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新城区如何重新规划电子政务
来源:PChome 更新时间:2012-04-13
徐州信息中心要搬家了。“我们新城区的电子政务规划已经交上去了,现在新城区的政府办公大楼的网络已经基本铺设好了!”徐州市信息中心信息科科长曲杰很兴奋地说。从2003年开始,徐州市政府就规划着新城区的建设,新城区的重新构建对于徐州的电子政务建设来说也许是个契机,“至少对信息中心而言 ,这绝对是个机会!”曲科长信心十足。
 
徐州信息中心要搬家了。“我们新城区的电子政务规划已经交上去了,现在新城区的政府办公大楼的网络已经基本铺设好了!”徐州市信息中心信息科科长曲杰很兴奋地说。从2003年开始,徐州市政府就规划着新城区的建设,新城区的重新构建对于徐州的电子政务建设来说也许是个契机,“至少对信息中心而言 ,这绝对是个机会!”曲科长信心十足。

 

在我国很多地市级城市还在规划着如何做政府门户的时候,广州、徐州、苏州、盐城、大连、济南等城市已经开始规划新城区的电子政务。如何规划新城区的电子政务?是彻底摆脱原来的规划还是重新设计全新的内容?新城区的电子政务建设是否真的要推倒重来?

 

“新城区”对于我国的大中城市而言已不是新鲜话题,而对于尚未成熟的电子政务建设而言,新城区的电子政务规划则显得过于年轻。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研究报告显示,中国有80%的社会信息资源掌握在政府部门手中,而在这些政府掌握的社会信息资源中又有80%是有价值的。换而言之,在新城区的规划建设中,电子政务建设将是重中之重。

 

放弃“喜新厌旧”的念头

 

2003年第七次党代会,广州市黄埔区提出构建广州东部新城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都围绕着这一目标推进,信息化和电子政务也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同时发展理念、发展思路及发展举措都必须进行创新和调整。

 

据广州市黄埔区发展计划局物价局副局长陈建荣介绍,2003年以前,黄埔区基本建立了机关大院的网络系统,政务信息网站发挥了信息发布和宣传推广的作用,但电子政务基本上还处于非常初级的阶段,主要表现为:电子政务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结合不够紧密,主要体现在电子政务应用少,IT与各部门业务的关联度比较低;电子政务运行的关键平台尤其是系统平台、数据平台和应用平台还没有真正形成,没有统一的标准和规范,无法发挥电子政务的优势和动力。

 

2003年以后,广州市黄埔区围绕着构建东部新城区的目标,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和大力支持下,加大了电子政务建设的力度,加快了电子政务建设的一系列转型和创新。“我们既要保护系统原有的投资,又要针对性地对关键环节进行完善和提升,如把机关大院的网络从10MB/S升级到100MB/S,提高网络性能,基本建立起以LINUX软件和网络计算机(NC)为核心的电子政务LINUX-NC系统平台,以构建高绩效的电子政务,同时推进了10多个有影响、有实效的电子政务应用系统。”陈局长介绍了黄埔区的基本建设思路。

 

电子政务是切实体现“服务型”政府的主要窗口,因此,陈局长认为,在新城区的建设与发展中,广州黄埔区更注重的是把电子政务的理念切实转变到提高行政管理效能和公共服务水平上来,让电子政务成为构建广州东部新城区的强大动力。“应该说,这对传统的电子政务会造成一定的影响,但这是符合信息化发展规律的,因此,我们一直走了下来,现在看来成效还是很明显的。而且通过优化电子政务结构、创新电子政务建设模式,从2003-2005年三年间,节省了电子政务的投资达1000多万元,基本构建了低成本、高效益、强管理、优服务的电子政务。”

 

规划“着陆”

 

“电子政务的规划必须有针对性和务实性,不能脱离一个地区的实际泛泛规划,也不能简单照抄别的地区的做法。”陈局长很直接地道出了在新城区规划中的关键问题。

 

在做城区规划时,信息化和电子政务是其中的一项内容。2003年,广州市黄埔区在做新城区电子政务规划时就首先明确了发展目标,制定了《关于推进电子政务的实施意见(2003-2005)》,进一步明确了电子政务建立的目标、建设原则、建立标准、建设内容和建设举措等,用以指导全区各部门、各单位的电子政务,据了解,当年提出的几大建设内容目前已基本完成。

