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上海3月17日电(记者裴文彬、姚玉洁、张炜)浙江嘉兴平湖市新埭镇蘑菇种植大户顾在良通过网络与北京、江苏以及香港的客商建立了网上业务关系,仅去年创利就超过100万元。这是农村信息化工程使长三角农户获利增收的实例。
信息闭塞,难以及时了解农产品市场供需情况,农户无法生产适销对路的农产品或是有了产品也找不到买家,一直是阻碍农民增收的难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长三角地区加快了农业信息化建设。浙江省从2005年开始实施“百万农民信箱工程”。江苏省推行“鼠标种田,网络备耕”的“致福工程”,已在13个省辖市建立了20个农民上网培训点,三年来累计免费培训农民近万名。
小学文化程度的朱德宝今年53岁,是“致福工程”的受益者,他所在的江苏沭阳县新河镇有种植花木的传统。随着市场对花木需求的升温,沭阳县把打造“中国花木之乡”品牌当作区域发展的重要战略,鼓励有条件的农民发展花木生产,朱德宝家里的8亩承包田全部种上了花木。
“第一年不懂市场信息的重要,结果有些苗木窝在手里;即使有些好卖的苗木,客商收购时拼命压价,结果不是谈不拢就是卖亏了。”听到父亲的抱怨,朱德宝在徐州读大学的儿子建议他买一台电脑,鼓励他参加镇里免费的“致福工程”培训。朱德宝说:“我种了这么多年的田,从来没有想过会跟计算机发生联系,培训对我能管用?”
朱德宝尝试着参加了“致福工程”培训,很快就体会到互联网的方便快捷,没有多久就“再也离不开”了。由于附近规模较大的苗圃较早就形成了网络公开报价、网上订货等营销方式,朱德宝就能与前来洽谈的客商同时了解市场行情,谈起买卖来游刃有余。现在,他家每亩苗木的年净收入3000元。
近几年,在长三角地区像顾在良、朱德宝这样依靠信息化富起来的农民越来越多了。2005年浙江省嘉兴市通过农业信息网络实现的农产品交易达4877万元。江苏省信息产业厅办公室副主任冯军认为,农民作为农业信息化的主体,对信息化所持有的态度至关重要。因此,提高农民的信息意识和信息质量,增强包括农民获取信息、应用信息的能力非常关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