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定科学的国防科技发展战略,优化军事技术结构,研制“撒手锏”武器,对于像解放军这样的技术后发军队而言是当务之急。
3月11日“两会”期间,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在解放军代表团全体会议上强调,坚持把科学发展观作为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的重要指导方针,努力提高军队应对危机、维护和平,遏制战争、打赢战争的能力。他特别指出,要适应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要求,围绕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的目标,进一步实施科技强军战略。“我们不能总是跟着别人屁股后面跑,被人牵着鼻子走,必须得有自己的新观念和新路子。”解放军团代表、海军装备研究院总工程师汪玉说。
早在2006年元旦,《解放军报》就曾刊发社论称,军事斗争准备是当前军队最重要、最现实、最紧迫的战略任务,而科学发展观“对于着力解决我军现代化水平与打赢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的要求还不相适应,军事能力与履行新世纪新阶段我军历史使命的要求还不相适应这一主要矛盾,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作用”。
长期研究国防经济的国防大学教授全林远告诉《瞭望东方周刊》记者,军事领域是对科学技术进步最敏感的领域,随着新科技革命的兴起,武器装备的高技术含量呈加速发展态势,并强有力地推动着军队组织结构、军事理论和战略战术发生变革性的转型,推动着军队战斗力不断向高级状态发展。
事实上,自20世纪后半叶以来,自然科学的迅猛发展直接规定了武器技术突破的方向和速度。近20年来,美国就一直在谋求领先对手两代、领先盟国一代的武器技术优势,在战争史上,利用新武器扭转战局的战例并不鲜见。专家称,制定科学的国防科技发展战略,优化军事技术结构,研制“撒手锏”武器,对于像解放军这样的技术后发军队而言是当务之急。
信息化成为世界军事发展的趋势
全林远说,依靠科技进步加快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这一思想对军队战斗力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他说,科学技术特别是以信息技术为主要标志的高新技术,近年来发展迅速并在军事领域广泛运用,深刻地改变着战斗力要素的内涵,从而改变着战斗力的生成模式。信息能力在战斗力生成中起着主导作用,信息化武器装备成为战斗力的关键物质因素,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能力成为战斗力的基本形态。
“过去那种单纯依靠增加人员规模和一般技术武器装备数量来提高军队战斗力的模式,已经不能适应信息化战争的要求。提高军队的科学技术含量,加强以信息化为主要标志的军队质量建设,成为世界军事发展的趋势。”全林远说。
与经济社会发展领域提倡自主创新类似,武器装备和国防科技发展的自主创新能力也日益被看重,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都是受到鼓励的创新方式。“力争在一些基础性、前沿性、战略性技术领域取得重大突破”,这样的期许频频出现在相关文件、文章中。
全林远对《瞭望东方周刊》记者说,从世界范围看,当代科技革命、产业革命和新军事变革的发展,使国防经济与社会经济、军用技术与民用技术的结合面越来越广,融合度越来越深,信息化战争呈现军民一体、前后方一体的趋势,信息化军队建设和作战对经济、科技和社会的依赖性空前增强。实行军民结合、寓军于民,推进军民一体化建设,成为一些国家的政策取向。
中国军方则强调,能利用民用资源的就不自己铺摊子,能纳入国家经济科技发展体系的就不另起炉灶,加大依托国民教育培养军事人才和从社会引进专业技术人才的力度。
同时,“科学管理出效益、出战斗力”的观念也逐渐被接受,从技术装备到机制体制,科学技术的发展已经渗透到战斗力生成的方方面面,成为战斗力系统整合和功能优化的黏合剂和倍增器。
科学发展观引入军事领域
3月15日,总政发出通知,要求全军和武警部队坚持把科学发展观作为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的重要指导方针。
有分析认为,科学发展观这一国家发展思路在军事领域的日益渗透,其背景是中国国家安全形势的诸多新变化。
全林远分析说,随着国际形势的深刻变化和中国社会的深刻变革,中国对世界的影响力在提升,但发展面临的外部制约因素也在增加,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因素相互交织,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国家安全问题的综合性、复杂性、多变性进一步增强。
他认为,随着中国与外部世界的联系日益扩大和加深,国内安全与国际安全的互动性增强,一些国内问题如果处理不当,可能演变为国际问题;一些国际问题也可能传导到国内诱发社会稳定问题。
2005年胡锦涛提出新世纪新阶段军队四项历史使命,其背景就包含了国家安全形势的新特点。从国际国内大局出发,用更加宽广的战略眼光来审视国防和军队建设问题,确立国防和军队建设的目标和任务,成为今天的新要求。
军队现代化建设需要大量投入,搞信息化建设更需要高投入,近年来世界主要国家国防投入都有较快增长。中国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也不断加大对国防建设的投入,但国防和军队建设的需求与经费供应相对不足的矛盾依然会长期存在。
专家认为,目前中国军队虽然武器装备建设实现了历史性突破,但总体技术水平与发达国家军队相比还有相当差距;军队员额在“十五”时期又精简了20万,规模基本适度,但力量结构尤其是军兵种内部结构不够合理;官兵军事技术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偏低,特别是联合作战指挥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紧缺;一些体制机制上制约军队建设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日益凸显;军队建设发展和军事斗争准备中还不同程度存在一些资源分散、重复建设、政出多门、职责不清的问题。
全林远认为,强调统筹和谐思路的科学发展观,落实到国防建设方面,也应注重协调更多层次的关系,如统筹中国特色军事变革与军事斗争准备,统筹机械化建设与信息化建设,统筹诸军兵种作战力量建设等。
解放军官兵智能素质仍是薄弱环节
在解析2006年国防费预算增长时,总后勤部部长廖锡龙将提高军人工资待遇作为首要原因。
据悉,“十一五”期间国防相关政策制度的调整改革中,关系广大官兵切身利益的问题将取得实质性成果,军队征兵难、吸引保留人才难,转业退伍安置难、伤病残人员移交地方难和一些基层干部生活困难的问题,将得到切实解决,以利于军队聚集人才、凝聚军心和保持稳定。
中央军委副主席徐才厚在“两会”上说,以人为本,不仅指明人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回答了发展“为了谁”的问题,而且强调人是发展的根本动力,回答了发展“依靠谁”的问题。
他强调,官兵是军队的主体,是战斗力的决定性因素,必须更加重视人的因素,把推动部队建设与促进官兵全面发展有机统一起来。
专家称,相对于思想政治素质、心理和身体素质方面的传统优势,当前解放军官兵的智能、技能素质是薄弱环节。即便有的官兵电脑操作等技能比较熟练,但运用信息技术如嵌入、移植、嫁接等手段对武器进行信息化改造,还缺少谋划和创意。这反映了有的部队平时训练重技能轻智能,造成部分官兵“用”的能力较强,而“创”的能力偏弱。
“未来战争不仅是物质力量的对抗,更是人员素质的较量。一定要把着力点放在人的全面发展上,努力实现人与武器的最佳结合。硬件要硬,软件也要强。”南京军区联勤部部长种明辉说。(完)(记者程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