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 2006 政府工作报告
来源:广州日报 更新时间:2012-04-14

 

 广交会、广博会、留交会等会展品牌驰名海内外,广州成为中国三大会展中心之一。62家外国(地区)金融机构在广州开设营业点或办事处,广州区域性金融中心地位不断增强。2005年末广州地区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余额分别为11085.3亿元和6908.03亿元,分别比上年末增长13.9%和7.3%,是2000年末的2倍和1.8倍。商贸旅游业持续兴旺,2005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98.74亿元,批发零售商品销售总额7368.95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3.2%和14.9%,比2000年增长69.1%和91.5%。旅游业总收入624.68亿元,比上年增长14.2%。

  重大生产力骨干项目建设成效显著。“十五”期间,我们着力抓好产业关联度大、产品链条长、带动能力强、在经济发展中起重大作用的生产力骨干项目建设,一批新的经济增长点正在形成。继广州三大轿车项目全面推进,去年商用车项目又落户广州,形成了东部、花都和南沙三大汽车产业基地。南沙钢铁热镀锌板、石化炼油改造项目、造船基地和华南最大的修船基地项目正抓紧建设。广州科学城、天河软件园、国际生物岛和南沙资讯科技园加快引进培育高科技项目,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和国家网络游戏、动漫产业基地相继挂牌。这些重大项目建设对稳固我市产业基础,优化生产力布局,增强经济发展后劲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外源型经济发展迅速。全市海关进出口总值从2000年的233.51亿美元增至2005年的534.88亿美元;2005年全市出口总值达266.68亿美元,比2000年翻了一番多,“十五”期间年均增速达17.7%。轿车和发动机出口欧洲和日本,标志着我市高端制造业产品出口实现新突破。“十五”期间我市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129.15亿美元,年均增长17.8%。世界500强企业已有140家落户广州。企业境外投资和对外承包工程及劳务合作比“九五”期间增长50%以上。

  民营经济快速增长。2005年全市民营工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458.11亿元,比上年增长18.1%,占全市工业总量比重达21.5%。民营企业完成投资459.33亿元,比上年增长18.6%。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民营企业占80%以上。

  (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十五”期间,我市积极实施“南拓、北优、东进、西联”发展战略,《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10年)》获国务院批准,城市空间布局向多中心、组团式、网络型发展,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战略性布局基本完成。五年累计城建投资909.55亿元,是“九五”期间的1.49倍。2005年完成城建固定资产投资256亿元,创历史新高。一批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进展顺利,初步构建起陆海空立体式交通枢纽和以“双快”交通体系为骨干的城市道路网络。新白云国际机场、广州港南沙港区和一批高、快速道路相继投入使用,广州铁路新客运站开工建设。地铁建设全面提速,去年全市7条地铁线路同时铺开建设,其中二号线调整段、三号线首段和大学城专线建成通车,轨道交通运营里程达58.9公里。城市供电、供水、供气、公交等公用事业稳步发展,教育、文化、卫生、体育、信息等公共设施以及旅游设施进一步完善。城乡防灾减灾工程建设顺利推进,“三防”能力不断增强。国际会议展览中心一期、广州大学城、新体育馆等一批项目相继建成。广州中心城市的集聚辐射功能明显增强。

  (三)城市环境建设和社会管理取得明显成效。

  “十五”期间,我们深入开展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和全国文明城市活动,着力营造适宜创业发展和生活居住的城市环境。我市被评为全国优秀旅游城市和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城市,获国际花园城市称号和联合国改善人居环境最佳范例奖、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青山绿地”和“蓝天碧水”工程取得阶段性成果。完成了第一批关闭的338个采石场和149个采泥场的整治复绿工作;提前完成了林区建设任务,11条林带基本形成;完成拆违复绿工程492项,全市新增绿地面积101.6平方公里,城市绿化覆盖率达36.38%,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11.32平方米。2005年新增城市公园18个,全市公园总数达191个。全面推进河涌截污和珠江综合整治工程,加快污水处理系统建设,中心城区(原老八区)生活污水处理率达76.22%,河涌水质和河岸景观明显改善。建成了兴丰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和李坑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等一批大型环卫基础设施。加强对重点污染企业的监管和易地搬迁改造,广州水泥厂环保迁建工程已完成并投产。公交车和出租车逐步推广使用清洁能源,实施中心城区摩托车限行措施。2005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占全年总天数91%,比上年上升7.9个百分点。

