电信分公司提供技术支持的“玉林农业信息网”。据了解,2005年,玉林市通过网上销售农产品36万多吨,实现销售收入17.69亿元。
电视:互动频道提供农业信息大餐
玉州区采用“三电合一”方式建设城北镇钟周村和仁东镇两个农业信息进村入户平台,制作视频教学幻灯片30多部,通过电视“农业信息频道”播放230多期,直接受益农户3000多户,通过应用信息新增收入600多万元。
信息化应用于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可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信息化应用于农业生产预测,可以辅助农民合理安排生产,减少盲目性,降低风险;信息化应用于指导农业生产,可以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提高产量;信息化应用于农产品销售,可有效增进农业小生产与大市场的对接。
信息化真正为农民带来了财富!
通过互联网做生意,痛快。
这样教育 农民定心
——信息化应用于农村教育$?
老师不在教室,学生照样上课。
农村教育一直是一个沉重的话题。
奇正集团在青海投资22万元建了一所小学。学校盖好了,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没有老师。当地教育局长的解释是,因为没有列入计划,教育系统派不出老师。惟一的解决办法是额外招人,但每月薪水只有200元。这样的工作条件和低待遇,怎么能留住广大的优秀教师在农村任教?很多贫穷地区,那里的学校因为留不住老师,学生都走了,校舍也变成了羊圈。
这就是农村教育经常遭遇的尴尬。农村教育问题,已经成了我们走向强国的瓶颈。而农村教育的难题和困境如果得不到解决,就很难迈开从大国向强国转变的步子。
政府清醒地意识到了农村教育的迫切性:推进农村教育事业是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培养新型农民的重要内容,而发展农村义务教育事业则是重中之重。“一号文件”对解决农村义务教育提出了系统的解决思路,并重点提到要继续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
2003年国务院批准了《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试点工作方案》,计划用五年左右的时间,预计投入百亿元,使农村初中基本具备计算机教室,农村小学基本具备数字电视教学收视系统,农村小学教学点具备教学光盘播放设备和光盘资源,并初步建立远程教育系统运行管理保障机制。这一工程将给广大的农村中小学送去优质的教育资源,培养学生最基本的信息技能。
据了解,信息技术已经在中国的农村教育事业中大展身手,除“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试点”外,“明天女教师培训项目”在西部六省已建成卫星教学收视点1040个;教育部-李嘉诚基金会“西部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扶贫项目”在西部乡镇以下中小学校建成1万个卫星教学收视点。
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实现远程教育,将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师资严重缺乏、教育质量不高的局面。因此,信息技术不仅是一项资金的投入,更是一项智力的投入,它给广袤的农村送来的是踏实的希望。?
这样务工 农民省心
——信息化服务农民工
外出打工已经成为农村许多家庭重要的收入来源。然而很多外出务工农民却常感叹“年关难过”,难在年初难以找工作,年末确又难以要到工资。
为了降低农民工找工作的交易成本,中国劳务网开通了第一个农民工跨地区远程见工系统。该系统涵盖了信息传递、远程面试、远程探亲、务工洽谈、网络培训、维权救助等内容,是一条农民外出务工信息高速通道,架起了农民工和用人单位沟通的桥梁。
农民工求职具有盲目、市场半径小、信息量少、成功率低的问题。用人单位和求职者,通过远程见工系统,足不出户完成在全国乃至全球范围内任意两地的整个招聘面试过程,在网上实现用人单位与求职者面对面的交流。这种远程见工的方式,减少了农民就业的盲目性,缩小了求职的半径,增大了信息量。
除了求职之外,农民工的艰难处境和遭遇表现还表现在多个方面,首先是缺乏相应的就业服务和职业技能培训,不具备市场所需要的劳动技能;再者是信息流通不畅,农民不能及时获得相应的就业、商情信息;第三个问题是权益得不到保障,如:工资拖欠、工伤无赔偿。
要解决这几个方面的问题,涉及到的部门很多,长期以来也没有有效的解决办法。所幸的是,农民工问题已经得到了各级政府的重视。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要保障务工农民的合法权益,建立健全城乡就业公共服务网络,为外出务工农民免费提供法律政策咨询、就业信息、就业指导和职业介绍。
这和很多专家的观点不谋而合。著名信息化专家周宏仁就曾经表示,信息化不能解决农民工面临的所有的问题,但是肯定会有助于这些问题的解决。他认为,在我国农民工所面临的难题中,很多都包含有信息采集不足、流通不畅、利用不充分等方面的问题。要全面解决农民工问题,关键是要建设一个完整的农民工服务体系。首先是各条块现有信息资源的整合和扩展,在建立统一的、标准化的资源整合平台基础上增加为农民工服务的相应功能;其次是政府管理和服务的整合,体现为政府管理体制的变革和政府职能的转变;第三是电子政务理念的整合,体现为政府管理和信息技术的相互影响与相互促进。
只有建设一个完整的农民工信息服务体系,才可以让务工农民获得真正的实惠,才可以改变他们“年初跑断腿,年关愁死人”的窘境。?