 

如今,广州市黄埔区的电子政务建设已基本完成了整体的规划设计,与黄埔区不同的是,徐州市的新城区电子政务规划则正在实施,因此,不同的建设阶段,其侧重点也就有所区别,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其实用性!”曲科长介绍道。

 

在城区建设规划中,徐州市新城区的行政中心大楼是其中的重点之一,据曲科长介绍,作为徐州市的标志性建筑,徐州市新行政中心大楼将建设成为第一流的智能化系统工程。大楼的智能化系统设计以先进性和合理性为前提,充分考虑了经济实用性、开放性、灵活性、可扩充性、安全性、可靠性、易管理和维护,作为全市的电子政务枢纽,其在智能化系统的规划、设计和建设过程中具有一定的超前意识,它将为业务管理、建筑群运行管理、服务管理等三个方面提供一个技术和运行平台,提供一种高技术和高效率的管理手段。

 

无论是明确规划的目标,还是强调新城区电子政务的实用性,新城区的电子政务规划都要以实际情况为基准。几年前,杭州在建设新城区的时候,就利用了“二化三网”的信息化推进手段推进了“数字社区”的建设,据了解,上城区于20031218日实现了区、街、社区三级纵向联网,建成了社区信息综合平台。各职能部门、街道与社区之间文件的传送以及职能部门查看、调用社区的有关基础资料,都实现了网上运作。区、街、社区三级实现互联互通后,区各职能部门只要从浏览器上输入社区信息网的专用网址,随时都可以检查社区的台帐,了解社区最新工作动态,及时进行检查指导,大大地缩短了工作的流程,有效地提高了工作效率。职能部门还可以方便快捷地调用社区的有关基础数据等资料,供决策参考。各社区的工作、活动情况可以通过网络进行交流。区、街道、社区之间的公文的发送、信息的传递也都在网上进行。

 

而在2006年,杭州又根据现有的电子政务建设基础提出了“三网融合”的概念,也就是说,电信、电视、计算机三大网络通过技术改造,都向社会提供包括语音、数据、图像等综合多媒体信息业务,彼此间在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的框架内,进行公平竞争,以便充分发挥我国现有信息通信基础设施的作用,改善面向全体社会成员的信息通信服务。据悉,在杭州推广“三网融合”的概念的同时,天津、济南、盐城、赤峰等城市也都在根据实际的情况规划着新城区的建设。

 

穿着新鞋走自己的路

 

比起旧有的电子政务建设规划,新城区的规划少了很多束缚,但同时也给了电子政务的负责人以很大的困惑,没有内容的白纸其图案也并不好画!采访中,陈局长举了三个实际的例子说明了在新城区的电子政务建设规划中,应遵循实际的原则。

 

利用信息化手段加强外来人员的服务和管理。针对广州市城市大、人口多、流动性强的特点,从促进为外来工提供有效服务和加强城市治安、卫生等方面考虑,广州市黄埔区以信息化为突破口,整合公安、消防、房管、计生、劳动保障、安全生活、质监等10多个部门,建立了全区统一的出租屋流动人员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发挥各部门合力,为城市管理和公务服务提供了非常有效的信息平台,同时该系统还与计生管理系统和劳动工资监控系统相连,发挥系统之间的联动作用,为黄埔的计生工作和协助外来工工资发放等提供监督和支持。得到中央有关部门和广州市委市政府的充分肯定,成为广州市试点。

 

针对社会转型时期的特点,创新电子信访,加强做好信访工作。广州市黄埔区探索解决信访问题的新机制,开通政府服务热线,畅通电子信访渠道,实施政务绩效评估,推进了信访投诉受理方式、信访问题处理方式、信访工作监督方式“三个创新”,强化了信访工作的互动性、时效性、实效性,将信访工作绩效纳入公务员考核体系,把问题解决在初访阶段,取得较好成效。2004年,黄埔区通过区政府服务热线95100、区长信箱、政民互动等形式受理8000多宗来电咨询,妥善处理投诉和建议1255宗;2005年政府服务热线受理来电10500多宗,妥善处理投诉建议2200多宗。通过回访调查,市民满意和基本满意率达100%。为维护社会稳定、解决人民群众实际困难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电子信访工作开展以来,具体办案单位进一步强化了对信访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办理效率有了明显提高,尤其是对处理一些环境污染、噪音扰民和占道经营等与群众的工作、生活有直接关系的投诉问题,职能部门往往在网上接到交办通知后立即派人处理,及时解决群众反映问题,并在网上公开处理结果和处理过程,方便市民监督。

