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型政府建设下一步怎么走?
来源:人民论坛 更新时间:2012-04-15
服务型政府的内涵:“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服务型政府的治理理念。“有限政府”是服务型政府的发展目标。“依法行政”是服务型政府的行为准则。“顾客导向”是服务型政府的工作模式。“违法必究”是服务型政府的问责机制。

 
 (中国行政管理学会课题组)

  ―――摘自《人民日报》

  政府服务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公仆论”的核心观点。马克思和恩格斯用中世纪家庭中的主人和仆人的关系形象地比喻未来社会主义人民和政府之间的关系。毛泽东发表了极为著名的《为人民服务》,倡导“全心全意”、“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邓小平深刻把握政府本质,指出“管理就是服务”。江泽民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要求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胡锦涛强调“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可见,“政府服务”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是中国共产党历届领导人对政府建设所寄予的共同道德期望和基本政治诉求。

  为什么用服务型政府这个提法而不用其他提法来概括政府改革的基本方向?首先,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政府要更加注重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使公共资源更多地向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倾斜。服务型政府的提法,体现了政府职能转变的根本方向;其次,公共服务是政府的最基本职能,为各个政府部门、各个层级政府所共有,而其他职能则往往以某些部门为主。服务型政府的表述,概括了所有政府部门共有职能;再次,改进政府管理方式的根本要求,就是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更好地为经济发展服务,为社会公众服务,寓管理于服务之中。服务型政府的表述,充分体现政府管理创新的要求。

  服务型政府建设取得积极进展

  近年来,服务型政府建设活动从城市到区域、从沿海到内陆、从局部到全局,如星星之火,呈燎原之势。许多地方政府及部门把建设服务型政府作为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大事,探索和积累了一些好的经验和做法,取得了积极成效。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转变行政理念。通过服务型政府创建活动,各级领导及广大干部对政府加强公共服务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有了新的深刻认识,“官即管”、“官本位”、“衙门思想”得到转变,服务意识进一步得到增强,以服务为核心的行政理念正在形成。比如,有的地方工商、税务等部门开展的“服务在工商”、“为纳税人服务”主题创建活动,确立了所有的部门都是服务部门、所有的岗位都是服务岗位、所有的人员都是服务人员、所有的工作都是为人民服务的“四个所有”服务理念。

  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各地探索建设服务型政府,都把重点放在转变政府职能,扩大基层经济社会管理权限,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上,取得了显著成效。据有关资料显示,各省向县(市)下放经济社会管理权限600至900项,占省直部门行使的经济社会管理权限60%左右。一些阻碍经济发展的行政审批事项被取消。同时,还下放、取消、暂停执行了一批和审批连带的收费项目,扭转了“下面干活、上面收费”的不合理状况。

  创新行政管理方式。最有代表性的是各地纷纷建立起了集中办理行政审批事项的政务大厅或行政服务中心。据全国政务公开领导小组办公室统计,截至2005年底,全国已建立各类行政服务中心13919个,其中综合行政服务中心2035个(国务院部委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6个,地市级342个,县级1686个),各类专业行政服务中心11884个。省、市、县三级政务大厅体系基本形成。多数地方的政务大厅统一启用了行政审批专用章,实行部门向窗口授权,解决了行政审批多年存在的“前店后厂”、“里一半外一半”的现象。有的地方政府部门将内部分散在多个处室的行政审批事项集中到一个处室,或者集体迁入政务大厅办公,理顺了内部关系,减少环节,提高效率,也有利于监管。

  大力发展电子政务。作为信息化的手段和载体,电子政务使服务型政府建设有了现代科学技术的支撑。一是通过互联网实现政府与公民和企业之间的双向互动,政府能获取来自社会多方面的建议和意见以及各种业务信息,同时接受全社会的监督,公民和企业能适时地获取政府所发布的政务信息,所提供的各项公共服务;二是在政府机构内部实现办公自动化,提高政府机构办事效率;三是优化了政府组织结构,使得政府组织结构向着扁平化和网络化的方向发展。