  城市管理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深入开展为期三年的以加强城市环境、食品安全、流动人口管理为重点的“城市管理年”活动。去年清拆违法建设100多万平方米,完成了老城区32个住宅小区的综合整治,并继续推进“城中村”改造,开展卫生街区创建活动,城市环境面貌明显改观。2003年至2005年共拆除、修缮、改造危破房51.3万平方米,7545户、25000多人直接受益。全市125宗“烂尾地”已有119宗得到妥善处理,解决了8387户、20268人的拆迁补偿安置问题;57宗“烂尾楼”已有42宗得到盘活。积极改善交通指示系统、行人诱导系统,加快建设交通智能化指挥系统,交通管理水平有新提高。严厉打击生产和经销假冒伪劣商品违法行为,清理取缔无证照经营户,进一步规范了市场经济秩序。积极推进农贸市场和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升级改造,全市289家肉菜市场完成升级改造。牲畜屠宰管理体制改革成效显著,放心肉供应量大幅上升。基本建立起食品放心工程五大体系,强化食品安全检测和市场准入监管。据中国消费者协会调查显示,消费者对我市食品安全满意和基本满意的达97%。反走私工作取得新的成绩。加强出租屋和流动人员管理,制定了《广州市房屋租赁管理规定》,建立了流动人员四级管理服务网络和信息化管理系统,流动人员管理服务工作步入全面、规范、有序发展的轨道。采取一系列措施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深入开展以打击“两抢一盗”为重点的严打整治行动,进一步完善了“打、防、控、管”一体化长效机制和警民联动的治安防控网络,有效遏制了多发性案件发生。2005年全市刑事立案比上年下降5.7%,其中“两抢”案件下降9.3%,社会治安保持稳定。安全生产形势趋于平稳,2005年重大事故和死亡人数比上年分别下降41.7%和40.6%。消防安全工作取得较好成绩,受到了省政府表彰。

  (四)“三农”工作取得新成绩。

  “十五”期间,我们认真贯彻中央“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统筹城乡发展,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2005年,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20.44亿元,比上年增长4.1%,比2000年增长26.9%。都市农业区域布局进一步优化,现代化农业示范基地和农产品批发市场不断扩大,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动植物检疫体系逐步完善,农业龙头企业带动效应日益增强,农业标准化水平和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全市完成近80万亩农田和3万亩鱼塘的标准化改造。以“今日中心镇、明日卫星城”为目标,加强中心镇建设,市、区共安排4.5亿元,重点支持中心镇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中心镇基础设施和综合服务功能逐步完善。近两年全市共培训和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超过10万人,扶助1525名农村特困户子女免费入读中专和技校。农村教育投入进一步增加,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意见》,从2005年起,计划在三年内共投入49.56亿元全面改造农村地区中小学。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逐步完善,2005年全市有169.8万农民参加合作医疗,参合率达71.81%。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加强,在2004年全市行政村全部实现“五通”的基础上,去年中心镇又有401个人口100人以上的自然村实现了通水,50户村民以上已通电的自然村大部分实现通广播电视,新增自然村道路100公里。2004年我市实现农业“零赋税”。

  (五)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

  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取得新成效。中科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广州中科院工业技术研究院等一批重要的科技创新基地与平台相继建成和加快建设。科技企业孵化网络进一步完善,全市拥有国际企业孵化器、开发区创新基地等20多家孵化机构。广州开发区成为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园区。广州区域科技中心城市功能进一步增强,连续五次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城市。人才资源开发工作稳步推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十五”期间,投入23亿元实施老城区“教育综合改造工程”,“用地特困学校”改造工程已全面通过验收;投入21.29亿元创建示范性普通高中,基本完成校舍建设任务。原东山、越秀、荔湾、芳村区和天河、黄埔、海珠、番禺区被评为广东省教育强区。广州城市职业学院组建成立,市属高等教育布局结构进一步优化,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有新的提高,广州大学获得了博士学位授予权单位资格。广州大学城就读学生总数超过11万人。广州地区普通高等学校学生数为59.49万人,比2000年增加了2.01倍。

  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迈出新步伐。广泛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活动,扎实推进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不断深化公民思想道德建设和爱国主义教育,城乡文明程度进一步提高,获得了“广东省文明城市”和“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称号。举办广州国际艺术博览会、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大会等文化交流活动及“金狮奖”第二届全国木偶皮影比赛、第六届全国杂技比赛,中国音乐“金钟奖”永久落户广州,进一步增强了广州的文化中心地位。群众性体育运动蓬勃发展,成功承办了第九届全运会,广州运动员在28届奥运会、14届亚运会和九运会、十运会上都取得优异成绩。成功取得了第16届亚运会主办权,充分体现了广州现代化建设的成就和城市的影响力,为广州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卫生事业发展加快,基本建成覆盖全市城区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逐步健全,成功战胜了“非典”疫情。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稳步发展,低生育水平进一步稳定,2005年人口出生率为8.85‰,自然增长率为3.21‰,全市符合政策生育率达96.02%,全面完成了省政府下达的“十五”人口计划。相继与英国布里斯托尔市等4个城市缔结了友好城市关系,广州国际友好城市达到16个,国际知名度不断提高。穗港澳台合作交流不断发展。对口帮扶广西百色、梅州和安置三峡移民工作得到国家和省的表彰。经济普查圆满完成主要阶段工作。信息化建设迈出新步伐,社会信息化普及程度和应用水平全国领先,网上服务水平不断提高。新闻出版和广播电视事业健康有序发展。民族、宗教和侨务工作取得新成绩。国防后备力量和人民防空建设有新的进展,我市再次被评为“全国人民防空先进城市”。双拥工作扎实有效,我市连续五次被评为“全国双拥模范城”。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善助困、义工服务、民间组织、妇女儿童工作与老年人及残疾人事业都有较大发展。档案、方志、参事及文史等工作也取得新的进步。

