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海新区拥有优越的地理位置、丰富的自然资源、不断完善的基础设施以及充足的劳动力资源供给。并且具有外向型和重化工业特征,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比较优势明显,形成了六大优势产业。随着十一五规划对滨海新区定位的加强,新区内的石化、汽车、电子等主导制造行业以及交通、金融等现代服务业将迎来较大的发展。
20世纪80年代深圳的开发建设,带动了珠三角的发展;90年代的上海浦东开发建设,带动了长三角的经济发展;新世纪初期,滨海新区纳入国家发展战略的整体布局,为新区发展创造了重大历史机遇。在十一五期间,滨海新区将与长三角和珠三角共同形成中国东部沿海南中北三大具有相似战略功能的极点改变中国发展南快北慢的局面。
1、经济发展环境
滨海新区是天津东部临海的经济区,规划面积2270平方公里,包括三个行政区------塘沽区、汉沽区、大港区;三个功能区------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天津港、保税区;以及海河下游冶金工业区------东丽区无瑕街、津南区葛沽镇。优越的地理位置、丰富的自然资源、不断完善的基础设施以及充足的劳动力资源供给无一不为滨海新区的经济腾飞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地理位置优越。滨海新区位于我国华北、西北和东北三大区域的结合部,地处环渤海地区的中枢部位,京津和环渤海湾城市带的交汇点,与日本、韩国隔海相望,是我国北方地区进入东北亚、走向太平洋的重要门户和对外通道,也是连接我国内陆与中亚、西亚和欧洲的亚欧大陆桥的东起点,拥有"三北"辽阔的辐射空间。
(2)自然资源丰富。自然资源一般是指存在于自然界中能够为人们加以利用的自然物和自然力,其具有有限性、区域性和整体性的特点。自然资源对经济发展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a)自然资源的状况是影响劳动生产率高低的重要因素;b)自然资源是形成产品实体的源泉;c)自然资源是制约产业结构和生产力布局的重要因素。
滨海新区腹地广阔,自然资源丰富, 拥有大量的荒地、滩涂、湿地和石油、天然气、原盐、地热、海洋资源等,为新区形成以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提供了有力的资源保障。
科研环境。滨海新区目前已经具有较为良好的科研环境。现有42家国家及市级科研机构、35家博士后工作站和49家大型企业研发中心,8家风险投资公司,10家科技创业孵化基地。建立起多层次的科技创新体系和科技人才创业基地,成为京、津科技圈的重要组成部分。2005年,新区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42%。到2010年,这里将拥有国家级和市级的研发机构100家,企业研发中心200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的比重将达到一半以上。
新区基础设施。新区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滨海新区1994-2004年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累计651项(含重复计算跨转项目256项),实际建设项目431项,竣工395项,有36项跨转至2005年实施,累计完成投资681.4亿元(占新区固定资产投资2663.8亿元的25.58%)。
现代交通体系初步建成。目前新区内已建成天津港15万吨级深水航道、蓟港铁路、津滨轻轨等重大交通项目。形成了内中外三环和"六横六纵"的道路骨架。天津现有的运输能力以及批准建设的京津城际铁路、高速公路,扩建天津海空两港等项目,为新区服务区域经济,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创造了有利条件。
天津港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际性港口。天津港目前是中国北方最大的综合性国际贸易港,跻身世界港口20强,近年来港口设施日益加强,远洋航线通达欧、亚、非、美等各大洲。2004年底,天津港成为我国北方首个货物吞吐量突破2亿吨的港口。
2、经济发展状况
自1994年滨海新区开发之初到2005年的12年间,新区经济实力日益增强,逐步成为带动天津经济加速发展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经济区。
(1)经济总规模快速增加。1994-2005年,新区生产总值由112.36亿元增加到1500亿元,增长了12.3倍,新区生产总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已由1994年的23.3%上升至42.6%。按可比价格计算年均递增20.6%,高于全市7.7个百分点,除2000年以外,各年经济增速均高于全市水平。
