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为什么群众的长期呼唤和领导的“高度重视”都没有唤醒沉睡的政府网站呢?有人把政府网站称为值得建设的“形象工程”,为什么一些官员恰恰不重视这项“形象工程”呢?
笔者认为,一些政府网站连“叫醒工程”都叫不醒,甚至无动于衷,这与目前一些官员中颇为盛行的“唯上”作风极不合拍,也与党和政府大力倡导的“群众满意”标准相悖离。这种既不“唯上”也不“唯下”的表现,真是不可思议。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决定了一些政府和官员的矛盾表现呢?
固然,政府网站“叫不醒”,与部门负责人对网络的陌生或轻视密切相关,可能是主要原因。因为一些政府负责人本身对网络就没有足够的认识,有人甚至不知网络为何物,更不知道网络还可以展示政府形象,在网上还能为群众办事,连自己都没有网上办公的意识,怎么会重视政府网站建设呢?
同时,政府信息公开还远没有形成刚性制度,一些政府部门还习惯于传统的“红头文件”、纸质载体和上传下达发布政府信息,在发布政府信息时并没有充分考虑到人民群众这个最大信息受众,人民群众能否及时掌握和了解政务信息并不是政府优先考虑的事情。在这样的环境下,所谓的政府网站这个“形象工程”并没有成为名符其实的“形象工程”,不仅政府官员没意识到它的“形象工程”价值,上级政府也没有将这项工程纳入“形象工程”予以考核。对于下级政府和官员来讲,政府网站这张“面孔”可有可无,无关紧要。这说明,在政府网站这项“形象工程”上,群众的价值判断与政府官员的价值判断是不一致的,群众的需要和注意力,并不是政府官员的“兴奋点”。
当然,我们也不能把责任全部推给政府部门和官员。一些政府网站叫而不醒,也不同程度地反映出“政府网上工程”的缺陷,有关部门是不是对“政府网上工程”也有必要进行反思呢?比如,在“政府网上工程”中市、县、乡三级政府都上网,政府各部门也都建立自己的网站,拥有自己的域名,有必要吗?是否涉嫌一哄而上呢?当初有没有考虑到投资效益呢,有没有考虑网络人才问题呢?能否把网络资源整合一下,实现综合优势呢?这样既可以节省大量网络资源,也可以节约不小的投资。
看来,政府网站“叫不醒”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我们不能简单地将责任归结于某一方。它之所以能成为一个全国性的问题,除了政府领导缺乏电子政务意识和便民服务观念外,一定还有更为深层次的原因,需要我们认真分析和研究,也许我们的“政府网上工程”的思路应该进行改革和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