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市公安局辽阔海域架起科技网
来源:人民公安报 更新时间:2012-04-13

  威海市地处山东半岛最东端,三面环海,气候宜人,被誉为“最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威海辖三市、一区和两个开发区,总面积5436平方公里,总人口248万。这里是第一个国家级卫生城、第一个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被联合国评为“改善人居环境全球最佳范例城市”。 

  在科技强警示范城市建设中,威海市公安局积极落实“领导保障、组织保障、资金保障、人才保障和经费保障”的“五大保障”措施;投入科技建设经费7307.45万元,建成了“公安信息化框架体系”、“公安信息综合分析运用体系”、“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公安侦查技术体系”、“公安信息应用体系”等“五大公安科技体系”;实施了“创新快速反应机制、创新技术侦查机制、创新办公机制、创新交通管理机制和业务服务机制”的“五大创新”。这些举措,均成为威海市公安局科技强警示范城市建设的显著特色。 

  向科技要警力,向科技要战斗力,把科技强警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 

  伴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大潮,大批国内外投资兴业者涌入威海。近年来,长年居住的外国人已达8000余人,每年暂住、流动人口在800万人以上。人、财、物的大流动,增大了城市治安管控难度。面对新形式、新挑战,威海市公安局党委一班人坚持向科技要警力,要战斗力,把科技强警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 

  按照“科学、合理、安全、高效”的原则开展了公安信息中心建设。威海市公安局确立了“全市设立统一的数据库,各市局、分局及市局各业务部门不设立数据库”的思路。在金盾工程建设上,他们本着“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资金”的原则,按照“以市局为中心,市局投资大、基层投资小,市局建、基层用”的思路进行建设,以求得最佳性能价格比、最大投资效益比。他们完成了“金盾工程”一期建设任务的人口信息管理系统、派出所综合信息管理系统、机动车与驾驶员信息管理系统、警用地理信息系统等37个应用系统,全部完成了省公安厅要求的公安信访信息系统、接处警信息系统等28个系统建设。 

  为从根本上消除各信息系统“门户独立”、“数据孤岛”现象,真正实现互联互通、信息共享,威海市公安局通过落实数据标准化处理,规范公安业务数据元素的代码、属性、编写和管理,重新组织已有的数据资源,保持数据的一致性,建立起稳定的数据模型,并按照公安部“地市一级是信息的交汇点”,也是“条”和“块”的结合点的要求,在完成金盾工程一期应用系统建设的基础上,对各应用系统间信息流转、关联性进行分析,按“五要素”和应用层次、业务范围的要求,以及业务系统的相关程度,采取紧藕合或松藕合的方式进行二次开发,打造纵向贯通、横向联合的公安信息应用平台,建设了“9+1平台”,即实有人口管理工作平台、治安工作平台、案事件工作平台、违法犯罪信息研判工作平台、外事管理工作平台、指挥调度平台、交通管理工作平台、队伍管理工作平台、国保信息管理工作平台等“九大信息应用平台”和“公安综合应用平台”。这些建设加强了各业务信息之间的横向联系,实现了数据关联查询和自动比对的高度共享,各种统计报表的自动生成和网上传输,各项业务工作网上管理、审批、流转、监督与反馈,为全体民警应用公安信息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为实现公安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威海市各级公安机关全力推进科技应用,制订了应用方案,将信息的采集、录入、储存、加工、应用职责任务细化分解到各项警务工作之中,细化到办案、办事、办证的每一个环节,分解到每位民警、每个岗位,做到信息来源制度化、传递网络化、管理规范化、使用程序化,并建立了一系列的监督、检查、考核、奖惩规定和保障措施。 

  现代化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全面提升了公安战斗力,全面提高了驾驭社会治安局势的能力。2003年1月1日到2005年10月1日,威海市公安局通过暂住人口比对抓获犯罪嫌疑人1374人,通过出租房屋系统抓获犯罪嫌疑人861人,其中网上在逃人员136人,通过综合信息系统比对抓获犯罪嫌疑人5835人。 