  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2005年,全市职工平均工资为33839元,分别比上年和2000年增长9.1%和77.3%,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7080元,分别比上年和2000年增长6.9%和36.8%。“十五”期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8.6%,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6.5%。2005年城市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7.3%。物价水平基本保持稳定。“十五”期间,我们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累计新增就业人数100万左右。2005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由2000年末的3.15%下降为2.08%,失业人员再就业率为74.26%,广州市政府被国务院评为全国再就业工作先进单位。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保障水平稳步提高。2005年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从2000年的每人每月300元提高到330元,城乡低保对象实现了“应保尽保”。低收入困难家庭认定标准统一调整到每人每月390元,消费性开支减免政策得到落实。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和失业人员失业保险金实现100%社会化按时足额发放,企业职工最低工资标准调整到每月684元,比2000年增加234元。

  (六)各项改革稳步推进。

  “十五”期间,我们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形成了开放度比较高的现代市场体系,初步建立了新型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系。积极推进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调整,加快国有大中型企业公司制改革和股份制改革,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国有经济活力和带动力不断增强。深化政府机构改革,政府工作部门由55个减为41个,综合部门和执法监督部门得到加强。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强化行政立法和监察工作,加强行政效能建设,制定了一批新的行政规章,在全国率先出台了《广州市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公务员公共服务行为规范试行规定》。认真贯彻《行政许可法》,不断深化审批制度改革,简化办事程序,行政管理效率进一步提高。积极稳妥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全市50%的事业单位已实行人员聘用制度。公共财政体制改革取得实质性成效,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工作全面展开,收支“两条线”管理进一步落实,绩效评价工作全面启动。加快政务公开和政务信息化建设,开通了市长专线电话和市长电子信箱、市民电子邮箱。建立了市政府领导接听群众来电制度和市政府工作部门领导接访群众工作制度,密切了政府与市民的联系。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提案,2005年办复率达100%。进一步完善了国家级经济功能区的管理体制,在全国率先实行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保税区和出口加工区“四区合一”的管理模式。稳步调整行政区划,在番禺、花都撤市设区之后,去年又将原越秀区与东山区、荔湾区与芳村区合并,新设立萝岗区和南沙区,有效整合了资源,拓展了发展空间。

  回顾五年来的实践,我们深刻体会到,加快广州现代化大都市建设,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通过加快发展不断破解前进中的难题,不断巩固、强化广州中心城市的地位;必须坚持抓好城市建设和管理,着力解决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性、长远性、战略性问题;必须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以体制机制创新增强发展动力,提高发展质量;必须坚持城乡统筹发展,加快农村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产业化进程,积极探索具有广州特色的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新途径;必须坚持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改善人民生活,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这是我们积极探索科学发展规律、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集中体现。

  各位代表,过去的五年,我市现代化建设的成绩来之不易,这是省委、省政府和市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全市人民同心同德、奋发进取和各方面支持帮助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广州市人民政府,向给予政府工作大力支持的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向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驻穗人民解放军、武警部队官兵、公安干警、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人民团体以及社会各界人士,表示崇高的敬意!向关心和支持广州建设的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国际友人,表示衷心的感谢!

  总结过去的工作,我们清醒地看到,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仍面临不少困难和矛盾:经济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够强;影响经济平稳发展的不利因素仍然较多;城乡发展不够平衡;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就业、社会保障、教育、医疗卫生、城市管理、社会治安、安全生产等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政府自身建设也有不少薄弱环节,行政不作为和乱作为现象仍有发生。我们要高度重视,认真解决存在问题,确保经济社会健康发展。

  二、“十一五”时期的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

  “十一五”时期是广州发展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我们将要谱写广州发展史册的新篇章。市政府根据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省委九届七次全会和市委八届五次全会精神,组织编制了《广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提交本次大会审议。

  “十一五”时期我市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建设现代化大都市为总目标,以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模式转型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为动力,切实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加快建设活力广州、文化广州、祥和广州、生态广州,把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扎扎实实推进广州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发展目标是:经济社会发展与城市建设和管理水平全面提升,现代化大都市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到2010年全市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万美元,比2002年翻一番,达到中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水平,城市环境面貌实现“一大变”,率先实现现代化,以现代化大都市的新姿态迎接第16届亚运会;展望2020年,全市人均生产总值比2010年再翻一番,基本达到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水平,把广州建设成为带动全省、辐射华南、影响东南亚的现代化大都市。重点强化六个方面建设:

