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水利信息化的建设从2000年正式起步,经历了整个“十五”阶段,这五年是浙江省水利信息化建设起头的五年,也是打基础的五年;是信息化队伍建设的五年,也是全省水利系统职工计算机操作水平全面提升的五年。五年的探索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借此机会,作个简要的汇报介绍,并期望通过这次会议认真学习兄弟省市的成功经验,切实领会、落实会议精神,更好、更快地推进浙江省水利信息化建设的进程。
一、“十五”工作回顾
(一)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建设取得重要进展
1.为防汛水利信息共享搭建了高速传输通道。全省已基本建成省、市、县(市、区)三级防汛水利计算机宽带广域网;各级水行政管理部门和防汛机构建立了局域网和城域网。省防指、省水利厅已和水利部、国家防总、太湖流域管理局和省政府宽带联网,市及部分县水利部门也接入当地政府计算机网络。
2.为防汛预警工作构建了实时信息平台。一是全省水情信息采集系统建设全面展开,成绩显著。据统计,全省已建成各类水情遥测站约1500余座;二是建成了全省大型水库的卫星通信系统;三是初步建立实时水雨情预警系统,利用已建全省水情信息采集系统获取的大量实时水雨情信息,通过WEBGIS技术实现信息的实时监视和发布,提高了防汛预警能力;四是水利工程远程图像监视系统建设开始起步,全省第一个流域性水利工程远程图像监视系统在东苕溪流域开始实施建设。部分市、县建成重要水利工程、堤防、海塘和水文测流断面的图像监视系统。
浙江省水情信息采集系统建设成绩的取得主要得益于两项技术的成功应用。
(1)公共移动通信网GSM短信传输技术
浙江省为经济发达地区,公共通讯事业发展迅速,GSM网的覆盖更密,而且还在不断地进行扩容、扫盲区。经实地考察,“浙江移动”GSM网络在水文测站的覆盖率也达到了90%~95%。同时,为了确保数据传输的实时性,省防汛指挥部与浙江移动协商后专门建设了防汛水情信息传输的短信平台,确保信息“随到随发”,从根本上避免数据“碰撞”。
基于GSM网络进行水情遥测数据的传输具有可靠性高、通信费用低、数据传输实时性好、数据安全性高及易于防雷等优点。
(2)斜井式水位计的发明和应用
浙江省水文局在水情遥测系统的建设过程中,发明了XFP-III型斜井式水位计,这是一种利用水面浮子及斜坡井进行水位自动测量的装置,特别适用于无法建设竖式水位测井或建造困难的地方使用,如小型水库,易淤河道等。
斜井式水位计的发明为中小型水库的水情遥测系统建设提供了可能,因为这些水库由于建设年代早,往往没有竖式水位测井,其建造投资大,困难也大。而采用这一设备具有投资省、建设周期短等优点。目前,全省已有600多座中小型水库采用这一设备进行水位遥测系统的建设。
3.为防汛指挥决策建立了远程视频会商平台。已建成省连接至11个市的防汛远程会商系统,杭州、宁波、温州、湖州、台州、金华、绍兴、衢州、丽水、舟山等十个市已建成市到县的防汛远程会商系统。各地结合防汛远程会商系统建设,大屏幕显示及会议系统普遍得到应用,省、市、县各级防办的防汛会商和显示环境得到大幅改善。
近两年的防汛抗台工作,远程会商系统已成为省、市、县三级防汛抗台指挥不可缺少的工作平台,为决策指挥发挥了相当主要的作用。
4.为防汛预报调度提供了技术支持。各级防汛、水利部门研究开发了一批防汛抗旱决策支持软件,如水库可纳水分析系统、台风信息实时采集分析系统、重要流域洪水预报调度系统、大型水库洪水预报调度系统、洪水风险图管理系统、卫星云图接收处理系统等。这些系统为防汛预报调度提供了技术支持。
(二)水利基础数据库建设工作全面开展
“十五”期间,全省国家水文数据库、实时水雨情数据库、水利工程数据库和1:10000水利地理空间数据库相继开始建设。国家水文数据库投入正式运行,为历史水文资料的整编入库、服务应用发挥了重要作用;实时水雨情数据库已在全省各级防汛机构安装使用,为统一水雨情数据格式,实现防汛实时数据共享奠定了基础;水利工程数据库现已完成5000多个工程的数据整编入库工作,数据总量达3G以上,水利工程数据库查询系统也已在全省水利专网上试运行;1:10000水利地理空间数据库已正式启动建设,苕溪流域基础测绘数据已入库,作为应用试点,苕溪流域防汛三维会商平台也已投入初步应用。
(三)重要水利信息应用系统建设有了长足进步