  以建设现代化的公安指挥中心为支撑,紧紧抓住接警快、出警快、处置快三个环节,不断创新快速反应机制 

  2005年11月13日凌晨3时许,威海市东南部的石岛管理区发生一起杀人案。一名入住石岛港湾街道办事处一家旅馆的女子被人掐死在房间里。接到指挥中心指令,执勤民警火速赶赴案发现场,当场将还未来得及逃窜的犯罪嫌疑人崔某抓获。报警的旅馆服务员惊讶地说:“民警快速反应如同神兵天降,犯罪分子插翅难逃。” 

  此类公安民警快速反应抓获现行犯罪的案例已数不胜数。威海市公安局以现代化科技为依托,创新快速反应机制收到显著成效。现代化科技为公安快速反应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2005年以来,通过110接处警快速反应当场查处违法人员1239名,占查处违法人员总数的57%;治安案件现场查处率为83%。 

  威海市公安局以建设现代化的公安指挥中心为支撑,紧紧抓住接警快、出警快、处置快三个环节,不断创新快速反应机制。2004年9月20日,全市实现了110、122、119“三台合一”。各级公安机关实行了集中接警,统一调度,就近出警,无论群众何时何地报警求助,只要拨打三个求助电话中的任何一个,指挥中心即刻做出快速反应。“三台合一”之时,全市公安机关“1125网格化”巡控、“一级式”接警的快速反应新机制正式启动。 

  “一级式”的接处警模式,就是在威海市区、荣成市、文登市、乳山市等设立了四个集中接警区,各接警区范围内的所有手机、小灵通、固定电话拨打的报警求助电话都将按地域,就近连接到各市区的110报警服务台。110报警服务台接到报警,直接通过350兆车载台或对讲机接到一线巡逻民警。这样,指挥中心的指令“一杆子捅到底”,直接与出警人员对话,极大地缩短了出警时间。“1125网格化”巡控出警模式,是将各集中接警区以每一公里为半径划分为若干个出警警务区,一公里区域设置一个出警警务区,每个警务区配备一部警车、两名警察及必备警械,确保接警后五分钟内赶到现场。无警情时民警24小时在警务区内巡逻。所有的警车通过GPS定位系统将巡逻、出警的情形随时反馈到指挥中心,指挥中心根据警情就近调度相关警力出警,大大加快了指挥调度和出警速度,增强了公安机关驾驭社会治安和服务群众的能力。 

  高科技装备的广泛应用,大大促进了技术侦查机制创新,科技为打击犯罪精确导航 

  2005年1月至11月,威海市刑事案件比上年同期下降6%%。其中,纵火案件下降72%%,强奸案件下降27.69%%,盗窃机动车案件下降26.26%%,诈骗案件下降8.9%%,治安案件下降6.62%%。近几年来,高科技装备的广泛应用,大大促进了威海市公安局技术侦查机制创新。现代科技为公安机关侦破案件、追捕在逃人员、提取罪证等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在侦破一系列重大、疑难案件中,运用高科技手段索定“目标”,为打击犯罪起到了精确导航的作用。 

  2005年5月下旬,威海市经济技术开发区连续发生三起“探宝”诈骗案件,涉案金额七万余元。专案组通过信息网络进行信息研判、信息导侦,确定三起案件系湖南新化籍的外来人员所为,从而索定“目标”。然后,通过治安信息管理系统展开网络布控,很快获取了某旅馆入住一批湖南新化籍外来人员的信息,专案组民警快速出击,一举捣毁了由六人组成的重大诈骗团伙。 

  威海市公安局在全省还率先开通了各基层单位通过网络直接录入在逃人员数据的系统,建成了违法犯罪人员信息库、在逃人员信息库、案事件工作平台等公安信息资源库,为分析发案规律,做好预警准备奠定了基础。他们通过网络积极查找各种破案信息、线索和证据。2004年以来,全市运用网上查询比对,抓获各类在逃犯罪嫌疑人247名,同比增加30.9%%。 