  (一)经济中心。综合经济实力在国内城市中名列前茅,产业竞争力进一步提升,区域制造中心、商贸流通中心、金融中心、科技中心、信息中心优势充分发挥,具有强大集聚和辐射能力。“十一五”期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到2010年达到9500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59%,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超过30%。

  (二)国际都会。陆海空重大交通基础设施接近世界先进水平,对外开放水平全面提高,成为具有广泛国际影响力的活力之都和魅力之都。到2010年,全市户籍人口控制在810万人以内,常住人口1090万人。信息化综合指数达到90%,城市化率超过85%,外国人入境旅游人数超过300万人次,进出口总额超过850亿美元。

  (三)创业之都。对国内外优秀人才的吸引力不断增强,各类社会主体的创业创新活力全面激发,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基本建立适应现代化大都市要求的人才体系和区域创新体系,成为南中国乃至东南亚的创业之都。到2010年,全市科技进步对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55%,研究与发展经费占GDP的比重超过2%,专利授权量突破1万件,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65%。

  (四)文化名城。社会整体文明程度和市民文化素质不断提高,文化体育设施日益完善,文化体育名人荟萃,体现先进文化和都市风采的现代文化精品不断涌现,城市文化生产力、竞争力和辐射力进一步增强,成为古今相承、中西融汇的文化名城。“十一五”时期全市教育、文化艺术、新闻出版和广播电影电视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0%,到2010年达到500亿元。

  (五)生态城市。“山、水、城、田、海”的城市自然格局更趋完美,人与自然和谐的城市环境初步形成;建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备、环境优美、岭南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兼备、适宜创业发展和生活居住的现代化生态城市。到2010年,全市万元生产总值能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城镇居民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5平方米,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95%。

  (六)和谐社会。城乡一体化全面推进,城乡居民收入进一步提高,市场物价基本保持稳定,城市管理水平全面提高,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民主法制建设不断推进,社会安定文明,人民安居乐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和谐富裕的小康社会基本建成。“十一五”期间,全市城市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年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速达到7%;到2010年,城市居民人均居住面积提高到25平方米,恩格尔系数降至35%以下。

  三、2006年的工作意见

  今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省委九届八次全会以及市委八届六次全会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着力加快改革开放,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着力推进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着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着力加强社会管理,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落实科学发展观方面取得新的突破、新的成就,为全面实施“十一五”规划开好局、起好步。

  今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外贸出口增长15%;外商直接投资增长8%;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下降4%左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7%;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7%;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控制在2%以内;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2‰以内。为实现这些目标,要重点做好以下八项工作:

  (一)努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促进经济又快又好发展。

  继续壮大支柱产业和装备制造业。做大做强汽车、石油化工、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三大支柱产业。加快建设东部、花都、南沙三大汽车产业基地,推动汽车产业集群发展。推进东部石化基地、南沙临港石化基地建设,抓好80万吨乙烯改扩建项目,推动石化工业跨越式发展。加速发展生物医药产业,使之成为新的支柱产业。着力创建以广州国际生物岛和广州科学城为核心区,番禺、从化、白云和花都为拓展辐射区的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加大技术改造和产品升级力度,组织好重大装备和重点企业的技术改造项目,引导社会资金投入企业技术改造。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广泛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增加传统产业的技术含量。大力发展钢铁、造船、机械装备等产业,进一步提升重化工业和机械装备工业的整体发展水平,促进工业向高集聚、高科技、高附加值发展。

  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着力发展软件产业,积极建设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国家软件产业基地、国家动漫产业基地,重点发展集成电路、通信、计算机和汽车电子产品,加快数字视听等关键技术和数字家电产品研发,开发新一代软件产品。着力推广纳米技术应用,培育新材料和新能源等新兴产业。鼓励民营企业进入高新技术产业领域,提高企业发展水平。着力增强高新技术企业创新能力,支持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做大做强,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增强广州经济发展后劲。

  大力发展服务业。重点发展物流、金融、会展和信息服务等现代服务业,促进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积极创建保税物流中心,加快广州空港、南沙、黄埔三大国际枢纽物流园区建设。开辟更多的国际空运、海运航线和航班,构建全方位物流体系。进一步加快广州区域性金融中心建设,制定有关政策措施,优化发展环境,吸引更多金融机构总部、地区总部或分支机构落户广州。加快珠江新城金融商贸区建设,引导金融机构集聚发展。推进地方金融机构深化改革,完善制度建设。大力发展资本市场,扩大直接融资。启动旧机场商品交易市场和国际采购分销中心建设。抓紧推进广州国际会展中心二期工程建设,扩大广州会展产业优势。继续办好广交会、广博会等综合性会展,打造更多具有广州特色的专业会展品牌,加快会展业国际化进程。以推进旅游国际化为重点,实施大旅游战略,创建中国最佳旅游城市和区域性国际化旅游中心城市。组织好迎接瑞典“哥德堡号”仿古商船访穗工作,建设好黄埔古港、南海神庙等著名历史文化景区。加大流通业的对外开放与合作,逐步建立城乡一体化的现代流通体系。拓宽消费领域,促进汽车、住房、旅游、康体、教育、文化、信息等消费增长,增强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

