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与国家发改委合作看微软中国新政
来源:中国电子报 更新时间:2008-03-11

不久前,微软对浪潮投资的最后一笔资金已如数到账,随着这几年陆陆续续曝光的各种合作、培训、投资的项目的结案,除了一些正在执行的承诺可能要持续一段时间外,微软在2002年6月与国家发改委签署的62亿元协议,已经基本履行完毕。而最近,中国电子报记者在采访中独家获悉来自国家发改委有关人士的信息,国家发改委正在与微软商定新的合作协议。金额是否会超过62亿元?具体的内容目前尚不能得知。但是相信它将离不开三个元素:62亿元的经验与成功重点、微软在中国的发展策略、中国信息产业的现阶段和未来需求。而根据记者的猜测,新的合作协议将会是在微软高层今年访华时签署。

  能否出台新的协议?

  或许人们是太习惯于用质疑的眼光去看待微软以及微软在中国的行为了,当有风声传出微软与国家发改委将有进一步的合作信息,猜测再度笼罩在这个尚不确定的合作上。微软与国家发改委再度合作打何算盘?微软与国家发改委在200 2年的合作备忘录,迄今为止依然是国外软件企业在华合作的最大项目。如果说迫于市场和政府的压力才有的"面子"工程,那么这个面子已经够大,微软没有理由再与国家发改委续商新协议。

  实际上,微软在中国的策略,已经发生了很多的变化。赛迪顾问总裁黄涌在接受中国电子报记者采访时说:"尤其是在陈永正执政微软(中国)以后,微软在中国的策略已经从原来的卖产品方式,越来越转向全面与产业链合作共赢来获得生意和发展。"我们如果留心分析微软目前在中国所曝光的活动,基本分为两类,一是关于自己的产品和技术,另一类即是与各种合作伙伴,包括政府、产业的合作,在某种意义上,后一种声音已经超过了第一种声音。微软现在更多的是以一个平台厂商的面孔出现,目前微软在个人消费市场的产品包括个人电脑、手机操作系统、数字家庭娱乐中心以及桌面应用软件,绝大多数的销售来自硬件制造伙伴的OEM的预装。在微软最期待拓展的企业级市场,要想赢得合作伙伴在其平台上构建广泛的企业级解决方案,更需要聚拢广泛的人气。没有产业合作伙伴就没有微软的生存空间。根据IDC的数据,微软每赚1美元,相关产业链上的合作伙伴包括硬件软件和服务商赚6-18美元。或许正是因为种种的理由,微软需要在中国建立健康良性的产业生态环境。如何把微软自己的能量更快融入到推动中国信息产业的发展中?与中国信息产业发展的潮流需求顺势而为无疑是一种最佳的战略选择。

  微软在中国的发展演变到今天的策略已经经历磕磕碰碰太多的代价。微软不可能重回过去的发展套路,推动产业发展,寻求合作共赢,已经成为微软别无选择的长期发展战略。微软没有理由掀起一股潮浪,推动中国软件产业发展跨出一大步之后就此沉没消退。让陈永正对微软中国现在用一个词来形容,他认为是"合作"。他说:"微软在中国的发展策略就是要和我们的合作伙伴一起成长。"如果接下来微软不是与国家发改委,也将会与其他机构其他方式来进行产业合作。

  共赢是重要原则

  没有一种合作模式是一方独享全部利益的,双赢是所有产业合作的前提。62亿的合作双方会有各自的利益出发点,而且合作的成功有目共睹。对于微软来说,三年的大量的培训与经验的分享,给微软聚拢了最广泛的人气。试想想看,如果这成千上万的架构师、高级管理人才、软件工程师深悉微软的架构,长远来看对于IBM、甲骨文、SAP、BEA等等这些竞争对手将是怎样的冲击?中国应用软件企业的领头羊们深入在各个重点行业领域,微软与他们资本的结合、技术的分享将更加有利于微软的企业平台技术植入中国的行业市场,最明显的收益是在电子政务市场。青岛电子政务和湖南电子政务工程大单最后选用微软平台,浪潮集团和创智集团功不可没,而这两者是微软62亿中的合资伙伴。

  对于我们这方面来说,因为与微软的合作,微软给我们带来了超过7亿美金的游戏机XBOX的硬件生产线,培养了大量的软件架构师、高级项目管理、软件开发人才,带来了大额的外包定单,注入了约1亿美金的金额与中国软件企业合资,建立了联合实验室、原代码查看中心等等,这些收获是实实在在的。

  浪潮集团总裁孙丕恕对中国电子报记者说:"做软件是有方法的,但是如果不是和微软合作,我们无法深入到微软的内部去体会和学习微软积累了30年的做软件的经验和方法。中国的软件企业很了解用户的应用需求,但是如果不掌握将个性化需求进行共性化整合就无法将软件做大做通用,这是中国软件企业目前的软肋。"中软集团总裁唐敏说:"中软和微软有过十多年的合作。特别是这两年在国家发改委的62亿元合作的推动下,我们从服务、市场的合作开始走向全面的合作,目标集中在中软的技术、解决方案的成长上以及带动中软实现国际化上。我觉得是受益匪浅。"

  微软与国家发改委的新合作,这个双赢的原则将不会改变。

  下一个合作的猜测

  根据国务院不久前公布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未来软件产业的发展重点,将是研究开发金融、物流、网络教育、传媒、医疗、旅游、电子政务和电子商务等现代服务业领域发展所需的高可信网络软件平台及大型应用支撑软件、中间件、嵌入式软件、网格计算平台与基础设施,软件系统集成等关键技术,提供整体解决方案。而在这样的产业重点下,目前我国软件产业发展的主要瓶颈:一是产业规模偏小。二是关键核心技术缺乏。中国软件业基本处于国际产业链中下游环节,核心竞争力较弱。软件出口外包服务能力与国际强国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三是市场对国产软件的信心不足,影响国产软件发展。盗版软件对市场仍有较大的冲击力,还需要进一步加大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四是软件人才缺乏。软件业的高端人才、复合型人才和国际化人才严重短缺,难以适应软件和信息产业发展的需要。五是支撑产业发展的公共服务体系不完善。国内还没有形成完善的为软件企业研发服务的公共技术开发体系,投融资等支撑体系尚未建立,支撑软件企业技术创新的环节还没有完全形成。

  下一步国家发改委与微软的合作中方的需求将不会脱离这些范畴。而对于微软来说,随着微软新的企业级平台的发布,微软在中国对企业级市场的投入将进一步加大,如何寻求更多更紧密的行业合作伙伴拓展行业应用市场将是重点,将会有更多的中国企业有机会与微软在资本和技术层面结成新的战略伙伴。

  中国电子报记者请赛迪顾问总裁黄涌对国家发改委与微软的下一步合作做一些设想,黄涌认为,中方的下一步是要建设创新型的产业,鼓励发展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的企业。微软如何能够在推动中国信息产业的自主创新上加大力度,在技术上、人才上、管理上促进产业的创新进步,打造更加和谐的生态产业链将是合作的重点。而他也认为,未来微软在中国将会面临更多分享的压力,比如来自开放原代码的压力,比如来自LINUX的压力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