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意互动不能止于网络
来源:人民网 更新时间:2012-04-14
    记得几年前,我刚跨入大学校门,经过选举,担任班长一职。最后“面试”时,辅导员老师让我考虑好三个问题:一、你希望看到我们毕业时的班级是个什么样的集体?二、你准备让班级以什么形象出现在全校师生面前?(全校各个层次上百个班级,想出个头都难,遑论形象?仅这一点就够睡不着觉了。)三、你个人打算采取什么样的形式与大家沟通?

    当时作何回答,我已经记不清了,但是这三个问题却一直记忆犹新,特别是最后一个问题。我的理解,所谓的“干部艺术”很大程度上就是沟通艺术———因为很多问题都是需要在沟通中去发现和解决的。因此,当我看到这一期《南方周末》上关于不穿“马甲”的网民县长符永的报道后,见猎心喜之感,油然而生。

    首先,我们必须看到这种与网友沟通交流的方式应有的积极意义,以及所产生的良性互动。按符永的说法,“通过互联网,大家迅速地把问题提出来,我先知道个情况,再去了解,省时省事。再者,群众通过网络向我反映问题,也省得他们天天到县政府来找我哭诉,既提高了工作效率,也省了大家的时间。”同时,这种沟通还有人性化的色彩,“和我面对面沟通的人,会牢记我是县长。但在网络上,没有隔阂,没有拘泥,有人叫我兄弟、大哥,有人直呼我名,这种零距离的接触,能更真实地听到他们的声音。”

    可以说在沟通方式的创新上,符永此举并不新鲜,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说,与此前的“人大代表开博客”、“政协委员设热线”之类的沟通形式有一脉相承的意义——都是通过现代化的通讯技术争取与民意最大化的互动。南周记者赞誉道,“在网上公开自己官员身份毫无顾忌的,他还是国内第一人”,网友们也表达出对临高拥有这样一位开明县长的欣慰之情,更有人拔高地将符永的网络行为上升到“民主进步”和“电子政务”的高度。

    但是,这种沟通对现实中民生问题的解决有何推动,才是我所关注的。毕竟,“人大代表开博客”、“政协委员设热线”、“县长实名上网”之类的形式,群众参与都是一个目的,就是为了把自己的声音传给网络那边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县长”们,然后在现实中给予解决。同时,我还发现有两句话值得好好斟酌斟酌。第一句话是报道说,“县长符永体验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官民互动氛围”,因为“过去了解民情民意,无非是通过座谈会、下乡村,和百姓面对面。很多时候,老百姓还可能有顾虑,该说的也不敢说,比如写举报信,都只敢署名‘一批干部’”。对于符永这样一个从基层提拔上来的干部来说,能有这样的体会,我只能说我们的“官民互动”不健康已经很久了,这意味着民众的利益诉求也几近冷落的境地。第二句话是符永说,“毕竟,每个虚拟的名字后面,代表的还是一个真实的人。”也就是说,对网友的重视,其实就是对人的重视——尽管由于网络的发言准入较为宽松,什么言论都会有机会出来,但这也预示着民众什么样的问题都可以通过网络得以传达,而这就是对以人为本的一个较好践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