(2)投资规模显著大于消费规模。1994-2004年,新区生产固定资产投资总值由108.03亿元增加到565.47亿元,增长了5.23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28.71亿元增加到180.03亿元,增长了3.76倍,投资规模显著大于消费规模。特别是2001年后,投资对新区经济的拉动作用明显大于消费,2003年投资与消费增速之间的差幅达到最高值48.9个百分点,为近年来的最大值。
(3)对外贸易出口额大幅增加。1994-2004年,外贸出口由5.9亿美元增加到136.99亿美元,增长23.2倍。新区对外贸易出口额占全市出口额的比重也由1994年的24.6%上升至65.7%,成为天津地区对外出口贸易的重要基地。
(4)产业结构呈现二、三、一型。新区产业结构为二、三、一型,1994-2004年第二产业增速在绝大多数年份中均高于第一和第三产业,2004年,第二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69.8%,凸现了新区在第二产业的发展优势。但新区服务功能有待提高,尽管从2001年起,第三产业的发展速度正在逐步接近第二产业,但总规模依然偏小、比重偏低,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新区经济效益的提高。
3、与深圳、上海浦东经济比较
1、发展基础不同
滨海新区的发展,与上世纪90年代初浦东开发开放之初相比,情况有了很大的不同。一是内部环境,现在的发展战略有了很大变化,强调落实科学发展观及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强调"五个统筹"。在开发模式上,深圳与浦东建设之初,政府给予了较多的资金和税收优惠政策的支持;而对于滨海新区的发展,国家将由优惠政策与国家投资推动为主转向市场推动为主。二是外部环境,一方面,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过渡期即将结束,将迎来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开放;另一方面,上世纪90年代是国际制造业转移的高潮,最近几年,国际制造业转移的步伐明显放缓,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高科技与技术水平将是滨海新区在当前的外部环境下获得成功的唯一选择。
2、经济总体规模较小,但经济活力较大
与浦东和深圳相比,目前滨海新区的经济规模较小。2004年,浦东地区生产总值为1789.79亿元,深圳为3422.8亿元,分别为滨海新区生产总值的1.43倍和2.73倍。但近年来,滨海新区的经济展现出了勃勃生机,经济活力大于浦东及深圳,2004年经济增速分别高于浦东和深圳3.7及2.8个百分点。
滨海新区主导行业分析
1、外向型经济下的滨海新区主导行业
滨海新区具有重化工业特征。2004年,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达到69.8%;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为29.59%。
总体而言,滨海新区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的比较优势明显。滨海新区是环渤海地区招商引资的窗口之一,属于工业化产业园区,其经济地位及外向型经济特征决定了第二产业是带动经济增长的主动力。由于滨海新区独特的地理位置、人才优势和经济优势,其工业品已经确立了自身的比较优势,并带动了区域内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制造业
滨海新区在高附加值工业中已经确立了一定的比较优势,主要包括电子信息、石油和海洋化工、汽车及装备制造、优质钢材、生物技术和现代医药、新型能源和新型材料等六大优势产业。目前,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新区工业的比重为42%,上述六大产业占88%。
新区六大优势产业具有持续的部门增长率,并高于社会平均水平;同时具有显著的产业规模和良好的发展潜力,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使新区实现"产业突破",全要素生产率上升率较高,产业技术进步速度较快,经济增长模式转变。1994-2005年,新区工业增加值由68亿元增加到1040亿元,年均递增25.5%;工业总产值由213亿元增加到3750亿元,年均递增27%。
同时,新区主导产业的高附加值性使其成为经济发展的推动力,并拉动周边地区经济的发展:
(1)生产拉动。全国有1000多家企业为新区的产品配套。如摩托罗拉的零部件,有70%来自周边的省市,包括北京、河北,甚至一直到南方;丰田汽车目前20%的配套来自于周边地区。
(2)资金拉动。大批国际资本通过新区进入腹地。新区与国内30个省市、自治区签订经济合作协议2000多项,吸引投资200多亿元。
