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今日在北京发布《中国信息化发展报告2006》。在举国关注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我国农业信息化发展进展如何,主要亮点在哪里,下一步将对新农村建设发挥什么作用成为关注焦点。记者借报告发布之机专访了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综合组司长、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秘书长徐愈。
记者:请您从总体上介绍一下2005年我国农业信息化在一些主要领域取得了哪些进展,发展态势如何?
徐愈:2005年我国农业信息化紧紧围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适应信息工作为“三农”服务的总体要求,以实现粮食稳定增产、农民持续增收为目标,努力提升农业信息服务能力,继续推进信息服务网络向农村基层延伸,取得了明显进展和成效。
首先是农业信息化组织体系逐步完善,信息化应用水平取得长足进展。目前全国97%的地市和80%的县级农业部门都设有信息化管理和服务机构,农村信息员发展到18万人。覆盖省、地、县、乡的农业信息网络平台初具规模,以中国农业信息网为核心、集20多个专业网为一体的国家农业门户网站日均访问量近200万次。全国31个省级农业部门、80%左右的地级和40%的县级农业部门建立了局域网和农业信息服务网站。全国41%的乡镇农村信息服务站有计算机并可以上网。农村供求信息全国联播系统的注册用户已达9万家,覆盖了全国93%的县。全国农业网站信息联播系统已建立了较完善的信息采集指标体系,推行统一的数据标准,采用公用模块的方式,实现了一站式发布、全系统共享,全面提升了农业系统信息资源开发和共享水平。
其次,农村综合信息服务体系不断完备。教育部组织了“高校农业科技与教育网络联盟”,首批成员包括中国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八所农林高校。截至2005年12月底,该联盟开通了高校农业科技与教育网络联盟网站,设立基层站点100余个。建立了专家数据库、科技成果分类数据库、科技产业化案例库、农业信息库、多媒体课件库等综合科技条件平台。培训农民、农村干部和党员50多万人。“金农”工程项目建议书已经批复。一期建设目标是初步建立起覆盖全国的农业监测、管理和服务信息系统,推进农业决策、管理和服务的信息化。
第三,农业信息服务模式不断创新,形成了以政府为主导、多方参与的农村信息服务新格局。综合利用电视、电话、电脑三种信息载体向农业生产经营者提供信息服务的“三电合一”试点工作稳步推进,56个试点单位基本建成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和地方个性化数据库,基本开通电话语音系统并对农民提供信息服务。宁夏固原市通过建设政务网、教育网、商务网数网合一的综合网络平台,构建起市、县(区)、乡(镇)、村四级网络雏形,整合了农民经纪人、养殖、种植、加工大户、农村中小学现有的远程教育资源,“一站多用”效果显著。广东省高要市实现互联网和有线电视网互联,开通了“农业科技信息点播频道”,农民足不出户,依靠电话点播,就能有声有色地获取农业政策、市场信息、劳动用工信息和所需要的农业科技知识,成为大部分农户每晚必看的频道。北京市启动的“信息助农工程”,充分利用现有网络资源,将宽带通到遍布村镇的每个信息化站点,再通过短信平台和呼叫中心利用无线通信网连接到每一个农户,在应用服务上推出了富农信息配送服务、助农远程教育服务、便农电子支付服务、乐农数字文化服务等四大应用系统。
记者:全国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得到中央领导的高度关注,目前发展情况怎样?
徐愈:全国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已扩大到山东、江苏、浙江、山西、河南、湖南、四川、贵州、新疆、黑龙江、吉林、辽宁12个省区。截至2005年7月底,各试点省(区)已建成乡镇和行政村站点共计137384个。其中,山东省乡镇和行政村建站比例均达到了100%,湖南省分别达到89.7%和65.6%,贵州省分别达到45.5%和72.1%。值得强调的是,教学资源建设正在稳步推进。贵州省制作了一批关于先进性教育的课件,编辑发布各种图文信息共5372条,采集了350个小时的视频课件资源,交互式电视点播系统增加了274个节目;黑龙江省已统计可用教学资源11类,352个课件,计368小时。
记者:信息化对发展现代农业能发挥哪些作用,能否用具体的案例形象地说明?
徐愈:随着信息科技在农业生产中的广泛应用,我国农业机械化、智能化、自动化水平进一步得到提高。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大部分团场从播种、施肥到管理、收获均实现了“精准化”作业。播种,采用气吸式精量播种机,用种量比过去节约了近一半;施肥,推广了微机决策平衡系统,点击鼠标就知道土壤的氮、磷、钾含量,大大提高了肥效;管理,推广了农作物病虫害自动监测系统;浇地,水渠闸点安装了红外线监测设备,自动测定土壤中水的含量,用手机遥控就能浇地。信息化推广让兵团的农业生产能力、农民生产水平、劳动者素质等农业现代化指标均大大高出全国水平。
记者:您认为下一步我国农业信息化将如何加快发展以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徐愈:农业信息化已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推动力。必须积极推进农业信息化,建立各相关部门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充分利用和整合各涉农部门的信息资源,切实提高为“三农”服务的质量和效果。充分利用电话、手机短信、广播、电视、互联网络等多种渠道,形成现代信息网络与常规媒体优势互补的农村信息服务网络,积极开展普遍服务。依托乡镇农技服务机构和农村中小学,加快农村信息化人才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