  转变机关工作作风。促进工作作风转变是加强服务型政府建设的重要内容。各地政府领导带头深入基层开展调查研究,深入企业和农村现场办公,协调解决重大项目建设、土地审批等问题。严格会议管理,减少会议数量,控制会议规模,改进会议方式,提高会议质量,可开可不开的会议坚决不开,必须开的会议尽量采用电视电话会议形式,内容相同或相近的会议合并开。工作重心下沉,超前服务,积极主动为基层、为企业、为群众服务的风气逐渐形成,服务水平也有了很大提高。

  服务型政府建设的社会氛围初步形成。服务型政府建设活动开展以来,中央和地方新闻媒体做了大量报道,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受到社会公众的广泛关注。人民群众从政府工作改进中得到了实惠,看到了希望,同时,群众又为服务型政府建设提出许多好的建议和意见,实现了政府与公民互动。

  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服务型政府建设刚刚起步,工作中还有许多亟待解决的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有些部门认识不到位。有的固守小团体利益,该下放的管理权限不下放;有的把服务型政府建设当成额外的工作,处于应付局面、应付检查状态;有的又仅仅局限在抓机关纪律、机关作风上;还有个别地方将之当作“形象工程”、“面子活”。二是动力机制尚未形成。在管制型行政体制下,政府权力、职能和规模不受或很少受到立法机构和社会的制约,行政权力的滥用和行政机构的寻租成为阻碍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因素。三是政府执行体制仍然残留着传统的自上而下的动员型工作方式和方法。四是对服务型政府的理解过宽。服务是有限的而不是无限的。

  那么,服务型政府建设下一步该怎么走?

  更高起点,整体推进。在政治层面上,服务型政府将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谐社会建设有机融合,真正体现政府的权力由人民赋予,政府要确保为全社会提供平等和民主发展的制度环境,大力推进政府与民间组织的互动和互补,实现良好的治理;在经济层面上,服务型政府将为社会提供市场不能有效提供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制定公平的规则,加强监管,确保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改革投资型财政体制,加快建设公共型财政体制;在社会层面上,服务型政府将提供稳定的就业、义务教育和社会保障,打击犯罪,维护稳定,建设法治政府,积极鼓励公民参与,促进政府管理民主化。

  逐步建立政府建设的长效机制。要在现在各地有益的实践基础上,总结经验,形成政府建设新机制。主要包括决策、监督、问责和考评四个方面的机制。健全重大事件集体决策制度、专家咨询制度、调研制度。完善监督制度,扩大公众参与监督的渠道。建立责任追究制度,集体决策要分清个人责任。改进绩效考评制度,确立多重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社会性评价机制,吸纳专家学者、社会公众参与评议和考核。建立和完善激励约束机制,充分调动公务员的积极性。

  更好地与改革行政管理体制结合起来。服务型政府主要是从行政功能的意义讲的,但在实践中,许多地方政府都是把它与改革行政管理流程、调整组织机构并举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从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找到突破口,正是体现了服务型政府建设与体制改革的共生关系。在深化体制改革中,服务型政府建设活动要进一步成为向纵深进取的“先遣部队”,促进精兵简政,把服务功能接近的部门整合,以加强公共服务职能;将市场可以调节、社区可以自治的事项从政府职能中剥离出来,交由企业、事业单位和公民按照法律和章程自行管理。

  与法治政府建设更紧密结合。服务型政府是法治政府,依法行政是服务型政府的题中应有之义。要把国务院颁布的《依法行政实施纲要》贯彻到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各个环节,做到组织法治化,运行法治化,监督法治化。政府组织法治,即政府组织的性质、任务、职权、组成、活动方式、成立、变更、撤销、人员任用等都必须依据法律。政府运行法治,即政府的行为都要依据法律,并遵循法定程序。监督政府法治,即政府应当处于严密和强有力的监督网络中。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建设服务型政府,就是为了构建政府和公民和谐共赢关系。服务型政府传递出的信息鲜明地告诉人们:政府再不是“官衙门”了。

  (作者为中国行政管理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