  切实加强经济运行调节。加快电网改造和电力设施建设,增强广州地区电网供电能力。调整产业布局,节约集约用地,盘活土地存量,加强土地储备,努力缓解用地矛盾。推进节能降耗,加快淘汰落后工艺、技术和设备,严格限制高耗能、高耗水产业发展。开展循环经济试点,积极推进清洁生产,促进能源资源的节约和有效利用,建设节约型社会,确保经济稳定健康运行。

  (二)加快建设现代化基础设施,增强区域性中心城市的集聚辐射能力。

  今年,市本级计划安排城建固定资产投资253.68亿元。重点推进区域性交通枢纽、轨道交通、道路交通和生态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按照国务院的批复,实施城市总体规划,并启动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工作。加快推进珠江新城、萝岗中心区、广州科学城、南沙地区、大学城、新白云国际机场、琶洲地区、白云新城等重点区域建设。

  建设区域性交通枢纽。继续推进白云国际机场二期工程和广州港南沙港区二期工程建设。抓紧完成广州港出海航道南沙至珠江口航道拓宽工程和航道三期试挖工程建设,提升港口通航能力。推进广州铁路新客运站以及武广客运专线、广深港客运线等项目建设。积极参与建设以广州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高速公路网络,完成街北、增莞深、机场北延线北段高速公路的建设,逐步完善以国际空港、现代化海港和铁路枢纽站点相衔接的立体交通枢纽网络,增强广州区域性交通枢纽中心地位。

  完善城市道路交通系统。续建华南路三期、新光快速路、东西二环等一批高快速道路,完成科韵路、新滘南路等改造工程,完善以快速路和主干道组成的城市道路主骨架。推进城市交通信息化建设,抓好广州电子口岸和智能交通系统平台建设,加快视频监控、电子警察等道路智能管控设施建设。积极推进交通节点改善工程,重点改造天河区路网以及广州大道、革新路等市政路,疏通交通节点和“瓶颈”,打通一批“断头路”,使各种等级道路相互衔接,形成畅顺完善的交通网络。加强公共交通线网、交通站场和停车场建设,做好轨道交通接驳公交场站建设工作。完善交通指示系统,解决行人过马路和车辆交叉行驶的问题,提高道路通行能力。继续推进地铁三至六号线、二八号线延长线和广佛实验段建设,力争到年底开通总长116公里的地铁线路。

  完善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加快发展供水、供电、供气以及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其他公用事业。搞好城市供水管网改造和扩建,扩大饮用净水供应范围。推进天然气利用工程建设,年内逐步向市民供应天然气。继续推进城乡防灾减灾工程建设,构筑水安全防线。加快推进人防基础设施建设。努力建设和完善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信息基础设施,加快全社会信息资源的数字化和网络化。

  (三)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农村发展新跨越。

  以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目标,认真贯彻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统筹城乡发展。切实抓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试点,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争取两三年内农村面貌有较大改观。

  全面推进中心镇建设。高标准编制并严格实施中心镇总体规划、发展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加快中心镇体制改革和各项行政审批,提高管理效能。落实扶持政策和资金,推进中心镇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综合服务功能。加快中心镇工业化进程,以工业化带动城镇化,促进中心镇产业和人口集聚,壮大发展规模,提高辐射带动能力。

  积极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优化农业区域布局,做大做强主导产业。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扶持发展农业龙头企业,扩大现代农业园区的覆盖范围,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扎实推进科技兴农,提高农业机械化、信息化和现代化水平。加快农村二、三产业发展,办好农产品批发市场。推进农业标准化建设,完善农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体系。积极实施农业名牌战略,不断提高农业经济效益。

  加大对农民增收和就业的扶持力度。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落实各项保护农民利益的政策,广辟农民增收渠道。加强对农村各种收费项目和收费行为的监管,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大力实施农民科技知识和职业技能培训、农村基层干部业务培训和农村居民素质培训,增强农民的就业能力。扩大资助贫困家庭子女接受中等职业教育的覆盖面。建立健全城乡一体化的职业技能培训和就业服务体系,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创新扶贫工作机制,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特别是北部地区的扶贫开发力度,改善山区发展环境,引导和帮助农民逐步走上致富道路。

  全面深化农村各项改革。探索建立多种形式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推进征地制度改革,妥善安置被征地农民。促进和规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深化农村集体经济制度改革,增强农村经济发展活力。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规范镇村财务管理。发展适合农村的金融组织,改善农村金融服务。逐步完善农业支持保护体系,建立支农惠农长效机制。推进农村户籍管理制度改革,依法保障进城务工农民的合法权益。加强农村基层党的建设和政权建设,为农村稳定与发展提供组织保障。

