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科技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及2020年远景展望
来源:安徽日报 更新时间:2012-04-14

根据《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和《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精神,制定本纲要。

  第一章发展基础与发展环境   第一节发展基础

  “十五”期间,我省以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为核心,深入实施“科教兴皖”战略,不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科技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日益显现,为“十一五”加快发展奠定了基础。   

  “十五”期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迈上了新台阶,营业总收入年均增长27%%,2005年达到1100亿元,是2000年的3.3倍。传统产业技术水平大幅度提升,2001—2005年,全省大中型工业企业累计开发新产品近万项,科技活动经费支出年均增长35%%,涌现出一批坚持自主创新的骨干企业。农业科技进步步伐加快,共有200多个农作物新品种通过国家或省审定,累计推广面积达649万公顷,培育了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社会发展领域科技进步成效显著,有487个新药获得国家批准,在瓦斯综合治理、环境保护、科技强警等领域取得了新的进展。

  “十五”期间,我省取得了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共有20项科技成果获国家级奖励,826项获省级奖励,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较“九五”增加70%%和54%%。科技条件平台建设稳步推进,合肥成为除北京以外全国大科学工程最密集的地区,建立了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及一批省部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研发)中心和科技企业孵化器。通过项目支持和基地建设,一批优秀科技人才脱颖而出。科技发展环境不断优化,颁布了《安徽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等科技法规和政策,省属开发类科研机构转制工作基本完成,合肥被批准为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市,省政府分别与科技部、中国科学院、国家知识产权局建立了工作会商机制。

  与发达地区相比,我省科技发展总体水平还存在较大差距。主要表现为:一是缺乏核心技术,关键技术自给率低;二是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有待强化;三是激励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有待完善;四是科技发展支撑条件有待加强。

  第二节发展环境

  从外部环境看,世界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不同学科之间交叉融合、互相渗透,引发新的科技革命;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的速度不断加快,为后发地区提供了赶超和跨越的机会;党中央、国务院提出加强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我省面临的难得的历史机遇。

  从区域竞争看,我省具有承东接西的区位优势,在承接产业梯度转移的同时,也面临着发达地区在人才、技术、市场等方面的激烈争夺和挤压;安徽只有具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才能实现与长三角联动双赢发展。这是我省无法回避的严峻挑战。

  从我省省情看,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面临着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产业结构呈现出“一高三低”,即传统工业和资源型工业比重高,高新技术产业比重低,农业产业化水平低,现代服务业比重低;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矛盾日益尖锐;传统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增长方式已难以为继。这是我省必须突破的瓶颈制约。

  安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省份,要奋力崛起、实现跨越式发展,

  就必须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首推力量,推进经

  济增长方式由要素驱动型向创新驱动型的根本转变,走创新型崛

  起之路。这是我省在新的历史时期的必然选择。

  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我省综合省力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经济社会发展和激烈的竞争对科技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全省上下自主创新、全民创业的良好氛围正在形成,已具备了走创新型崛起之路的基础条件。只要我们抓住机遇,发挥后发优势,就完全有可能后来居上,实现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的跨越。

  第二章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和总体部署

  第一节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贯彻中央科技工作指导方针,围绕奋力崛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部署,实施“创新推动”战略。坚持市场导向、适度超前、开放联合、双轮驱动和重点突破,构建区域创新体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支撑和引领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走有安徽特色的创新型崛起之路,建设创新型安徽。

  建设创新型安徽,核心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作为奋力崛起、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首推力量。把自主创新作为重大战略,贯穿到各项工作和措施当中。以观念创新为前提,以科技创新为支撑,以制度创新为保障,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加快发展速度,增强综合竞争力。

  建设创新型安徽,关键要把握以下要点:

  坚持市场导向。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将市场价值的实现作为衡量技术创新的主要标准,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促进技术、市场与资本的紧密结合。

  坚持适度超前。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把握国际国内科技发展的方向,以适度超前的新技术研究和应用为重点,加强适用技术普及推广和前沿技术原始创新,支撑发展,引领未来。

  坚持开放联合。广泛利用国内外的科技资源,加强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主动融入长三角,走以我为主、开放联合的创新之路。

