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信息化杂志 更新时间:2012-04-14
新世纪以来,浙江经济步入新一轮的增长周期,GDP保持着两位数的强劲增势,人均GDP正跨入3000~5000美元的新阶段。但与此同时,"生产缺电、建设缺钱、招商缺地"等制约日益显现。"十一五"发展的关键--突破资源要素的瓶颈制约,发展既要保持速度又要讲求质量,成了浙江人的共识。
浙江不是一个资源丰富的省份,却人才济济,"浙商"是通行海内外的一张金名片。但是,当先发的体制优势不复存在时,当转型中的经济对其原有的经济模式提出挑战时,该如何继续保持竞争活力?在"十一五"发展规划中,这也是一个令人关注的问题。
《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指出,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的基础上,"十一五"期间浙江全省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9%左右,到2010年达到2万亿元。
"十一五"实施七大工程
浙江"十一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总体目标是:到2010年,建成先进适用的信息基础设施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信息产业规模与产业层次迈上新台阶并成为全国重要的信息产业基地,应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取得显著成效,企业信息化水平普遍提高,城市信息化与农村信息化协调发展,电子政务和电子商务广泛应用,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共享日益深化,信息化总体水平继续保持全国领先地位。具体发展指标要求有80%以上企业开展电子商务,电子商务的交易额相当于生产总值的25%;政府行政许可项目网上服务比例超过80%;全省固定电话普及率达到56线/百人,移动电话普及率达到84户/百人,互联网用户普及率达到17%以上;全省城区有线数字电视整体转换,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水平进一步提高,广播电视的人口覆盖率达到96%以上。
借鉴有关国际经验,突破资源要素的制约,主要有"硬突破"和"软突破"两种。就"硬突破"而言,要提高资源要素的利用效率,必须改变当前以粗放型为主的经济增长方式,实现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积极抢占"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就"软突破"而言,指的是增加资源要素的供给量,这需要浙江逐步调整现有的资源结构,利用新能源来扩大有效供给。
浙江省"十一五"信息产业发展总体目标是:"增两倍、两突破",即全行业销售收入在2005年的基础上增加两倍,在关键技术和核心产业领域取得突破性成果,结构调整取得突破性进展。到2010年全行业信息产业销售收入达到8000亿元(其中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达到6500亿元),占全国信息产业经济总量的比重由目前的7.2%上升至10%;占全省工业销售收入总量的比重由目前的12%上升至15%;全行业增加值达到2000亿元,占全国信息产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12%,占全省GDP的比重达到10%;出口交货值达到2500亿元,年均增长率为30%左右;实现利税500亿元,年均增长20%左右。
信息产业发展的主要任务是:实施七大工程,即核心产业突破工程、主导产业升级工程、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园区)创建工程、大公司大集团培育工程、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进工程、信息服务业壮大工程、应用电子崛起工程。
信息产业发展重点是:深入实施企业信息化,推进产品、研发、生产过程、经营管理和产业集群的信息化;大力发展电子商务,着力推进企业电子商务,建设电子商务平台,完善电子商务支撑体系;扎实推进电子政务,进一步完善电子政务网络平台建设,加快关键业务系统建设,推进政务信息资源开发、公开和共享;推动社会事业和公共服务信息化,加快推进科、教、文、卫、体、就业和社会保障、社会信用体系等信息化;统筹促进城乡信息化,加快推进城市、农业与农村、公共危机管理的信息化,推进广播电视数字化;做大做强信息产品制造业;加快信息服务业发展;升级完善信息基础设施等。
浙江省的信息化工作虽然发展较快,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信息化工作与国际、国内先进水平相比,与"数字浙江"的宏伟目标要求相对照,还存在一定差距,还有部分地方和企业对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加快建设信息化工作的意识不强,还有很多薄弱环节和制约因素。
从制造转向服务
浙江省省长吕祖善表示,"十一五"期间该省将更加强调经济结构的质量和效益,适宜的增长速度将为优化经济结构留下空间。
来自浙江省统计局的数据表明,"十五"期间浙江的年均经济增长率为12.8%,2005年全省生产总值达到13340亿元。"随着经济总量的扩大,经济增长速度会减慢。"浙江省人大常委会农业和资源环境保护委员会主任委员赵宗英说,"更重要的是,9%代表着一个稳健的发展节奏,有利于引导各方面注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优化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生态环境也面临新的考验。以去年为例,浙江省的大气污染比2000年增长了18%,水污染也同比上升了9%。但相关的环保治理费用增速远远低于上述增幅。为何出现这种情况?其实就是科学发展观的新要求与尚未及时转型的政府职能之间的矛盾。进入"十一五"时期,这种传统的运行模式和机制必须加以改变,政府也应该在其中起到积极的引导和服务作用。
面对新一轮全球产业分工调整重组的浪潮,自主创新成为浙江经济发展的不二选择。《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浙江省未来五年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中心环节,推动产业结构由"二三一"向"三二一"转变。
从"二三一"到"三二一",全省产业结构这一战略性转向,无疑意味着未来五年浙江省将大力拓展"三产"发展空间,把服务业作为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和结构调整的战略重点。与国内其他经济发达省市相比,浙江制造业虽发达,但服务业结构比重明显偏低。"短腿"往往意味着较大的增长空间。从现状看,浙江具有发展现代服务业的良好先天条件:金融生态环境质量领先全国,发展金融保险业基础雄厚;自然、人文旅游资源极其丰富,适合打造文化、生态、海洋、商贸、休闲旅游品牌;拥有宁波-舟山港、萧山国际机场等航运、航空枢纽,便于发展现代物流业;浙江省还有发达的电子信息产业、房地产业……这些都将成为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基石。
"十一五"时期,浙江省发展服务业的蓝图就是打造"高增值、强辐射、广就业"的服务业体系,"主攻"方向则定位于商贸物流、金融保险、旅游会展、文化和房地产等优势服务业,以及信息、科教、中介、社区和公共服务等新兴服务业,同时积极发展电子商务、连锁经营、现代物流等新技术、新业态和新的服务方式。在深化服务业体制改革的前提下,浙江省还将鼓励杭州、宁波、温州等区域中心城市率先打造服务业高地,以带动全省服务业的快速发展。
加强自主创新的最终目标是提升浙江省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为此,未来五年,浙江省将优先发展高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重点瞄准第三代移动通信、下一代互联网、数字电视等关键性领域取得突破,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共性技术创新成果,力争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0%以上。同时,努力培育100家销售收入达50亿元以上、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有品牌的大企业大集团,培育1万家专业特色强的成长型中小企业,培育100个左右的驰名商标,逐步实现由初级简单加工和贴牌生产为主,向自主创新和自有品牌为主转变。
结构优化的动力来自于自主创新能力。浙江希望到2010年,形成一批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国际竞争力较强的优势企业,研究与实验发展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比重将达到1.5%以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