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政园林局办公大楼18层,是“数字市政”的机房。高大的黑色机箱引人注目,2米多宽的屏幕上显示着广州电子地形图。轻点鼠标,任何一个街区的地下供水、供气、排水管线和管井之间的三维关系立即出现,修建年代、维护时间、管线位置、大小和埋深点的种种详细数据马上显示。 广州“数字市政”4月1日正式启用。它的建成,摸清了如“盘丝洞”一样在城市地下盘踞了几十甚至上百年的供水管、排水管、供气管道等城市公用设施的“家底”,让城市地表和地下的“钢铁长城”实现有序管理。 建立城市运行的“仪表盘” “数字市政”的专业定义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和手段,对市政设施及相关系统的各方面数据进行全方位的信息化处理和利用,从而形成对市政公用行业的某一个或全部系统进行数字网络化管理、服务与决策的信息体系。 项目组负责人程朴博士给记者打了一个比方:如果城市是一辆在高速公路行驶的汽车,那么“数字市政”就是要给汽车装上一个高精度的仪表盘,保证车的油路畅通,在出现问题时将损失降到最低,以确保汽车的安全行驶。 已经完成的广州“数字市政”首期工程,是以城市供水、燃气、排水、污水处理、路桥设施、城市园林绿地为主线的空间地理信息系统(GIS)。首期工程就是把广州城市的“家底”信息化,配合城市地形图,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市政公用设施“神经系统”,成为科学管理的基础平台。 当今世界,还没有哪个千万级人口城市用GIS完成了城市所有基础市政设施数据的集成与统一,技术能力当然不是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关键是体制。 广州市政园林局在1996年和2001年进行的两次机构改革,为建设“数字市政”提供了可能。当时由原来的市政管理局、园林局、公用事业局合署形成现在的广州市政园林局,基本上统揽了广州市城市基础市政公共事业和设施的建设和管理,为建立城市统一的大市政地理信息系统奠定了独特的体制基础。 摸清“家底”才能管好“家产” 前不久,广州发生了一次水管爆管事故,有关部门派出一支队伍到档案馆找资料,另一支队伍去抢修。当然是哪里冒水就往哪里挖,结果,排水管被挖断了,污水横流,电力和通讯线缆也被挖断,一个爆管抢险用了好几天。 为什么救援方式如此原始?原因就是信息数据没有被整合在一起,难以有效利用。 广州市政园林局有关负责人介绍,20多年来,广州城市建设发展迅猛,地下管线超过1万公里,这些埋于地下的管线,相当部分缺乏完整准确的位置资料和状况资料,而且资料不能共享,很难做到有效管理,防患于未然。 广州庞大的地下管线包括了各个时期埋下的城市基础设施管网,搞清楚“家底”实不容易。“2005年最令我们震惊的是数据搜集成功!”从布满灰尘的档案资料到散落在施工单位老工人的记忆和现场核实,最后加工成“数字市政”大厦的基石,对这些海量数据的处理和整合,就像搭建一座摩天大楼要从和泥、制砖坯做起。 就拿供水来讲,单是自来水管连接起来就可以绕地球一周。广州100多年供水史产生的数据,连盖了清朝龙印和军阀大印的资料都在,整理扫描出来十几万幅图。 “将来如果你想知道你家的下水道通到哪里,直接投一个GPS定位仪下去,我们在数字市政GIS上就可以看到。”这虽然是程朴博士的玩笑,但事实上依靠“数字市政”庞大的数据基石和管理体系,确实可以像X光一样将城市的地下世界“透明化”管理。摸清家底,成为管好家产的基础。 同时,详细建设资料使得哪怕是几十年后发现的工程问题也可以追溯到当时的建设者。通过监控管理,即便一些城市公用设施经营商不能及时维修或者更换到期管线,管理部门也可以适时监控并提出要求。 “数字市政”管理城市未来 如果说“数字市政”将城市管理内容具体化,使城市部件精确定位,对管理对象做到了从未有过的清晰,那么,今后随着城市建设的日渐成熟,大规模建设必然退位,高效科学管理城市的重要性必然凸现。 那个时候,“数字市政”这个仪表盘将在保障城市设施健康高效运转中发挥效用,也许到时候我们会感叹科幻片中的情形如此快地来到:居民楼内安装报警铃,遇险逢灾时发出各种等级的警示;每次台风来临前,市民可以同步了解珠江水位、市内各大人工湖的防风排浪状况;城市道路管网养护常规化了,“拉链路”自然减少,预养护可以提前告诉市民,最佳方案协调出行和周边环境…… 从更大范围看,广州所在的珠江三角洲地区江海湖泊相连,水、油、气共有,各地的市政管线设施由此联成一张大网,即便各自为政,一个片区对市政公用设施的控制和管理必然牵动整个区域。在这个资源共享的时代,广州“数字市政”建设势必影响到珠江三角洲所有城市和整个广东。 目前,广州城市电力和通讯的相关数据正在搜集,完成之后广州“数字市政”就真正囊括了城市所有公用设施。而城市应急系统、综合应急办法也即将在今年下半年开始实施,“数字市政”将在城市减灾防灾上作出更多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