  坚持双轮驱动。加强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协调互动,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加强科技宏观管理和统筹协调,探索建立产学研结合和寓军于民的体制机制,激发和释放各类创新主体的活力。

  坚持重点突破。以科技创新为依托,突出“861”行动计划,提升重点行业和产业的竞争力;突出合肥、沿江和沿淮城市群,打造区域经济增长极;突出优势领域,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突出以人为本,鼓励全民创业创新,促进人与自然、社会协调发展。

  第二节发展目标

  到2010年,具有安徽特色的区域创新体系框架基本形成,合

  肥成为全国有重要影响的科技创新基地;创新能力大幅度提高,

  攻克一批共性关键技术,发明专利授权量年均增长30%%以上;科

  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显著增强,高新技术产业增

  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0%%,每万元生产总值能耗较“十五”

  末下降20%%;科技发展支撑条件明显改善,全社会研究开发投入

  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5%%,初步建立布局合理、特色鲜明、设

  施完备、运转高效的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为建设创新型安徽奠定

  坚实的基础。

  到2020年,全省区域创新体系进一步完善,合肥率先成为国

  家科技创新型城市;形成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较强竞争力

  的企业,建成若干国内一流、国际有重要影响的高校和科研机构;

  科技进步与创新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力量,科技进步贡献率

  达到60%%以上,关键技术自给率大幅度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增加

  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0%%;全社会研究开发投入占生产总值

  的比重达到2.5%%,科技综合实力超过全国平均水平;进入创新型

  省份行列。

  第三节总体部署

  一是加强共性技术攻关,支撑和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组织实

  施优势产业提升、高新技术跨越、现代农业和可持续发展4项科

  技行动,确定14个重点领域、下设40个优先主题,实施11个重

  大专项,力争攻克一批共性关键技术,拥有一批自主知识产权。

  二是构建区域创新体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组织实施区域

  创新示范、技术创新引导、创新平台建设和创新人才培养4项科

  技工程,抓好一批市、县和乡(镇)创新试点,培育一批创新主体,

  建设一批创新平台,培养一批创新人才,夯实科技发展的基础。

  三是创新体制机制,优化创新环境。落实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扩大对外开放、依法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实施专利战略和技术

  标准战略、加大科技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进一步加强对科技工

  作的领导等政策措施,营造激励自主创新的社会氛围,激发市场

  主体活力和创新动力。

  第三章加强共性技术攻关,支撑和引领经济社会发展

  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部署,确定若干重点领域、优先主

  题和重大专项,加强共性技术攻关。重点领域是指我省重点发展

  的产业和行业。优先主题是指在重点领域中基础较好、有望取得

  突破的技术群。重大专项是指在重点领域和优先主题的基础上,

  进一步凝炼、筛选出的重大产品、工程和共性关键技术。

  重点领域、优先主题和重大专项的确定原则:一是要解决制约我

  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共性关键技术问题,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突

  破瓶颈制约。二是依托现有基础,加强联手互动,实现资源集成。三是

  坚持优势优先,突出我省优势产业、优势资源和优势学科。

  第一节实施优势产业提升科技行动

  任务: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汽车等优势产

  业,开发新产品,延伸产业链,推进信息化。本行动共确定5个重

  点领域、下设13个优先主题,实施4个重大专项。

  目标: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锻造优势产业体系。

  到2010年,重点企业和主导产品的技术装备达到本世纪初国际

  水平,处于国内同行业前列。

  一、重点领域

  (一)汽车工业

  发展思路:抓住国家支持自主品牌汽车发展的政策机遇,推

  动骨干企业和国内外高校、科研机构建立战略联盟,以节能环保、

  整车和汽车电子技术开发为重点,提高产品正向开发能力和试验

  验证能力,增强骨干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发展关键零部件和汽车

  电子产业,提高产业配套率。本领域下设3个优先主题:

  优先主题1:汽车整车产品开发

  车身结构设计与轻量化技术,整车性能试验验证与仿真技

  术,动力总成系统开发和匹配,底盘系统开发和优化匹配,整车噪

  声振动系统设计技术等。

  优先主题2:关键零部件及汽车电子

  高性能发动机、新型自动变速箱、乘用车悬架、增压器、可变

  正时相位、缸套等关键零部件。发动机管理系统、电子稳定程序、

  数字化汽车仪表、车载电子产品、总线控制技术等。

  优先主题3:混合动力汽车

  混合动力汽车整车设计及集成,动力系统开发和匹配,专用

  关键零部件开发和整车产业化技术。

  (二)装备制造和家电业

  发展思路:提高产品设计、集成和制造能力,向信息化、智能

  化、绿色化方向发展。巩固扩大叉车、挖掘机、液压机等工程机械

  的优势,发展仓储搬运机械、环保机械、通用机械、水泥生产设备

  等,推动家电产品升级换代。本领域下设4个优先主题:

  优先主题4:数字化和智能化设计

  三维计算机辅助设计的应用、计算机辅助工程及仿真技术、

  产品建模和优化设计技术,支持三维系统和复杂产品模型的产品

  数据管理/全生命周期管理技术应用,重大机械装备协同开发技

  术。

  优先主题5:绿色制造

  重点研究可拆解、可回收的绿色设计技术、近净成型技术、干

  式加工技术和工艺模拟技术等。

  优先主题6:基础件和通用部件

  关键基础件和通用部件的设计、制造和批量生产关键技术,

  大型及特殊零部件成型和加工,可靠性技术和质量检测与控制。

  优先主题7:智能信息家电

  推广应用变频、模糊控制、虚拟制造等技术,加快嵌入式技术

  与短程通信技术在家电产品中的应用,推动家电产品向信息化、

  智能化、网络化方向发展。

  (三)材料工业

  发展思路:限制和淘汰落后生产工艺,调整产品结构,延伸产

  业链,加强资源综合利用、节能降耗和环境保护,建成全国重要的

  高性能金属材料基地、新型建材基地和非金属矿深加工基地。本

  领域下设2个优先主题:

  优先主题8:新型特种建材

  特种、高性能水泥,特种功能玻璃,新型轻质高强节能墙体材

  料,环保室内装饰材料,化学建材和防水材料等。

  优先主题9:非金属矿深加工

  深度开发石灰石、方解石、白云石、石英沙、凹凸棒、高岭土和

  钾长石等非金属矿资源,研究超细、提纯、改性、复合和综合利用

  等关键技术与装备,拓宽在建材、环保、化工等领域的应用。

  (四)化学工业

  发展思路:大力发展煤化工产业,加快化肥行业原料本地化

  技术研究。做大做强石油化工,开发下游系列石化产品。发展橡塑

  化工、精细化工、生物化工,提高产品附加值。本领域下设2个优

  先主题:

  优先主题10:高灰熔点煤气化及多联产技术

  高灰熔点煤气化配煤/助熔工业试验、过程模拟、优化,直接气

  化工业装置设计、运行软件开发,对煤种类普遍适用的间接液化,

  以煤气化为基础的多联产和下游产品开发技术。

  优先主题11:精细化工产品开发

  化学药物中间体、农药原药合成及剂型加工,天然产物有效

  成分分离及产品制备,特种表面活性剂、水处理剂、印染助剂等专

  用化学品。

  (五)能源工业

  发展思路:坚持节能优先,以煤为主,推进能源结构的多元

  化。推广工业节能、建筑节能、照明节能和生活节能等技术与产

  品,加强煤炭资源的高效清洁利用和转化,大力发展太阳能、生物

  质能等可再生能源。本领域下设2个优先主题:

