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信息化正在成为一种基本的生存方式。就以两会为例,不说采访的国内外记者被各类信息数码产品“信息化”到牙齿,很多代表和委员向大会提交建议、议案和提案也采取网络化的方式。赵本山代表被记者堵在人民大会堂东门外的时候谈的是如何开他的二人转博客专栏,姜昆委员则侃他的相声网“网”住了几百万相声迷云云。 信息化是一项基本国策,以信息化改造传统产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已为人“耳熟能详”。“十五”期间,关于信息化战略性的内容实际上是在强调基础设施的建设,从“十一五规划纲要”看,重心已经产生了变化,即强调如何充分利用信息资源创造价值。如果说“十五”期间是铺路的话,现在这个路铺好了,该开始充分利用信息资源了。更重要的是,有识之士指出,当前信息化已经不仅单单是信息技术的应用和对传统产业的改造,而且还有信息技术本身和基于信息技术所包含、所带来的知识、技术、市场模式等的扩散和创新,以及由此而形成的经济和社会的巨大变革和重组。 信息化正变成一个平台,人类社会长期形成的其他的大量技术、知识和社会资源通过信息技术方式而变得更加丰富。然而信息化同样面临创新的考验。代表和委员们认为,从观念、机制到工具、手段还有很多不适应信息化发展的痼疾。 当前,信息化的重心是为科学发展、建设和谐社会保驾护航。笔者从行业内的一些代表和委员处了解到,“十一五”期间,信息化是助推器和倍增器的观念将得到进一步强化,同时各级政府将充分利用信息化切实解决经济结构不合理、资源消耗过大、综合竞争力不强和社会发展不均衡等问题。 因此,笔者着实感到,无论是从个人生活的角度还是从产业发展的角度看,信息化不仅是一种“姿态”,更是一种被唤醒的“主体意识”:以信息技术应用、渗透、变革为主导,开发和集成各类信息、知识与技术资源;以公共服务平台为主体,以信息资源开发为核心,加强基于知识和网络的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依靠网络平台的开放性、服务性和社区性特征,扩大信息化的服务对象和便民内容,降低社会信息化总成本,最终有助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在信息化的过程中,我们体验“生存”;在生存的历练中,我们感受信息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