这样就医 农民安心
——信息化应用于新型合作医疗
2004年9月,当阳市坝陵办事处童台村五组村民,51岁的冯德凤,被查出患有风湿性心脏病,大笔的医疗费用对她来说是个难以承受的负担。10月份,当阳市启动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按照《当阳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施办法》,农民每人只要交纳15元钱,加上三级财政补助的20元,就可以报销大病住院封顶的18750元。冯德凤全家4口人共交了60元钱,成为村里第一批试点户。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支持下,她得以到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就诊,并获得了18750元的医疗费用报销额度。
这是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模式启动后,患病农民并没有因病返贫的一个真实案例。
加强农村医疗救助工作,缓解特困群众“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是国务院提出的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单元,也是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2006年农村医疗保障建设的重点。2006年中央财政(包括一般预算和彩票公益金预算)将相应安排资金9.5亿元,比上年增加6.5亿元。预算表明,2006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改革试点范围扩大,补助标准提高。中央财政为此将投入47.3亿元,比上年增加41.9亿元,增长7倍多。
有了大量的投入,必须要有好的管理。专家指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离不开两个基本点:一是合作医疗专项资金的统筹管理,真正做到“专项资金,专项应用”和“公平合理”等几个原则,做到信息公开化和透明化,并有利于各地政府及时掌握当地农村合作医疗的发展状况,合理制定相关的政策法规,实时监控、预防重大传染性疾病的突发;二是各个医院真正能够成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大后方”,为患者的登记、造册、缴费、筹资、报销、结算、查询和统计等提供方便。
在山东莱阳,这样的管理是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的。参与合作医疗的医院在实行门诊医药费现场报销的基础上,把结算后拨款改为预拨报销周转金,每月及时把预付资金划拨到位,同时,把每月报销一次改为每月报销两次,随时报单随时报销。实行计算机网络远程申报,农民从提交报销手续到接到取款通知不超过20天,住院报销周期比去年缩短了一半。同时也规范了报销程度,提高了透明度。
有了信息化手段的保障,新型合作医疗真正能为农民更好地服务。
这样建设 农民舒心
——信息网络基础建设
电话装到家,就是不一样。
在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有一个名叫大沟的村落,这座海拔2100米的村子里住着154户人家,近千名村民,大白菜是他们的主要经济作物。在没有实现通信覆盖之前,缺乏与外界信息交流的村民,从来没有想过大白菜能够给他们带来巨大收入。
作为一个良好的内地季节性蔬菜种植地区,大沟村民虽然每年都能获得大白菜的丰收,但是由于信息的闭塞,该村的大白菜销售渠道一直为外地人把持,一直卖不出好价钱。有时甚至因为没有及时联系到收购商,村民们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辛苦劳作的成果在地里烂掉。
移动通信基站建成不久,这个藏族村很快就有超过50%的村民用上了手机。通过电话、网络等手段,该村农民成功地与省内外城市实现市场信息互动,与重庆、成都等地客商实现直接联系,成功地高价卖出村内优质的季节性大白菜。与此同时,村民们在高山上采集到的虫草也卖上了好价钱,村民年人均收入很快突破3000元大关。
由信息产业部发起的电信“村村通”工程,带来了快捷便利的信息,不但一下子拉近了大沟村农民与市场的距离,为村民们带来了经济上的直接利益,更为重要的是,通过与外界的信息沟通与交流,山里人的思想观念正在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
“要致富先修路”的口号已喊了二十多年,深入人心。今天,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信息化的新理念被提出来,加强信息基础设备建设,通过信息手段缩小城乡差距,让信息技术催化农民致富,已日益成为当前各级政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的重要任务。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加快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作为一个基础性问题已成为各级、各地政府的重要课题。而信息网络基础,承载着农民与外界信息沟通的重任,其重要性越来越明显。只有抓住“村村通”工程建设契机,夯实根本,全力提升农村信息基建,才能保证农村信息化的有效前进,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早日实现。
这样管理 农民称心
——信息化应用于基层民主
村务公开,农民明明白白。
走进石家庄市裕华区北豆村村委会大院,只见院墙内侧的村务公开栏内贴着最近的财务公开内容,一笔笔收支账目打印得清清楚楚。村委会大院的墙上还贴着当日蔬菜价格、市内公交车行车路线等服务信息,也都是电脑打印出来的。“这些内容全是从俺村的电脑里调出来的,村里的电脑触摸屏每天开放,人们什么时候想查了,只要用手指点一下触摸屏就行,方便得很。”村秘书祁连合介绍说。
据了解,裕华区所属16个村是河北省石家庄市村务公开信息化试点之一。之所以能做到村务的及时公开,是因为应用了农村管理信息系统,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了村务管理和村务公开。
现在,村务可以通过电脑管理和触摸屏实时公开或电脑打印张贴上墙,进一步丰富了公开的内容、范围和项目,改变了以前手写墙报,公开不细、不实、不及时等问题,避免了暗箱操作,增强了村务公开的真实性、时效性和透明度,提高了村务公开的质量。村民只要轻轻一点村务公开触摸屏,就可以方便地进行村务情况的查询,做到心中明白。另外,这套系统强化了村级集体“三资”管理、合同管理、档案管理、人口管理等工作,实现了现代化办公。
