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海市海勃湾区被自治区确定为农牧业信息化试点区
来源:今日乌海 更新时间:2012-04-15

   经自治区人民政府信息化工作办公室研究,确定我市海勃湾区为自治区农牧业信息化试点区。目前,乌海市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会同乌海市海勃湾区有关部门,经过广泛调查研究,制定了《内蒙古乌海市海勃湾农牧业信息化试点区实施方案》,市区有关部门将在组织领导、科技资金投入、农牧业信息化人才培训、农牧业信息化资源整合和农牧业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给予重点倾斜,充分发挥信息化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一、海勃湾农牧业信息化现状与总体思路
  海勃湾区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北部,农业是典型的城郊型农业。海勃湾区现设两乡一镇六个办事处,总人口2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共2万人,耕地2.4万亩,主要集中在两乡一镇,农业比重相对较小,是城市主要的副食品生产基地。在城市化、工业化的辐射和带动下,农村养殖业和高效种植业发展较快,从2004年开始,海勃湾区加快了高效农业园区的建设,目前园区一、二期工程已完工,建成温室540亩,搬迁移民540户,三期温室也已准备开始动工,计划于今年9月份竣工,届时园区将形成1000亩的规模,这标志着海勃湾区用工业化的理念、集约化的手段、社区化的模式、园区化的管理思路联动城乡共同发展的格局正逐步形成。近年来,由于海勃湾区二、三产业发展较快,为农村剩余劳力进城打工营造了良好的经济条件,进一步拓宽了农民的增收空间。2005年,全区劳动力转移5091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5800元,比去年同期增长45%。


    由于城市化建设进程的加快,海勃湾区农区基础设施也相应得到了改善。通信线路已遍布所有乡镇、农区,农区电话安装普及率达87.5%,所有村镇都实现了通邮、通广播电视,农村社会事业得到了全面发展。但面向农牧业的信息化服务确相对滞后,目前海勃湾区农区电脑普及率很低,农民获得信息的途径较少,信息传送的手段也十分落后,这阻碍了农牧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市信息办将会同有关部门加大对海勃湾区信息化人才的培养,完善农牧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加大农牧业信息化资源整合。同时,也希望自治区信息办在政策、资金、技术等多方面给予支持。通过信息化试点区的建设,立足在“十一五”期间,真正发挥农牧业信息化的带动作用,使海勃湾高效农业示范区真正成为“工业化理念、园区化管理、社区化模式”的新型农业示范区,促进全市农牧业人口增收、致富,走上共同富裕的特色农牧业之路。


    二、农牧业信息化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及主要任务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党的十六大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农民增收入、得实惠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加快科技、政策、市场信息进村入户为目标,以信息资源的集成与共享、新产品的推广应用、多渠道多形式开展信息服务为重点,通过政府推动、部门联动、社会参与、市场运作,整合资源,构建并完善农区科技信息服务平台,带动农区居民致富。


  (二)基本原则
    1、统筹规划,分类指导
    根据海勃湾农区种植类型多样、发展不平衡的特点,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在统一规划设计的基础上实行分类指导。高效农业示范区、专业技术协会、龙头企业、辐射范围广带动能力强的种植养殖科技示范户优先立项,优先接入用户终端,建立农业科技信息平台,不断强化科技创新、优化农区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群众积极性高、科技意识浓的行政村,择优立项,接入用户终端,提高农区居民科技素质;一村一品重点示范村择优立项,接入用户终端,建立农牧业综合科技信息服务平台,培育一村一品区域特色优势产业,带动农民增收。


    2、整合资源,加强集成
    海勃湾区级科技三项费要向农区信息化建设倾斜,科技主部门要把所有涉及农牧业信息化科技工作纳入全区农牧业信息化建设之中,统一规划,分头实施;海勃湾区政府要加强与各级农牧业、信息产业等相关部门的合作、协作和支持,共同调动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共同推进农牧业信息化建设。


    3、政府引导,市场运作
    充分发挥政府科技主管部门的宏观引导作用,调动涉农公益性事业单位和民营企业服务社会、服务农民的积极性,实现市场运作;农区专业技术协会、龙头企业、辐射范围广带动能力强的种植养殖科技示范户等所有接入用户终端,建立农牧业科技信息平台的网点,根据本地具体情况,实行公益性服务和有偿服务相结合的方式,推动农村牧业信息化建设持续快速发展。


    4、突出重点,示范带动
    紧紧围绕利用科技致富这个核心,以提高农区居民科技致富能力、企业创新能力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能力为重点,通过科技项目和工作的试点示范,不断总结经验,改进投资模式,予以全面推广和整体推动。


