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报特约评论员 邓聿文责任编辑 魏英杰 刘景 任大刚
3月12日,财政部发布消息,经国务院批准,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将于2007年全面实施。这是两会期间,政府宣布的一项重要改革举措。(见3月13日《人民日报》
中国的财政,历来被称作是“外行看不懂,内行说不清”。每年的两会,都有代表
对人大的预算报告表示看不明白,这倒不是因为预算报告多么复杂,而是太简单,往往一页纸就全部列完,代表只知道教育要用多少钱、医疗要用多少钱,却不知道它们分别要花在哪里,怎么花。至于预算外收入和支出,更完全不明所以。
毫无疑问,预算的不公开、不透明以及预算外收支的“黑洞”,不仅使得腐败有机可趁,而且因为预算缺乏有效监督,掌握财政分配大权的官员就能根据个人的偏好和利害关系,将钱投到本不该投入的项目或者该投入的项目不投,从而使得财政配置资源的作用不能很好地发挥。
正如财政部副部长楼继伟在介绍政府收支分类改革的有关情况时所说,现行预算科目体系有五个方面的弊端:一是与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政府职能转变不相适应;二是不能清晰反映政府职能活动;三是财政管理科学化和财政管理信息化受到制约;四是财政预算管理和监督职能弱化;五是与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和国际通行做法不相适应。
按照国际通行做法,政府支出分类体系包括功能分类和经济分类。功能分类反映政府的职能活动,如搞教育中的办小学;经济分类是对各项具体支出进行剖析和核算,如办小学的钱究竟是发了工资,还是买了设备,或者盖了校舍?中国的预算缺的就是这样一套完整的支出经济分类科目体系。改革后的政府收支分类体系将与国际接轨,在收入分类方面,将原一般预算收入、基金预算收入、社会保障基金收入和预算外收入等都统一纳入政府收入分类体系,使政府的各项收入来源都能得到清晰的反映;在支出功能分类上,按照政府的职能和活动设置支出科目,这样可以清楚地了解政府的各项支出都具体做了些什么事;在支出经济分类上,主要反映各项支出的具体经济构成,让人们看到政府的每一笔钱具体是怎么花的。其中,核心是建立新的政府支出功能分类体系。
由此来看,按照新的政府收支分类体系,以后政府的钱是怎么来的,做了什么事,做每项事花了多少钱,又是谁做的,怎么做的,在预算上都能清楚地反映出来,不仅为预算管理、统计分析、宏观决策和财政监督等提供全面、真实、准确的经济信息,而且老百姓也能看得懂。
公共财政是促进政府职能向公共服务型政府转变以及建设民主政治的保证。没有公共财政,不可能有透明政府。目前我们离建立一个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公共财政体系还有很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在财政的收支结构上,要转变观念,从政府对经济社会各方面的全面干预,逐步转变为政府只对市场失效部分进行补充。对于市场能很好完成资源配置的部分,应放手由市场去承担;二是用公共的方法管理财政。要意识到,财政花的是老百姓的钱,应该采取公正、公开、透明的办法使用资金,以节约财政资源,取得更好的社会效益。
在建立公共财政的过程中,作为财政预算管理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政府收支分类直接关系到财政预算的透明度。目前应逐步做到政府预算收支计划的制定、执行以及决算的形成等过程都向社会公开,让老百姓知情,方便人大代表开展审查和监督;在公开的同时,进一步细化预算,将所有的预算指标都核定到具体项目,使大家清楚要办哪些事,用多少钱,怎么用钱,做到责权钱相统一。
实施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完善预算管理制度,是2006年我国财政体制改革的重点。希望通过政府收支分类改革,能够切实推进财政预算管理的透明化、规范化和科学化,为建设一个良好的公共财政体制,从源头上治理腐败和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