  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事业发展。继续推进农村“五通”工程,加快农村信息网络和公共交通向行政村延伸,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加大农村教育投入,加快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加强中心镇中小学建设,改善农村教育教学条件,推进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规范化学校建设,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在免收学费基础上,今年全面实现免收杂费。加快完善农村医疗卫生体系,实施新一轮农村初级卫生保健计划,巩固和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力争农民参合率达到85%以上。积极推进农村文化建设,丰富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开展卫生镇、村创建活动,规范农村住宅建设,改善村容村貌。

  (四)推进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城市。

  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认真贯彻落实全国科学技术大会精神和科技发展规划纲要,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摆在全部科技工作的核心位置,把握科技发展的战略重点,一手抓企业技术创新,一手抓政府扶持推动,走出一条以市场为导向、以人才为根本、以产业技术为重点、以环境为基础、以体制为保障的自主创新路子。加快建立区域自主创新体系,构筑公共创新、资源共享和科技成果转化三个平台,集中优势资源实现关键技术的突破。重点建设好一批国家级科研机构和重点实验室,促进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有机结合。在软件、生物医药、新材料、环保能源和数字内容等领域,加强国际合作,积极引进跨国公司的研发中心到广州落户,加大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力度。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大力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打造知名品牌,增强核心竞争力。加强产学研结合,引导我市企业与国内外著名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开展合作交流,促进技术创新。加大政府对自主创新的支持力度,完善多元化、多渠道的科技创新投融资体系,形成良好的自主创新氛围。支持大型企业建立研发中心,加快高端技术和产品的研发。建立和完善加快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技术支撑体系和社会化服务体系,帮助其提高原始创新能力。支持和鼓励民营企业加强技术创新。实施知识产权发展战略,初步构建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努力创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

  大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围绕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实施高层次人才梯队工程。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人才资源管理开发体制,创新人才激励和评价机制。继续办好“留交会”,吸引更多高层次人才和科技人员来穗创业。完善技能人才培训体系,努力建设高素质的技术工人队伍。

  (五)营造人与自然和谐的城市环境,建设“两个适宜”的城市。

  继续实施“青山绿地”和“蓝天碧水”工程。推进第二批105个采石场的整治复绿工作,确保今年10月全部完成。加快林带林区和城市园林建设,完善城市绿化体系,提高城乡生态绿化水平,确保今年全面完成三年新增绿地面积119平方公里的目标。推进大沙地、猎德三期、龙归、竹料、九佛和石井污水处理厂建设;加快河涌综合整治和水系建设进度,确保年底前完成老城区污染严重河涌的全面截污,进一步提高城区生活污水处理率。积极整治大气环境,继续加强对污染重点企业的监督管理,加快工业企业向中心城区外围转移。全面控制机动车排气污染,继续推进公交车和出租车推广使用清洁能源工作。建设环境监控指挥中心,增强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能力,维护环境安全,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

  推动“城市管理年”活动向纵深发展。完善以区、街为管理主体,多部门综合治理的城市管理联动机制,提高城市管理综合执法水平。做好广州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坚决查处违法建设,防止发生新的违法用地、违法建设行为。继续推进“城中村”改造,完善配套政策措施,努力解决转制过程中的问题。深入开展整治“六乱”工作,认真组织创建卫生街区和创建国家卫生城市活动。开展出租车文明行业创建活动。建立食品安全信用体系,从生产源头加强食品安全管理,严格落实食品市场准入制度,全市75%以上食品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和所有大中型超市要完成食品准入制度建设。大力开展食品安全专项整治,严厉查处无证照生产经营、制售假冒伪劣食品等违法行为。加快实施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全市95%以上的餐饮单位和集体食堂要完成量化分级评定工作。推进镇级屠宰厂的升级改造,加强生猪屠宰和生猪产品流通管理。抓紧出台《广州市流动人员管理规定》,进一步完善流动人员信息管理系统,将全部流动人员纳入数字化管理体系。规范流动人员管理服务,改善流动人员无序流动的状况,保障流动人员合法权益。加大“城中村”和出租屋管理整治力度,力争出租屋100%符合出租条件,切实扭转“城中村”、出租屋案件多、事故多的局面。

  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面对社会治安复杂局面,必须保持打击犯罪的高压态势,继续稳准狠打击黑恶势力犯罪、毒品犯罪、严重经济犯罪以及爆炸、杀人、抢劫等严重暴力犯罪。调整和增加警力,有效整合公安、武警、保安、治安等力量,充分发挥特警和便衣警察的特殊作用,下沉警力,提高见警率,切实加强社会面巡逻防控,深入开展打击“两抢一盗”专项斗争,努力提高案件破案率。全面推进治安视频监控系统建设,确保三年力争两年时间基本覆盖全市重点路面、重要部位、人流密集的公共场所和社区。加强对重点地区和治安突出问题的整治,切实改善广州火车站地区、城郊结合部地区和案件高发部位的治安面貌。抓好公安基层基础建设,落实群防群治措施,全力维护社会稳定。