  在完善了全市基础资料数据库查询系统的基础上,他们综合运用计算机、通讯、语音集成、网络集成等领域的先进技术设立了语音举报系统。该举报系统具备语音提示、留言录制、报表处理、信息查询、统计和系统远程维护等六大功能,成为一套高性能、高集成的电话语音传真举报系统。现在该系统已经接受群众举报2153人次,其中有效报警1121次,利用该系统直接破案68起,间接破案43起,抓获犯罪嫌疑人80余人,其中上网在逃人员八人。 

  刑侦支队装备精良,先后购进了PCR扩增仪、气相色谱仪、质谱议、红外光谱仪、专业数码摄像机、照相机、比较显微镜、紫外勘查系统、DNA测序仪、VT2爆炸毒品探测器、现场勘查车等大批先进的刑事技术仪器设备。在基层刑侦科技建设方面,荣成市公安局刑事科学技术室达到国家一级标准,文登、乳山、环翠分局刑事科学技术室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市公安局对DNA测序仪进行了升级改造,建立了DNA数据库及指纹自动识别系统等,在侦破重大疑难案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2003年至今,他们通过DNA鉴定及DNA数据信息系统比对,成功检验了614起案件,排除嫌疑人1100余人,认定270人;通过指纹系统直接破获各类刑事案件2761起。 

  网络监察支队全力加强网络侦查破案。去年以来,该支队通过网络侦查,已破获各类刑事案件137起,抓获各类违法犯罪嫌疑人198人,其中公安部上网在逃人员27人;利用一卡通综合管理系统成功抓获19名违法犯罪分子,查处违法违规案件53起。 

  以信息技术改造传统的工作机制和模式,为老百姓提供快捷高效的服务,架起警民连心桥 

  威海市公安局坚持以信息技术改造传统的工作机制和模式,治安、派出所、法制、人口及出入境、交通管理等业务部门基本实现网上办公,行政管理和服务水平不断提高。 

  他们开设了“威海公安网”,将包括机动车挂牌、驾驶员学习报名、违章查询、消防报批、护照表格等群众需要的各种申领报表、信息查询等信息,能上网的全部上网,方便群众网上下载、查询。他们还开设了“局长信箱”、“警方提示”、“咨询台”等栏目,加强与市民的沟通联系。“治安预报”、“警方提示”等栏目已成为当地群众了解社会治安动态的“晴雨表”。一位行动不便的居民张先生通过“局长信箱”解决了受伤赔偿的问题后,激动地在网上留言:感谢你们对我的帮助。你们为老百姓提供了快捷高效的服务。“威海公安网”架起了警民的连心桥! 

  威海市公安局出入境管理部门建起了人口基础信息系统、特殊人员登记备案系统、法定不准出境通报备案系统,“三大管理系统”的互联大大加快出入境申请的审批办证速度。窗口接待每人次由原来的五分钟缩短为两分钟。审批一个证件由公安部规定的15个工作日、省厅规定的10个工作日缩短为一周,为市民提供了更加快捷的服务。据统计,2004年以来,全市出入境系统共审批签发各类证照与签注4.7万人次,以仅占全省出入境系统7%%的警力完成了约占全省出入境18%%的办证量。自2003年以来,他们共查获公安部列控的不准入境外国人12名,实现了对不准入境人员控制率100%%的工作目标。2004年通过该系统的比对核查功能查获不准入境人员两名。 

  人口信息管理系统的建立,使全市居民户口迁移、身份证制发实现了一站式办理,户证业务办理能力提高一倍以上,为群众提供了极大方便。机动车与驾驶员管理、按需申领护照管理、治安管理等大量基层窗口业务系统的应用,规范了全市公安窗口业务,大大提高了公安基层单位的办公效率,群众对服务效能投诉量明显下降,提升了全市各级公安机关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 