  (三)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
    以加快科技、政策、市场信息进村入户为目标,以信息资源的集成与共享、新产品的推广应用、多渠道多形式开展信息服务和远程教育为重点,加大农村信息服务,为广大农民服务。


    以农区专业技术协会、龙头企业、辐射范围广带动能力强的种植养殖科技示范户为载体,通过项目立项的方式,配备电脑、电话,接入用户终端,建立农牧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构建从服务组织,到信息采集、信息处理、信息发布、信息查询,到服务应答、上门服务,再到信息使用和信息反馈的全流程、互动式的农牧业科技信息服务体系,实现科技、政策、市场信息进村入户,为农业增效、农区居民增收创造条件。

 
    三、信息化推进的主要措施
  (一)成立领导机构
    经研究,决定成立海勃湾区农牧业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成员具体职下:
    组   长:康文胜(海区政府副区长)
    副组长:付奎阳(海区农牧业局局长)
    成   员:高   飞(海区林业水务局局长)
        李丽梅(海区科技局局长)
        李   良(千里山镇镇长)
        宋蛟龙(滨河区办事处主任)
        戴玉琴(海区扶贫办主任)
        胡海燕(海区农牧业产业化办公室主任)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主任由付奎阳兼任,并设专职工作人员,联系电话:2022606。


  (二)加强领导,分级实施
    海勃湾区直农牧林水部门、区科技主管部门要高度重视农村信息化促进专项行动,作为新阶段在农村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和先进适用技术推广的重要渠道,作为农村科技工作的中心任务,作为加强地方科技工作的重要内容,切实加强领导。要因地制宜,制定实施方案和年度实施计划,明确工作重点。


  (三)多方努力,加大投入
    从2006年开始,海勃湾区财政每年拿出一定数量的经费用于农村信息化建设,区科技三项费、区直有关部门科研经费要向农村信息化建设倾斜,要不断调整科技投入结构,加大农村信息化服务队伍建设、农村信息化服务网络建设和农村信息化服务网点建设的投入。镇、办事处、农村专业技术协会、龙头企业、种植养殖科技示范户等所有接入用户终端,建立农业科技信息平台的网点,根据本单位的具体情况,加大硬件和软件等方面的资金投入,推动农村信息化建设持续快速发展。


  (四)加强宣传,推动服务
    充分利用乌海市日报、电台、电视台,加大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宣传力度,建立专家库和农村先进适用技术成果库,搭建宣传服务平台、农村信息服务平台、管理平台,共同营造有利于农村信息化建设的良好氛围,共同拓展农村信息化网络的科技服务功能。


  (五)抓好过渡,增强服务
    在海勃湾区农牧业信息服务平台尚未完善之前,要依托乌海市政府信息网络平台和“96048”农牧业科技服务系统,提供农牧业科技咨询、农牧业市场信息、农牧业技术培训等服务。


  (六)加强协作,联合推动
    海勃湾区政府要进一步强化部门联合,争取市、区党委、政府支持,加强与农业、信息化管理、劳动和社会保障等部门的合作与配合;充分调动农村专业技术协会、龙头企业、种植养殖大户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共青团等社会团体参与农村信息化建设的积极性,使农村信息化建设真正成为一项政府引导、部门联合、全社会广泛参与的事业。


    四、围绕全市信息化工作重点,大力推进海勃湾区农牧业信息化建设
  (一)农村信息化服务平台建设。从2006年3月份开始,利用3至5年的时间,建立农、林、牧多学科的门类齐全的信息平台,种、养、加多品种的技术平台,产、供、销多层次供销平台;建立农村科技信息资源库;开发农村信息技术产品数据库;实现科技信息资源的集成与共享。


  (二)农村信息化服务网络建设。2006年,分批接入100个用户终端,建立农业科技信息平台的网点,覆盖高效农业示范区龙头企业、专业协会和科技示范户;二年内,接入200个用户终端,建立农业科技信息平台的网点,覆盖大部分村镇;三年内,接入500个用户终端,建立农业科技信息平台的网点,覆盖海勃湾区所有乡村和企业;基本实现科技信息发布、科技信息采集互动。


  (三)农村信息化服务咨询体系建设。采取市场运作的方式,聘请市农业、林业、水利、水产等部门、涉农企业、相关协会和农业技术院校的农业专家学者以及农村技术能人组成农业科技信息服务农业咨询团,有针对性地建立海勃湾区咨询系统数据库,为咨询业务开展提供强力技术支撑。


  (四)农村信息化服务队伍建设。海勃湾区计划三年内,培训网管员和农村信息服务员200名,建立稳定的基层信息服务,提高农民信息接受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