  加快平安和谐社区建设。规范社区居委会工作职能,

  不断拓展社区服务,积极开展便民利民活动,推进科技、文体、法律、卫生进社区工作。加强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综合整治,推进旧住宅小区的物业管理。努力建设“自治好、管理好、服务好、治安好、环境好、风尚好”的平安和谐社区。(六)深化改革开放,增强发展活力。

  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加快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调整,提高国有经济运行质量

,促进国有资本向基础性产业、重要产业和新兴战略产业集中,增强国有经济的影响力、带动力和控制力。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推进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加快股份制改造和现代企业制度建设步伐,进一步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抓紧建立和完善企业长效激励和约束机制,探索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加强企业财务管理,健全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制,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继续推进各项配套改革。推动资本、劳动力、技术等要素市场和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整顿规范市场秩序,营造公平公正、有序竞争、诚实守信的环境,使各种所有制经济在市场竞争中充分发挥作用。加强和改进对非公有制企业的服务和监督,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加快推进行业协会、商会的改革发展。完善财政管理体制,理顺财政分配关系。进一步完善事业单位人事制度,启动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全面推行事业单位人员聘用制度。

  努力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积极发展外源型经济。实施“科技兴贸”和“品牌带动”战略,优化出口商品结构,扩大具有自主品牌和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产品出口。大力发展一般贸易和服务贸易,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注重培育外贸经营新主体,鼓励和引导有条件的企业建立海外资源供给基地、生产基地和营销网络,拓展海外市场。建立健全外贸促进服务体系和公平贸易支持体系,提高企业应对贸易摩擦、技术摩擦和抵御贸易风险的能力。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提高招商引资质量,着力引进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符合国家环保要求的重大产业项目。加大现代服务业的引资力度,拓展招商领域。支持外商投资的高新技术企业增资扩股。坚持“引资”与“引智”相结合,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开展国际技术合作,鼓励外商在我市设立研发中心。积极参与“泛珠三角”以及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等区域性经济合作,提高区域合作的层次和水平。

  (七)进一步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加快实施教育强市战略。以建设教育强市为目标,以实施素质教育为核心,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加快教育结构调整,加强教育科研工作,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提升基础教育整体水平,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采取措施逐步解决教育公平问题。加大监督力度,防止教育乱收费。加快义务教育阶段规范化学校建设,推进中等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和民办教育健康发展。加强学科建设,促进市属高等教育的新发展。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为建设教育强市提供人才支撑。

  切实抓好精神文明建设。深入开展理论研究,加强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建设,推出一批高质量的研究成果。广泛开展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学习教育活动。继续推进“爱国、守法、诚信、知礼”现代公民道德教育和科普教育。健全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网络,净化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社会文化环境。以2008年申报全国文明城市为目标,以创建文明社区、文明示范村、文明行业为重点,以“文明广州、礼仪亚运”为主题,深入开展市民文明礼仪教育实践活动,扎实推进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工作。

  大力发展文化体育事业。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协调发展。办好广州国际艺术博览会、广州民俗文化艺术节等大型文化活动,促进中国音乐“金钟奖”活动的持续发展。抓好南越王宫署遗址博物馆、辛亥革命纪念馆、中共“三大”旧址纪念馆等历史文化设施和广州歌剧院、广州新图书馆、广州电视塔等现代文化设施建设。完善社区、乡镇基层文化设施,增强社区文化活动的吸引力。整合文化资源,增强文化工作的自主创新能力。做好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科学利用。加强文化市场管理,打击侵权、盗版行为,积极发展新闻出版和广播电视事业,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大力发展群众体育、竞技体育及体育产业,加强体育设施建设。按照省政府关于“广州为主、省里支持、整合资源、全省配合”的原则,全面推进2010年亚运会各项筹备工作,统筹安排好2006年世界摔跤锦标赛、2007年第八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的筹办工作。

  扎实推进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做好重大疾病防治和妇幼保健工作,加强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医疗救治体系、卫生执法监督体系建设,提高对重大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能力。积极发展中医药事业。加快市第八人民医院迁建工程、市疾控中心、妇女儿童医疗中心等项目建设。加大政府投入,进一步完善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为主体的网络建设,改革和调整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运行机制和药品供应渠道,增强社区卫生服务的公益性功能,建立大中型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帮带关系和双向转诊制度,全面提高社区卫生服务水平,努力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建立城乡统筹就业机制,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和劳动力市场网络,规范劳动力市场秩序。优化创业环境,加强创业培训和指导。落实鼓励企业增加就业岗位政策,建立再就业困难群体就业援助制度,完善和加强街镇一级就业服务机构和信息网络建设,全面完成村(居)劳动保障工作站建设工作。建立岗位需求预测制度和失业预警制度,加大对困难群体、农村富余劳动力、自主创业人员就业培训和服务资助力度。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完善技能人才聘用制度,着重解决结构性失业问题。扎实做好失业人员,尤其是“4050”、残疾人、“零就业家庭”和“城中村”转制人员的就业服务。力争今年新增就业岗位20万个,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就业率达到70%以上。