现代服务业
新区的高附加值工业带动了工业服务品的发展。
交通运输及物流:新区12年基础设施累计投资880亿元,建设了475个重点工程,竣工443项。形成了内、中、外三环和"六横六纵"的道路骨架,电厂装机容量达到274万千瓦,引滦入塘汉大三区工程全面完成。其中,15万吨级深水航道、蓟港铁路、津滨轻轨等重大项目相继竣工。
新区工业由于独特的地理位置天津港与世界1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0多个港口有贸易往来,2005年货物吞吐量2.2亿吨,其中北京、河北、山西、内蒙古等省市的货物占70%以上;集装箱吞吐量460万标箱,来自天津以外地区的占60%以上。天津口岸进出口总值超过800亿美元,北京出口总值的42%、河北的59%、山西的50%、内蒙古的35%从天津港出海。
金融:滨海新区金融业实现快速发展。目前全国各主要银行保险机构均在新区设立了分支机构,已形成了类型比较齐全的银行保险机构体系。新区共有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二级分行及支行级机构131家,经营网点158个,3家区级农村信用联社,经营网点69个,邮政储蓄网点56个。截至去年10月末,银行业资产总额1442.60亿元,存贷款分别达1074.72亿元、899.11亿元,实现利润18.07亿元。近10年存款增长了12倍,贷款增长了14倍,利润增长了8倍,不良贷款率由最高时的19%降到了3.94%。
天津市各银行保险机构的资源配置按照市场导向已逐渐向新区倾斜,呈现出机构、资金、人力加速向新区转移的趋势,金融基础在不断巩固和提高。银行资产总额、利润总额已占全市的20%、32%。
商务服务:滨海新区日渐成为航运企业聚集、配套服务完善的国际贸易与航运服务区。信息化迅速发展,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电子口岸建设快速推进。2005年,天津国际贸易与航运服务中心、天津电子口岸建设已经完成。中心电子口岸和航运服务区三者将进一步推进商务服务的发展。
2、发展前景分析
随着十一五规划对滨海新区定位的加强,我们认为新区内的主导行业将迎来较大的发展。
(1)制造业
我们认为,滨海新区的石油和海洋化工、汽车和装备制造、优质钢材深加工、电子信息、生物技术与现代医药、新能源和新材料等产业已经确立了一定的比较优势,"十一五"期间将获得更大的发展。
石化:滨海新区将提高海上和陆地油气勘探水平,扩大开采规模,增强港口石油接卸能力。并形成石化产业集群。在中石化集团100万吨乙烯及1250万吨炼油一体化项目、中石油集团扩建500万吨炼油、新建1000万吨炼油及100万吨乙烯项目、总投资175亿元的中国化工集团蓝星天津化工新材料基地、神华集团国华公司4台100万千瓦发电项目等总投资超过1000亿元的大型项目建设的推动下,石油加工能力进一步提高,下游产品得到发展。
汽车:十一五期间滨海新区将进一步发展汽车产业集群。主要包括丰田汽车扩能、发动机改扩建等项目。并加快国产化步伐,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关键零部件产业,建设跨区域的零部件生产体系。
装备制造:十一五期间,滨海新区将加快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其中,新港船厂预计2007年造船能力将达到100万吨,具备30万吨船舶修理能力,具备大型海洋石油装备制造能力,行业产值达到50亿元;到2015年造船能力达到200万吨,行业产值超过100亿元,行业得到高速发展。
钢材深加工:针对新区及周边工业的发展十一五期间,滨海新区将建成以石油套管为主,油管、钻杆等高附加值产品为辅的国内最大精品钢管生产基地。
电子信息十一五期间,滨海新区将重点发展无线通讯、显示器、基础元器件、集成电路、汽车电子、数字视听、光电子和软件等八个子行业。并且注重增加高端产品比重,如3G手机和设备等。到2010年,预计新区的手机产量达到8000万部以上,显示器产量1200万台,芯片产量150万片,电子信息产业产值3000亿元。
医药:推进基因芯片、生物药物等产业化进程,发展生物制药领域,运用现代化手段提升中成药产品的科技含量,推动中药现代化。
新能源与新材料:在我国"十一五"规划节能降耗原则的指引下,在新能源方面,滨海新区将重点发展电动汽车用镍氢电池;在新材料方面,则加快新型材料基地建设,发展高性能化、复合化、功能化、精细化的金属材料,新型复合材料,高性能涂料,高效催化剂等产品。
(2)现代服务业
交通运输:鉴于滨海新区独特的地理位置,交通运输行业将成为"十一五"期间现代服务业重点发展的行业。新区将充分发挥海港、空港、铁路、公路大交通的优势,全面提升国际航运和国际贸易功能。预计到2010年,新区口岸进出口总值达到2000亿美元,年均增长20%。其重点发展领域为:建设国际化深水大港、建设北方航空货运基地和客运干线机场、构筑对外快速运输大通道、建成国际贸易与航运服务中心、完善国际航运与贸易服务体系,并以此为基础建设国际物流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