 

结合政府改革和公务员考核,推行基于电子政务平台的政务绩效考评。绩效评估是公共行政的重要环节,是科学衡量政府管理水平和服务效能的重要手段。黄埔区结合电子政务建设,优化政务流程,设置科学合理的绩效指标,逐步建立了定性考核与定量考核相结合、阶段性考核与日常考核相结合,科学、公正、透明的政府工作绩效考评机制,建设了动态的、实时的网络化考评体系和政务绩效评估信息系统,增进了机关效能建设,增强了公务员和政府部门的激励约束机制,提高了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黄埔区在前阶段电子信访、招商引资督办、议案提案办理和政府办文等四项业务绩效考评取得较好成效的基础上,目前正对区40个单位(包括9个街道办事处)的101项政务公开业务受理事项实行网上绩效考评。

 

其中,结合广州城市管理体制的改革,进一步明确街道和政府职能部门的职责,增进区街沟通,黄埔区从实际出发,探索建立了《黄埔区行政管理告知制度互动信息系统》,告知范围目前主要涉及城市管理中安全生产、防火、城管、环保、环卫、工商管理等6个重要方面的事项,涉及国土、公安、卫生、民政、劳动社保、教育、经贸、交通旅游等11个部门。

 

黄埔区电子政务的规划和建设,在总体基础建设的同时,着力解决当地的一些关键问题、热点难点问题,从提高城市管理和社会服务的效能入手,寻找切入点和突破口,并且基本上所有电子政务应用都延伸到社区,从而增强了电子政务的实际效果,为电子政务的持续发展夯实基础。

 

作为正在筹划新城区的城市,徐州的建设则更偏向于行政大楼的技术设施建设。据曲科长介绍,在设计中,徐州市和设计单位依据整个大厦的结构、系统、服务、管理、应用等方面综合考虑设计,通过科学的管理与实施为用户提供了一个投资合理、具有高效、舒适、方便环境的智能化建筑物。它的建成将不仅给用户带来很高的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而且为用户提供了更人性化的办公条件和办公环境。它不仅将提高管理水平,而且将减少管理人员数量,降低建筑物的综合管理费用。徐州市信息中心主任宋京渝认为:“新行政中心大楼智能化系统工程的建设将为推动徐州信息化事业的发展起到核心推动作用。”

 

莫重蹈覆辙

 

面临越来越多的城市建设拆迁,“新区”建设已经不是个全新的话题。有些开发区远离城市中心,成为老城区的卫星城市;有些开发区虽然离老城不远,但是自成一格。这种城市建设格局,充分反映出中国现代化建设中的过渡性特征,而在这种过渡的过程中,电子政务建设往往处于一种边缘状态,新城区的总体规划往往只注重城区的住房、交通等民用设施方面的建设,而电子政务恰是在这样的边缘状态下重新构建,这使得很多新城区的电子政务规划出现裂缝。

 

在“新区”建设中,工业企业的萎缩使得老城区出现了严重的“空壳化”现象。许多老城区被改造成为高档的住宅区,而老城区的普通居民则进一步被边缘化。在整个城市的布局中,传统的城市居民逐渐向郊区转移,因为他们买不起城市中心的高档商品房,而在城市新区工作的白领人士却在城市中心购买了大量的高档住宅。这种时空的错位加大了城市的运营成本,降低了城市交通效率,造成了各种各样的“城市病”。

 

电子政务建设也犹如新城区与老城区之间的这种转换,放弃原有的资源,到新城区重新构建这似乎是电子政务建设重新“起家”的好机会,然而,恰逢这样的机遇,才是最容易忽略原有老城区电子政务巩固的关键时刻,“在新城区的建设中,我们总结了原来老城区建设中的问题,把新城区的规划做的更切合实际了!”曲科长这样总结其新城区规划。

 

重建新城区,不忘老城区。电子政务并非朝夕可建,而老城区的原有资源少则几十万,多则上千万,这样的硬件设备和内外网建设可不是可简单的重新来过的!在重新构建的同时要切忌“拿来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