在大力开展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工程和基础水利数据库建设的基础上,全省各级水利部门的信息化建设工作也取得显著成绩。为满足社会各级防汛、水利部门对信息资源的需求,省水利厅建成了浙江省水利部门的信息服务门户网站“浙江水利”网站,并连入因特网,向社会提供各类防汛水利信息。全省各市和部分县级水利局、厅直属单位也建立了自己的网站。
各级防汛、水利、水文、设计、勘测、学校等单位利用计算机技术相继引进和开发了大量应用软件,提高了工作效率,促进了各项业务的开展。
(四)信息化保障环境能力建设有了良好开端
通过开展信息技术的培训、一人一机的普遍实现,全省水利系统职工计算机使用能力得到很大的提高,这为信息系统的推广使用建立了坚实的基础;
《浙江省水利信息化建设规划》、《全省水利工程远程图像监视系统建设规划》等一批水利信息化规划的制订为水利信息化的规模化建设做好了准备;
制定并下发了一系列有关防汛水利信息化建设管理的规章制度等,保证全省水利信息化建设的规范化。
信息化建设的组织机构、责任部门等基本确立,为信息化建设提供了组织上的保证。
二、“十一五”工作展望
根据浙江省社会经济和水利“十一五”发展总体要求,“十一五”期间,水利信息化建设的总目标是:到2010年,全面完成“135工程”,即建成以“数字流域”和“数字管理”为特征的“一项工程、三个平台、五大应用”,即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工程;水利数据中心、水资源水环境信息共享平台和水利政务公众服务平台等三大平台;水资源水环境综合信息管理系统、水土保持监测和综合管理系统、水利项目综合管理系统、农村水利综合管理系统和水利电子政务系统等五大应用系统,形成人才充足、规章健全、经费落实、机构配套、建管并重的水利信息化保障体系,为我省防汛工作和水利现代化提供支撑服务,并在此基础上,到2020年,构建起比较完善的全省水利信息化体系,为全省防汛工作和水利事业提供全面的信息化服务。
根据“十一五”水利信息化建设的总目标,确定的主要建设内容有:
(一)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工程
这是延续“十五”的项目,主要建设内容有两项:信息采集系统和防汛抗旱调度决策支持系统。
对于信息采集系统,通过“十一五”的建设,全省水情、工情、灾情、旱情自动监测站点布局和密度能控制主要江河流域、重要小流域、重要小(二)型以上水库、主要海塘、重要测流断面等实时汛情、旱情变化情况,基本满足各级防汛防旱机构指挥调度需要;市级和省级水情中心收集水情数据的时间分别不超过10分钟和20分钟;所有站点数据全省实时共享。
对于防汛抗旱调度决策支持系统将以决策支持、专家系统等软件开发技术为手段,建立省、市、县三级防汛远程会商系统、防汛基础数据库管理和服务系统、防汛信息综合管理系统、实时水雨情预警系统、主要江河和重要平原河网洪水预报调度系统、大中型水库洪水预报调度系统、沿海风暴潮预报系统、灾情评估系统等,为防汛工作提供全面、准确、及时的决策支持服务。
(二)重要水利业务平台
水利业务平台的建设主要是水利信息化向水资源、水利政务等方面扩展,扩大水利信息化建设的面,提高水利信息化的整体水平。
1.水利数据中心建设
设省水利数据中心和各市水利数据分中心。省数据中心负责存贮提供全省共享的公共基础数据,制定并执行信息管理规范、共享规则等相关规程,负责与行业外和上级及相邻省市水利部门的信息交换与共享。市水利数据中心负责存贮提供各地市共享的公共基础数据,执行信息管理规范、共享规则等相关规程,负责与行业外和上级及相邻地市水利部门的信息交换与共享。
在“十一五”期间,数据中心建设在加强水情和工情数据库入库工作的同时,继续开展1:10000水利地理空间数据库建设,同时开展水资源数据库、水土保持数据库、农村水利数据库、防洪减灾数据库、水利项目数据库、水利政务数据库的建设工作。数据中心的软硬件平台、管理制度等也按要求完成建设。
2.水资源水环境信息共享平台
建立水资源水环境信息共享平台旨在为全省各级相关管理和规划部门提供准确可靠的水资源基础数据和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动态信息,并为其他相关行业和全社会提供准确可靠的水资源水环境信息,充分发挥水利部门为社会服务的作用。
“十一五”期间要建立一套完整的水资源数据分类、编码、存储、交换、共享和服务等标准体系;完成对现有水资源相关数据的收集、整合、存储;能有序采集汇总全省水资源数据;自动生成有用的信息资源,对各地市数据统一进行管理;完成数据的检索与分发服务,开发以水资源空间和属性数据的采集、管理和发布等多项功能为一体的应用系统;建立实用可靠的水资源决策体系,提高全省水资源综合利用工作的效率与质量,大幅度节省水资源调度优化时间和工作量;项目建成后,能及时让各级领导和社会公众了解水资源信息概况。