  他们以公安局域网络为依托,建设了威海市公安局机关电子政务系统,实现了全市公安机关及各直属单位等内部公文的收、发、办、查询、传阅、归档等全过程的计算机自动化处理,以及日常工作的网上办理,紧急工作可通过移动警务通系统用短信的方式发送到任意一名民警手中,方便快捷,及时准确,使民警们从繁重枯燥的手抄、脑(笔)记的工作模式中彻底解放出来,有效地规范了机关公文和事务处理行为,实现了公文和日常事务处理的标准化、程式化和业务化,推进了无纸化办公,提高了办公效率,节省了大量人力物力资源。 

  科技管海和警务制度改革战略的实施,为广大渔民安居乐业提供了保障 

  2005年8月12日,青渔滩边防派出所民警在蜊江警务区监控室内监视守护着辖区海面。突然,在监视屏幕上发现有人在海上养殖区里偷窃海产品。值班民警迅速组织人员将盗贼抓获。经审讯,盗贼对违法事实供认不讳,并交代出另外四名盗贼。民警们很快将这五人海上偷窃团伙一网打尽。为蜊江渔业公司养殖场挽回了重大损失。养殖场的群众高兴地说:“自从海上监控室安装了‘警眼’,那些偷盗海产品的可要小心点了!” 

  海上治安管理一直是治安管理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威海市三面环海,海岸线长达980余公里,与韩国、日本隔海相望。海域辽阔,港口、码头遍布,船舶数量众多,近海养殖和海上捕捞业发达,海上保卫任务十分繁重。特别是近几年,随着威海市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化,沿海及海上治安状况日趋复杂,海上盗窃、偷渡、抢劫、纠纷等案件时有发生。原有的公安管理模式越来越不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他们在加大科技投入的同时,积极推进海上警务改革,形成了以警务区为依托,以“海上110”指挥系统为龙头和沿海治安监控系统、信息网络系统为支撑的立体交叉的海上治安管理新模式。 

  在“海上110”报警指挥系统建设中,他们重点加强“海上110”的通信配套建设,设立了报警电话、单边带电台、超短波电台、船用对讲机等通信设施,无线和有线配套使用,建成了上下互通,全天候全方位联络的通信网络,形成了畅通、权威、快速高效的指挥体系。同时,在沿海一线重点部位安装了雷达扫描仪、云台摄像机等科技监控设施,建立了海上监控系统,在打击各类海上违法犯罪和抢险救灾中发挥了重大作用。 

  在警务制度改革方面,他们把警务区建设与科技管海紧密结合起来。在各海上养殖重点区域设立了警务区,将警力下沉到沿海一线,由原来的包片民警在派出所办公变为直接在警务区办公,并投入大量科技装备,加强对沿海一线的科技管控,形成了沿海有车辆巡逻、岸边徒步巡逻、海上有船艇巡逻、空中有科技监控的立体防范网络。新型警务制度的建立,实现了由静态管理到动态管理的转变,由以打为主、打防并举到以重点防范服务为主的转变,实现了发案少、秩序好、群众满意的目标。 

  2005年7月11日23时许,石岛边防派出所第一警务区值班民警刘洪波从监控屏幕上发现:有两条黑影鬼鬼祟祟地从渔船上抬下一台油泵。边防民警闻警而动,仅用两分钟就将正在准备驾车逃走的两名盗贼人赃俱获。当辽宁籍船长从边防民警手中领回被盗的油泵时,钦佩地说道:“您们威海公安真行,真是我们渔民的保护神啊!” 

  科技管海和警务制度改革战略的实施,为广大渔民安居乐业提供了保障。据不完全统计,自2003年实施科技管海战略以来,共接受群众的报警求助236次,救助遇险船只156艘次,抢救遇险人员225人,破获各类案件184起,抓获犯罪嫌疑人243人,挽回经济损失达270余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