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市“金保工程”为205万人社保就业服务
来源:合肥晚报 更新时间:2012-04-13
全市劳动保障系统金保工程信息采集工作问答

一、什么是金保工程

金保工程是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以中央、省、市三级网络为依托,支持劳动和社会保障业务经办、公共服务、基金监管和宏观决策等核心应用,覆盖全国的统一的劳动保障电子政务工程,可以用“一二三四”加以概括,即: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一个统一、高效、简便、实用的劳动保障信息系统,该系统包括社会保险和就业两大子系统,主要由国家、省、市三层数据分布和网络管理结构组成,具备业务经办、公共服务、基金管理和决策支持四大功能。

二、为什么要建设金保工程

建设金保工程是信息化战略发展的需要;是提高宏观决策水平的需要;是加强社会保障基金监督的需要;是改进劳动和社会保险业务处理方式和手段的需要;是适应人员流动需要和统筹层次变化的需要;是实现劳动保障社会化管理的需要;是建立社会保障公共服务体系的需要。

三、金保工程的功能作用

金保工程全部建成并投入使用后,将推动全市就业和社会保障的整体工作,在服务水平、服务质量、服务效能上,产生质的提高。随着系统的建立和逐步完善,今后,市、县(区)、街道、社居委劳动保障工作机构通过劳动保障信息系统,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将进一步提高工作效能,实现对工作对象的动态服务管理;用人单位办理劳动保障事务更多的可以依托网络,实行网上申报,节约成本,提高效率;自由职业者和灵活就业人员的个人缴费,可以通过就近的劳动保障服务平台轻松实现;劳动者失业后,有关信息可以直接传递到居住地的街道与社区,街道、社区就业保障服务平台就能及时按规定发放失业保险金,开展就业服务;求职者也无须像目前赶集一样,集中在几个地点寻找岗位,可以就近查询就业岗位信息;退休人员对退休金待遇等需要查询的事项,可以通过居住地的街道、社区平台及时方便的查询;今后政府各职能部门也可依托劳动保障信息系统网络,为合肥市居民提供相关的服务。总之,随着劳动保障信息系统的实施及逐步完善,将真正实现“以人为本、记录一生、服务一生、受益一生”,给全市各用人单位、居民个人带来诸多的便利。

四、合肥市金保工程建设情况

在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下,合肥市金保工程建设列为合肥市电子政务“一号工程”。整个项目分两期工程进行。一期工程已于2005年建成并投入使用,全市实现了4个试点区、4个街道、23个社居委的实时联网,以及76家定点医院的实时联网,同时开通了12333劳动保障电话服务系统。目前,全市所有定点医院、定点药店都将在3月底前完成联网,涉及全市60万人的社会保障卡已完成信息采集工作,发放工作已经开始,4月1日起开始启用。二期工程建设就是在此基础上,扩大联网区域,把市、县(区)和街道、社居委四级工作服务体系连成一个网络,实现全市劳动保障系统的信息互联、数据共享。

五、为什么在金保工程建设中需要进行信息采集工作

合肥市劳动保障信息系统实现市、县(区)、街道、社居委四级网络建设的同时,必须进行信息采集工作。通过登门入户方式,将居民的个人就业、社会保障、基本生活状况、居住状况、家庭经济收入状况、贫困家庭致困原因等信息进行采集,获取尽可能完整的个人资料。同时,利用收集的资料,更新现有的劳动保障数据信息,更加准确地掌握全市居民的各项基本情况,为下一步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有效地为居民提供服务奠定工作基础;为科学合理决策提供依据。如果不进行信息采集工作,建成的网络系统就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通俗地打个比方说,金保工程建成的网络就好比是高速公路,而采集的信息就是高速公路上行驶的汽车,如果没有采集的信息,就如同“有路无车”。

六、信息采集工作的范围

按照金保工程“统一、完整”的要求,这次信息采集工作涵盖了全市49个街道(乡镇)、301个社居委,约155万城市居民及50万左右的流动人口。各县的城镇居民信息采集工作也同时进行。

七、信息采集工作的方式和内容

按照《统计法》规定,经市统计部门批准,全市制定了统一的信息采集表。信息采集工作以登门入户的方式进行,信息采集人员实行挂牌上岗。信息采集的内容分为居民家庭基本情况和居民家庭成员基本情况。居民家庭基本情况包含了家庭类别、家庭人口数等25项指标,而居民家庭成员基本情况包含了姓名、性别、出生日期等71项指标。所有采集的信息都将做好保密工作。

八、信息采集工作时间安排

信息采集工作从2006年3月15日开始,2006年6月30日结束。

九、信息采集工作的组织领导

市劳动保障局是牵头部门,市宣传、民政、财政、统计等部门共同配合;各县、区政府是这次信息采集工作的责任主体;各县、区劳动保障部门和宣传、民政、财政、统计等部门是责任部门;街道是这次信息采集工作的具体组织者;各街道、社区就业和社会保障事务所、站是信息采集工作的具体承担者。

·合肥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