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企业管理过程中,有两个问题经常成讨论重点,其一是:企业优化管理必须信息化吗?其二是:信息化厂商给客户的价值承诺问题。在这里,我主要对第一个问题谈一些看法。 “企业优化管理必须信息化吗?”要回答这个问题,需要按照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考察,想要实施信息化的企业通常是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出现了障碍的情况下萌生的想法,这就像生病求医一样,需要针对企业的病症制定具体的治疗方案,对症下药。那么,第一步当然就是“诊断”了。 “诊断”就是查找企业的问题所在。“病原体”无非存在于以下两个方面: 1.经营理念、决策或流程的问题 2.决策执行过程中的问题在进行“企业病源诊断”的时候,应该努力找出企业的问题涉及到这两个方面中的哪一个! 如果是经营理念、决策或流程中存在的问题,那么,实施企业的信息化并不是治疗企业疾病所必需的,企业的领导更应该在自己身上找找原因。而令人奇怪的是,在我们进行咨询的过程中,企业领导却不约而同的将改善企业现状的希望寄托在信息化产品的身上,说是,软件厂商们不都说信息化产品有“决策制定”、“分析预测”等等功能的吗?这大概是近些年软件厂商过分神话自己的产品引发的后遗症吧!但是,请广大的企业领导想一想,一个对企业经营状况了如指掌的人都解决不了的问题,外人可能解决吗?一个堪称世界上最聪明的“人脑”都解决不了的问题,通过“人脑”的发明物——“电脑”就能解决了吗?这未免太幼稚,“滑天下之大嵇了”吧! 说到这里,企业领导大概又朝着另一个极端走了:“看来软件产品都不可信喽!”其实,大家何不试着“中庸”一些。电脑永远是赶不上人脑的,但是我们可以利用电脑。软件产品是会对企业的决策制定有一些帮助,但是这种帮助也是建立在专家领导的决策指导下(也就是说,企业领导不使用软件产品也是能够将决策作得很好的),只能说是企业领导战略决策的助手。领导们会因此而省心省力,但如果领导想要下放所有的决策权给软件产品就想要能管理好企业,那恐怕早就已经“机器人主宰世界了”。 假如诊断的结果是在决策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大部分的问题都是可以通过实施信息化进行改善的。通常这些问题都是工作人员“心有余而力不足”导致的问题,软件产品对处理重复性劳动、按要求完成指定任务、提高工作效率和准确度等方面是很有一套的。 当然,看病的人除了被诊断出来有病的以外,也不乏有经检查身体健康者,他们虽无病症,但是总是对自己的身体状况不太满意,希望能够更加健康。对应于这种情况的企业应该才是实施信息化最有效的受益者。说得直接一点,实施企业的信息化是企业的“维他命”,而不是“速效救心丸”。 最后,还有一个问题:谁才是给“病人”看病的医生呢?说到这里,其实答案已经显而易见了,谁最了解自己的企业,谁就是企业诊断的医生。企业领导责无旁贷,而不是软件厂商! 那么,究竟什么样的企业适合实施信息化呢?在我看来应该满足以下两个条件: 流程规范,经营有规律可循 E化企业管理非常注重流程,软件系统的设计也是按照企业的经营流程进行的,目的就是帮助企业更加规范,更加高效的进行工作。对于那些流程不清晰,经营方针一变再变的企业是不适合实施信息化的。信息化就像为企业做了一个套模,企业在模型中塑形之后规范化地运营。流程不清的模型又怎么可能带来规范化的运作,其结果只能是恶性循环。 所以一个企业只有当对自己目前的经营模式非常满意的情况下,才可以考虑通过信息化的工作将流程巩固并且追求高效运作。 有一些企业,对自己存在的问题作了清查之后,确实也出台了一套新的经营方案,于是就按照这个新的方案做了信息化的实施,这样似乎也是具有清晰流程的系统。然而,这种做法的风险性未免太大了,企业实施信息化是一项重大的工程,它联动着企业上下方方面面,在人力、财力、物力上存在着巨大的消耗。与其用这么大的投资去实施一个未知结果的信息化,还不如把这些精力投入到新方案的实验中,经过一段时间的验证总结出最好的运作流程之后再进行信息化的实施,把握性也能大很多。 相当一段时间内不打算进行大的管理变革 信息化的实施对企业算是一项大的举措,为适应多变的市场形势,软件产品通常允许做小的改进,但是,信息化系统一旦在企业中开始运行就不易做重大的改变,所以,如果一个企业在管理决策上有些重大改进的想法,也是不易实施信息化的,应该保证信息化系统的流程能够在比较长的时间内没有颠覆性的变革。当然,随着形势的变化,一段时间之后对系统的升级也是应当考虑其中的问题。 所以,企业是否必须通过信息化才能优化企业管理?答案是否定的。不要试图将企业发展的机会交给软件厂商,企业领导在经营决策和信息化实施的决策上都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需要最大限度的参与其中,统领全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