“管理民主”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目标之一。按照“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完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乡村治理机制”的要求,真正实现“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应该是切实维护农民的民主权利、完善村务公开和民主议事制度,让农民群众真正享有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监督权。因此“村务公开”是建设农村基层民主的重要内容和有效切入点。
信息化是推进“村务公开”的有力手段。有关专家认为,借助信息技术实现村务公开是实现政务公开、村民自治的一种重要形式,它通过信息技术把与村民利益相关的事项予以公开。通过信息化的手段推动村务公开不仅促进了党在农村政策的落实,密切了干群关系,同时对维护农村稳定,促进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这样休闲 农民松心
——信息化应用于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农民文化素质的高低不仅影响到农民的生活、农业的发展水平,而且还关系到我们国家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从目前来看,我国农民的文化水平还不是很高,我国92%的文盲、半文盲在农村。在农村4.8亿的劳动力中,小学文化以下的占40%,初中文化的占48%,高中文化的占12%,受过职业技术培训的农民不足5%,受过技能培训的仅仅1%。我国整体农民素质不高已经影响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和整个国家的小康建设进程。由于农村文化工作底子薄,当前农民“看书难、看戏难、看电影难”的现象普遍存在,而赌博、腐朽粗俗文化和封建迷信却大兴其道。有些地区没有落实村务公开、政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农民的民主权利没有得到切实维护。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推进,百姓将享受到日益完善的文化服务。到2010年,我国将基本实现20户以上的已通电自然村全部通广播电视,全国农村将实现一村一月放映一场电影的目标。农村影院、文化馆、图书馆等设施的普及,丰富了农民的日常生活。
信息技术在农村文化建设过程中,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和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建立数字文化图书馆,可以丰富农民的业余生活。进一步完善村务公开和民主议事制度,让农民群众真正享有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监督权,将把农民的传统日常生活概念大大拓展,使得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再上一个新台阶。
据了解,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广播电视接通状况良好。中央台、省台的广播和电视在该市实现了100%覆盖。现全市124个乡镇全部开通有线电视,其中光缆联网乡镇90个,光缆联网率72.5%。1261个行政村中通有线电视行政村数为922个,村通率73.1%。
利用良好的网络基础,该市广电局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程作为广播电视的长期宣传报道任务,组织采编人员深入基层、深入农村捕捉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涌现出的好典型,同时有计划、有组织,灵活、集中地进行农村社会公德教育宣传,推动农村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此外该市还把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信息在网站上开辟专栏,请记者采访,结合该市各地区发展水平及现状,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形成规范、高质、高效的运营体系。这些手段加快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让农民的文化水平和精神面貌都有了大的提高,进而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信息技术已经成为倡导健康文明的新风尚、培育造就新型农民、促进农村的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的重要工具。
网络的世界真精彩。
记者手记
找准农业信息化的切入点
林毅夫教授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倡导者,在作客凤凰卫视时,他阐述了“新农村”新在何处:一是切入点不一样,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应以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切入点,通过对基础设施投资,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同时又启动农村的消费需求,达到 “四两拨千斤”的效果;二是应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视为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一个不可分割的部分。
确实,要启动一个系统工程,必须找准切入点,这将影响到全局的成败。
农村信息化建设也面临同样的问题。
从财政支农到农民增收,从合作医疗到农村教育,信息化已经逐渐应用到农村建设中的方方面面,农业信息化已经成为一个艰巨的系统工程。
农业信息化是一篇大文章。能否找准农业信息化的切入点,将影响到文章的成败。笔者认为,基础网络建设、服务于农民增收的应用系统建设或许可以成为较好的切入点。当然各地有各地的情况,重要的是因地制宜,了解农民最迫切、最紧要的信息需求,抓住信息化的突破口,顺势推进,取胜全局。还是那句话:得为人民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