  优先主题12:节能技术与产品

  针对高耗能的行业和企业,推广应用电机变频调速、节能锅

  炉、节能建筑和能量梯级综合利用等共性技术,开发绿色照明和

  节能家电产品。

  优先主题13:可再生能源低成本规模化应用

  太阳能建筑一体化,光伏发电和聚焦跟踪,染料敏化纳米薄

  膜太阳能电池等;生物酒精、生物柴油、生物塑料等生物质能源和

  生物质材料,秸秆大规模高效转化技术及装备。

  二、重大专项

  (一)节能环保汽车及关键零部件专项

  研究燃油高效化、整车轻量化和控制电子化等关键技术,开

  发节能环保轿车、商务车、客车、重卡、轻卡等产品,提升整车企业

  产品正向开发能力,健全完善产品设计流程、设计规范、试验验证

  方法和技术平台,培育2—3个有核心竞争力的整车企业,带动发

  动机、变速箱、活塞环等关键零部件和汽车电子产品的发展,关键

  零部件的省内配套率提高到50%%以上。

  (二)高性能金属材料专项

  开发高档汽车和家电用薄板、高档建筑用钢、高速车轮轮箍

  等新产品,研究热轧大型无缝钢管生产新工艺,满足新一代钢铁

  材料超细晶、高洁净度和高均匀性等要求。优化高性能特种铜基

  线材、型材生产工艺,研究开发高精度铜基带材大铸锭、全连续铸

  造、热轧水淬、再生铅冶炼、硫化铅精矿富氧熔炼—还原熔炼等新

  工艺,加强湿法冶金和生物冶金技术研究,加强引进技术的消化

  吸收和再创新,把我省打造成全国重要的金属材料产业基地。

  (三)煤炭高效安全清洁生产和煤化工专项

  研究开发“两淮”地区深厚冲击层千米深井特殊施工技术,研

  究开发大型矿井煤炭高效开采和洗选加工技术及装备,加强煤层

  气开发、清洁煤和煤矸石发电技术研究。研究高灰熔点煤炭气化/

  液化技术和多联产技术、煤焦化深加工技术,开发甲醇、二甲醚等

  煤化工产品,推进煤化—盐化一体化。加强瓦斯综合治理,实现瓦

  斯百分之百利用和连续稳定生产。加强煤矿塌陷区生态恢复和煤

  矿废水、废渣综合利用研究,改善矿区的生态环境。

  (四)制造业信息化专项

  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抓应用、创环境、促发展、见效益。

  选择汽车、工程机械、家电等重点行业、5个左右骨干企业、10个

  左右主导产品,开展计算机辅助工程、制造执行系统、协同设计和

  协同商务等高端技术的应用示范,提升信息化应用水平。选择

  3—4个区域性中小企业集群,开展实用型信息化技术应用;支持

  4—5家社会化咨询服务机构,开展面向中小企业的应用服务,辐

  射带动100家中小企业。

  第二节实施高新技术跨越科技行动

  任务: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在我省优势特

  色领域,寻求突破和跨越,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本行动共确定4

  个重点领域、下设8个优先主题,实施3个重大专项。

  目标:到2010年,力争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达到1000

  亿元,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0%%。

  一、重点领域

  (一)电子信息

  发展思路:加快电子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巩固在电子基础

  材料和元器件等方面的优势,开发带动性强的整机产品,在中文

  语音、平板显示等方面掌握一批核心技术。本领域下设3个优先

  主题:

  优先主题14:软件和集成电路

  面向交通、通信、电力、教育等行业的应用软件,嵌入式应用

  软件,中文语音软件,网络与信息安全软件。集成电路设计、制造、

  封装及测试相关设备与产品。

  优先主题15:新型显示器件和片式元器件

  超高亮度发光二极管,有机电致发光二极管薄膜,真空显示

  器件等。中高档片式元器件,智能化敏感元器件,半导体芯片及器

  件,器件表面安装技术。

  优先主题16:自动化装置与系统

  开发流程工业大型复杂生产过程综合自动化系统、现场总线

  控制系统,自动化仪表及装置,数控装备及控制单元等。

  (二)生物技术

  发展思路:将生物技术作为迎头赶上的重点,适当超前部署。

  加快生物技术在农业、医药、食品、环保等领域的应用,抢占发展

  的制高点。本领域下设2个优先主题:

  优先主题17:酶工程和细胞工程技术

  生物催化剂定向改造和规模化生产,细胞杂交瘤技术、克隆技术,

  染色体工程、干细胞工程及大规模细胞培养技术。

  优先主题18:基因操作和蛋白质工程技术

  关键基因功能识别、基因的高效表达及其调控技术,蛋白质

  结构解析技术、规模化分离纯化技术。

  (三)新材料

  发展思路:向材料功能化、智能化、集成化方向发展。重点发

  展电子信息材料、纳米材料、新型功能材料和特种纤维材料等。本

  领域下设2个优先主题:

