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06年1月开始,北京市信息化城市管理系统正式建成并投入试运行。这是我国第一个覆盖大部分城区范围的信息化城市管理系统。该系统的原型是北京市东城区的“万米单元网格”管理模式,据统计,北京市东城区应用该模式对城市管理问题的发现率和处理率均达90%以上,处理时间由原来的平均7天缩短为现在的12小时。
在推广北京市东城区“万米单元网格”管理模式的基础上,北京市政府充分利用现代信息通讯技术,建立了市、区两级的信息化城市管理系统。北京市市政管理委员会的相关负责人在介绍这一信息化城市管理系统时提出:“北京正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打造‘流畅政府’”。
其实“流畅政府”这一概念,与企业信息化领域的“实时企业”有异曲同工之妙,在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大背景下,建设“流畅政府”对于探索电子政务的新模式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流畅政府”的实现
2003年,我国企业信息化管理领域出现了“实时企业”概念。“实时企业”来源于著名IT咨询公司Gartner,是指信息化建设较为领先的企业,在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希望达到的“理想境界”。根据“实时企业”理念,企业迫切希望能够实时了解自身和周围发生的事件,而企业的管理者则希望每时每刻,都可以在事件发生的同时发现潜在的危机和即将出现的机遇。“实时企业”拥有“实时”地评测、监控、管理及预测能力。“没有死角,消灭边界,减少重复,压缩延迟”,“实时企业”的业务流程被从头到脚地整合起来,因为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动态地响应客户需求、市场机会和潜在威胁。
北京信息化城市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施理念,与“实时企业”理念非常类似,是北京市政管理部门多年信息化建设的升华。这一系统的创新在于:加强了政府、企业、公众及公共产品和公共设施之间的互动。
北京信息化城市管理系统采用了各种信息化手段以加强各个环节的互动。其中,城管监督员与指挥中心的联系通过手机进行,各指挥中心以及其他政府机构的链接则用政府专网。北京市城八区各自建设独立的城市管理的监督、指挥中心,在北京市市政管委建立综合协调、指挥中心,通过政府专网对接形成城市管理的信息化网络,并最终与北京市所有城市管理相关的委、办、局以及公共服务企业实现联网。
借鉴“实时企业”
与企业信息化相比,政府信息化更为年轻,后者可以从前者的发展中借鉴经验。
Gartner将“实时企业”定义为一家通过使用最新技术,积极地消除其关键性业务流程管理与执行中的延迟,进而展开竞争的企业。剖析“实时企业”的定义,我们发现其重点在于“使用最新技术”和“消除延迟”。
“使用最新技术”。从北京的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市政府有关部门充分利用了智能手机、GRPS无线通信网络、数据库技术、网络技术、地理信息系统等最新技术。其中,早在2004年,北京市就在电子政务领域大规模利用了带有GPRS功能的职能手机,这在我国是一个创举,在全球也处于领先地位。
“消除关键业务流程管理与执行中的延迟”。在城市管理方面,以往业务流程管理与执行上最大的难题是无法及时发现问题,而且解决问题后也无法及时反馈给管理部门。当城市管理方面出现问题后,除了靠城管监察大队在执勤巡逻中发现以外,大多数情况是在群众打电话反映、信访或者被媒体曝光后,城市管理部门才发现的,这就使很多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针对这些弊端,北京市城市管理部门“对业务流程进行规范和再造,以此解决信息滞后、管理被动的问题,促进了城市的精细管理和主动管理”。城管监督员利用“城管通”手机,对城市的每个公共空间进行实时监控,能够在第一时间发现问题,并在现场及时处理问题,为政府快速反应、敏捷管理提供了手段。
“流畅政府”的意义
“流畅政府”概念的提出,是打造服务型政府的大背景下的一个创举,有利于进一步促进电子政务的发展。我国电子政务包罗万象,大的项目包括“一站、两网、四库、十二金”,更具体的则有政府门户网站、电子公文、办公自动化、在线采购、数字信息亭……面对有限的财政投入,不同电子政务项目的实施方面如何判断轻重缓急呢?
总结这些年的电子政务建设经验,我们发现,很多成功的电子政务项目,其本质就是在打造“流畅政府”。以质检、海关等部门为例,无论是电子报关(检)还是电子标签,都是为了“消除其关键性业务流程管理与执行中的延迟”问题,而这正是在打造“流畅政府”。
“流畅政府”与电子政务结合,将显著提高政府工作效率。除了城市管理、质检、海关之外,公安、税务、环保、卫生等部门都存在一些“管理与执行中的延迟”,而这些延迟基本都可以借助最新技术进行消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