3.水利政务公众服务平台
“十一五”期间,水利政务公众服务平台要建设成为一个水利信息发布以及公众办事、意见反馈等的信息双向交流平台。主要建设内容包括网上申报、行政许可信息发布、水利工情及水雨情信息发布、灾情简报、公众意见反馈及公众疑问解答等。
(三)重要水利业务应用系统
重要水利业务应用系统建设主要有五大应用系统,由于“十五”阶段全省水利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工作相对做得多,也比较扎实,因此,在“十一五”时期将大力推进水利业务应用系统的建设,通过五大系统的建设,切实提高水利系统各部门的信息化应用水平,提高信息资源利用水平,提供全面、快捷、准确的信息服务,提高水利行政管理效率,增强决策支持能力,与防汛抗旱指挥系统、重要水利业务平台等一起形成水利信息化综合体系。
三、体会与思考
作为新兴领域的水利信息化建设经历了摸索探求的五年开局,虽然有较好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全省水利行业信息化的规范化、标准化工作相对落后,重复建设现象仍较严重;二是防汛水利业务信息化应用相对滞后,水利电子政务建设推进缓慢,为水资源优化配置服务的信息化工作尚未起步;三是水利信息化的组织和机构力量单薄,相关的技术骨干不足,管理工作亟待加强,市(县)级几乎没有专门的机构;四是水利信息化建设所需资金比较单一,大部分从防汛防旱相对应的项目渠道中来,这样必然导致有些信息化项目资金落实困难,而建成后的维护费用得不到落实等问题。
(一)体会
1.数据源建设是信息化建设初期的核心工作,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基础性工作。
很多信息系统的夭折其主要原因就在于缺少数据或数据时效性差。我省首先抓水雨情遥测系统的建设,五年多的时间,每年均安排大量的资金用于水雨情遥测站的建设,真正做到了防汛信息的耳目遍布全省各地,全省各级领导深切体会到水雨情遥测系统给防汛工作带来的方便和所起的辅助决策作用。同时,水利工程数据库的建设已经历了近三年的工作,其作用已在最近两年的防汛和工程管理工作中得到了较好的发挥。1:10000水利地理空间数据库也将在2007年全面完成,重要水利工程的远程图像监视也已开展,并取得流域性的全面建设的成功。
2.数据组织标准的统一是信息化得以全面推进的重要保证
我省的水雨情数据库、水利工程数据库均实现全省统一库表结构、统一工程编码、统一维护模式,做到全省范围的数据共享和相应应用系统的推广。
3.深化需求是信息化稳步推进的具体措施
信息化建设工作很容易产生开发与使用“两张皮”现象,开发出来的系统无法满足实际使用要求,而实用性需求又很少有人去提、去关注。“两张皮”现象的增多很容易造成信息化建设的疲软,造成想做而不敢做的矛盾心理,因此,作为信息化建设的职能部门必须让具体的业务部门来深化系统的需求,业务部门是业务性信息系统建设的第一责任部门,信息中心从技术上支持和协助,只有这样信息化建设工作才能稳步推进。
4.整体提高计算机应用水平,信息系统才有生命力。
水利是相对传统的行业,整体应用计算机水平不高,这对些信息系统的使用和良性升级开发带来较大的制约,只有提高广大职工的计算机使用水平,信息化建设的需求才会源源出来,对已有系统才会去用,并提出具体的改进意见等。
(二)几点思考
1.统筹协调信息化建设的点与面关系
由于地区之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表现在对信息化建设的需求、经济承担能力及人员保证(组织协调人员、维护管理人员和操作使用人员)等方面差异很大。
2.十分重视信息安全与共享
随着信息化建设的推进,各类数据得到了积累,对数据(包括信息系统)的安全要求与共享要求同步在增长,目前比较多的是采取内外网的物理隔离手段进行安全防范,但是共享的程度就大受影响。现在的情况是,内网覆盖不到的无法用,内网覆盖到的又很不方便用,因为不少人需要计算机与Internet网连接。由于这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工作,因此需要政府部门出台具体的措施。
3.正确处理信息系统的建设与维护管理
信息系统建设完成投入运行后,由于需求的深化、IT技术的发展、数据资料的变化等,需要对信息系统不断维护升级等,只有这样系统才有生命力,系统才能做强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