  优先主题19:纳米材料

  纳米材料的制备、改性技术,加快纳米材料在纺织、塑料、化

  工、医学、建材等行业中的应用。

  优先主题20:新型功能材料

  光通讯、半导体发光等信息功能材料,太阳能电池、燃料电

  池、电容器等能源相关的新材料,功能膜和高性能工程塑料等。

  (四)现代服务业

  发展思路:加快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培育电子政务、电子商

  务、现代物流、电子传媒等现代服务业。重点发展科技服务业,集

  成整合现有资源,完善科技公共服务平台。本领域下设1个优先

  主题:

  优先主题21:服务业信息化

  研究现代服务业发展所需的网络软件平台、系统集成技术,

  提供整体解决方案。开发条码自动识别、射频标签、动漫、数字媒

  体内容处理等技术。推进教育、医疗和旅游信息化以及电子口岸

  建设等。

  二、重大专项

  (一)电子信息材料专项

  发挥我省电子信息材料的技术、产业和资源优势,发展高性

  能铜基电子电器材料和具有电、磁、光等特殊功能的电子元器件

  专用材料,重点开发有机发光显示材料和器件,加快有机电致发

  光二极管、液晶等平板显示技术研发及产业化,开发新一代集成

  电路封装技术及材料、单晶铜材料及制品、高端薄膜电容器、电容

  器用腐蚀化成铝箔、高档磁性材料以及半导体材料等。培育一批

  单项产品技术水平和规模效益居全国同行业前列的高新技术企

  业,建设电子信息材料产业基地。

  (二)计算机软件专项

  以合肥软件园和骨干企业为依托,重点开发语音合成、语音

  识别、口语评测、文本处理、数据挖掘等关键技术,打造国内外著

  名的语音软件产业基地。发展面向交通、通信等行业的应用软件,

  发展面向智能设备、数字家电、汽车电子、信息终端等领域的嵌入

  式软件及控制软件,网络与信息安全软件,系统集成及信息服务

  软件,鼓励软件出口及软件外包。支持软件企业能力建设,加强软

  件工程化技术研究,建立和完善软件技术服务和评测体系,培育

  一批具有规模竞争力的软件企业。

  (三)创新创业综合服务中心专项

  大力发展科技服务业,对现有的信息网络、科技文献、大型仪

  器、计量基标准体系、中介服务等资源进行集成整合,建设集科技

  文献与数据共享、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共享、自然科技资源共享、科

  技成果展示交易、项目资本对接、国际学术交流等多种功能于一体

  的创新创业综合服务中心,作为科技服务业公共平台建设的标志

  性工程。完善基础设施,提升服务水平,以增量带动存量,起到能力

  放大和效益倍增的作用。

  第三节实施现代农业科技行动

  任务:推广应用先进适用技术,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

  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经营,增加农民收入,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本行动共确定1个重点领域、下设6个优

  先主题,实施2个重大专项。

  目标:到2010年,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8%%,培育一

  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农业产值与农产品加工产值

  之比达到1∶1.3。

  一、重点领域

  农业

  发展思路:以高新技术带动常规农业技术升级,加强技术集

  成和成果转化,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安全、生态农业,为粮食安

  全、食品安全、生态安全和农民增收提供科技支撑。本领域下设6

  个优先主题:

  优先主题22:畜禽水产健康养殖与疫病防控

  安全优质高效饲料、高效安全兽药和规模化健康养殖技术及

  设施,动物疫病及动物源性人畜共患病的预防、检测、快速诊断和

  扑灭技术。

  优先主题23:耕地保护和植物营养综合技术

  中、低产田改良、有机肥施用等基础地力提升技术,耕地质量

  评估、检测和预警技术,养分互作与平衡对农田生产力和环境质

  量的影响与调控,植物营养与产量、品质形成过程及机理研究,养

  分资源高效利用技术。

  优先主题24:多功能、高效农用装备与安全、环保型农业投入

  品

  多功能农用生产与加工机械,工厂化种养棚室工程设施及配

  套装备,农用新材料,专用复(混)型缓释、控释肥料及施肥技术,

  安全高效的农药、兽(渔)药和专用型优质安全饲料、植物生长调

  节剂,农药残留快速检测技术与装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