  积极做好社会保障工作。加快构建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相衔接的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施分类救助,切实做到“应保尽保”。继续实行低保户和低收入困难家庭消费性开支减免政策。推广应用社保(市民)卡,完善劳动保障信息网络系统,提高便民服务水平。健全社会救助体系,加快区、镇两级农村敬老院和五保村建设。鼓励社会力量兴办社会福利事业。大力发展社会慈善事业,扩建慈善医院,倡导群众互助等社会救助活动。落实优抚政策,做好残疾人的各项服务。积极做好老龄工作,完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大力推进全民安居工程,加快城乡危破房改造。努力完成国家、省赋予我市的对口帮扶任务。

  认真做好各项社会管理工作。完善人口综合调控机制,提高计生工作水平,促进出生人口性别比趋向自然平衡,提高出生人口素质。高度重视妇女儿童工作,认真实施妇女儿童发展规划,切实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全面落实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和《宗教事务条例》,努力维护民族团结,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推进统计改革和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进一步做好港澳台和侨务工作。加强外事工作,扩大国际交流与合作。巩固和深化殡葬改革。积极开展全民国防教育,加强国防动员工作和民兵预备役建设。切实做好双拥工作,认真做好军转干部、军队离退休干部和复退军人的安置。进一步做好人防、档案、方志、参事、文史等工作。

  继续健全社会矛盾调处机制。认真做好人民内部矛盾排查调处工作,把矛盾解决在基层和萌芽状态。进一步做好信访接访工作,坚持市政府领导接听群众来电、市政府工作部门领导接访群众工作制度。加强民间组织的管理和培育,发挥其在反映诉求、沟通情况、调解矛盾中的积极作用。认真探索司法调解、行政调解和人民调解的衔接机制,妥善解决群众反映的问题。建立健全群体性、突发性事件的处理机制。加强法律援助工作,切实保障弱势群体和外来工的合法权益。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劳动保障监察和劳动争议处理机制,妥善解决劳资纠纷,依法处理恶意拖欠工资问题。

  切实加强安全生产。建立安全生产控制指标体系,强化责任考核,实行特大安全事故一票否决制。成立各级安全生产执法和监察队伍,加强安全宣传教育和安全生产巡查。开展安全专项整治,加快市中心区危化品生产、仓储企业的搬迁工作。加大交通秩序综合整治力度,依法查处违章行为。加强消防设施和装备建设,提高抗御火灾的能力。及时排查整改重大安全事故隐患和消防隐患,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与社会和谐稳定。

  (八)加强民主法制和政府自身建设,着力提高公共服务质量。

  坚持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各级政府要自觉接受同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政协的民主监督,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认真听取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和社会各界意见,充分发挥其参政议政作用。虚心接受新闻舆论和公众监督。加强政府部门与民主党派对口联系,发挥好工会、共青团、妇联和工商联等人民团体的作用。依法实行政务公开,增强政府工作的透明度。健全重大决策立项调研、专家咨询、社会公示和听证制度。畅通社情民意反映渠道,加强基层民主制度建设。

  全面推进依法行政。改进政府管理经济社会的方式,积极配合市人大做好地方立法工作。深入贯彻《行政许可法》,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规范行为,推进政府工作法制化,完善政府立法公众参与机制,全面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建立健全行政执法督察制度。更加重视社会管理、公共服务、政府自身建设以及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的法制建设。积极稳妥地进行综合行政执法试点。加强执法监督,提高行政监督效能。

  加强勤政廉政建设。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和决策、执行、监督相协调的要求,进一步完善行政管理体制。整合建设市政府政务服务中心,提高行政效能和服务水平。强化行政过错责任追究制,规范各类行政行为,坚决纠正行政不作为和乱作为现象。加强调查研究,大力精简会议和文件,力戒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加快电子政务建设,推进行政审批网上办公,提高政府效能和公共服务质量。认真贯彻实施《公务员法》,完善公务员选人用人机制和考核指标体系,深入开展理想、信念和职业道德教育,全面提高公务员素质。建立健全预防和惩治腐败体系,加强行政监察、财政监督、审计监督和政府督查工作,开展治理商业贿赂专项工作,严肃查办违纪违法案件,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完善司法行政管理,深化律师管理体制和公证改革。推进安置帮教工作。充分发挥法律保障、法律服务、法制宣传的职能作用。

  各位代表,广州的发展已经站在新的起点上,广州的未来一定更加美好。让我们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凝聚全市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求真务实,开拓进取,为全面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加快建设现代化大都市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