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信息化一直是基础教育中的重点。早在2000年教育部强调,要从2001年开始用5~10年的时间,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努力实现我国基础教育跨越式的发展。“十五”教育信息化建设中,北京市中小学信息化发展如何?在“十一五”开局之年,北京市教委又是如何规划中小学教育信息化?本刊专访了北京市教委副主任张国华,请他谈谈“十五”期间北京市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情况和“十一五”中小学教育信息化规划,以下是访谈内容。
以应用促建设
“十五”期间,北京市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基本情况取得了良好的进展。张国华谈到这个问题认为,在实施“新北京,新奥运”战略构想,建设现代化国际城市的背景下,北京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教育信息化工作,在“十五”初期就确立了“高标准、高质量实现首都教育信息化,推动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的目标。北京市教委坚持“统筹规划,协调发展;统一标准,分步实施;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建设原则和“从实际出发,以应用促建设,以需求促发展”的实施策略。通过政策倾斜和经费投入,全市中小学信息化在基础设施建设、教师培训、普及信息技术教育、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等方面都得到快速发展。
这些年北京市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加大投入,搭建了网络化的学习环境。北京市教委将中小学信息化建设作为全市教育工作的重点,统筹规划,重点支持。采取政府主导,企业垫资,分年度付款的策略,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快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张国华介绍说,2000年以来,北京全市用于中小学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投入达到20亿元,其中,市级投入8亿元,区县投入12亿。基本建成由骨干网、区县区域网和校园网三级网络构成的北京教育信息网。18个区县都建成区域网络中心,并实现了与北京市教育信息网骨干光纤的连通。在布局调整中保留的1823所中小学建成校园网,网络节点进入每一间教室。全市中小学拥有计算机18.9万台,其中学生机12.2万台,教师机6.7万台。学生平均每11人拥有一台计算机(含流动子女),专任教师平均每两人使用一台计算机,全市配备多媒体1.2万套。全市中小学基本实现2001年提出的中小学信息化建设目标,全部开设了信息技术课,高标准完成“校校通”工程,初步搭建了网络化的学校环境。
北京市中小学教育信息化采取政策倾斜的方式,优先支持农村中小学信息化建设。北京市教委坚持实事求是,分类推进,农村中小学优先的原则,对农村中小学的设备配置、校园网建设、干部教师培训等优先重点支持。近几年市级对中小学信息化投入的8亿元中有6亿元投入到远郊区县。为10个远郊区县的中小学校建设校园网近千个,配备教师用计算机3万台,学生机5万台,多媒体1900套。市级的调控,有效弥补了由于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对教育信息化建设产生的影响,全市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环境明显改善,城乡学校在数字化时代站在同一起跑线上。
谈到加强培训,提高教师信息技术素养时,张国华强调,中小学教育信息化不仅仅要搭建好硬件网络环境,还要做好这些工作。这些年,北京市教委积极开展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通过专家引领、反思教学、经验交流、专题培训等多种途径,提高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教学反思与评价能力、教学设计能力。经过多年的建设,初步形成了一支专兼职结合的信息技术教师和网络管理人员队伍。
在推进信息化建设与应用过程中,北京市教委一直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作为重点工作,以此推动课堂教学改革与创新。通过举办教师培训、教学研讨、教学课例研究及专题报告等活动,积极探索信息技术与教学、与教师发展的关系和实施整合的有效方法和途径,为学生的多样化学习创造环境,培养了学生的信息素养及利用信息技术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层次和效率。北京教委依托首都师范大学建立北京市面向信息化教师专业发展基地和实验区,开展创新互动课堂教学设计研究,主题资源网站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基于案例学习的教师专业发展方法等研究,提高了教师专业能力与专业水平。北京市教委还组织持续开展了中小学师生电脑作品评选活动,推动教师和学生学习、应用信息技术,六年来共有6260件优秀作品参加全市评选,300多件在全国评选中获奖。
为了有效推进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和利用好教育资源,北京市制定了《关于加强中小学教育信息资源建设的意见》,坚持统筹规划,统一标准,共建共享,开拓创新的建设原则。采取政府指导、多方参与、市场运作、加强监管,分阶段推进的建设机制。由政府为一线教师购买教育教学资源,全市统一向中小学教师发放电子货币,由资源使用者自主选择使用资源,每年度末按照点击率进行结算,有效避免一次性买入大量资源而又不能满足教学需求的矛盾。目前北京市中小学教育信息资源平台站内资源超过30万条。与此同时,一期拥有5万种,70多万册的数字图书的北京市中小学数字图书管理平台已经建成投入使用。
在硬件网络环境中,北京市教委积极推进应用,提高教育管理信息化水平。先后构建全市统一的、规范的中小学管理信息网络体系,建立学校、区县、市三级管理信息系统和电子学籍IC卡管理系统。在此基础上,发挥学籍管理、教务管理、财务资产管理、人事管理、招生考试管理等多项应用功能。
张国华把北京市中小学信息化建设取得的成绩,归结于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和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的结果,同样,这也是全市广大教育信息化工作者扎实工作、奋发进取、不懈努力的结果。
以资源建设为重点
“十一五”时期,北京市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思想是,按照首都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要求,以提高效益为目标,以加强应用为主线,以资源建设为重点,构建具有首都特点的网络化教育环境,加快建设一支具有较高信息素养的干部教师队伍,积极探索信息技术环境下新型的教学模式和管理模式,全面提升首都教育信息化的水平,为首都基础教育高标准、高质量均衡发展提供全方位支撑。
张国华概括了今后北京市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工作重点,要建设一个具有首都特点的现代化基础网络和数据系统,一是继续建设和完善北京教育信息网,加强网络的先进性、安全性和稳定性。二是加快区县网络中心和区县城域网建设,全市中小学高速接入北京教育信息网,实现市、区县和学校三级畅通的网络体系。三是建立分层管理、分布存储、安全、易用的数据中心,形成满足多个应用系统共享的数据支撑体系。
除此之外,北京市教委还要促进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构建三个环境。一是科学的教育行政管理应用环境。在电子政务平台、管理信息平台和学生卡应用平台的基础上,完善相关基础数据,形成科学的教育行政管理应用信息化环境。二是个性化的教育教学应用环境。依托基础网络平台、资源平台和数字图书馆等,建立一个集网络、电视、广播等多种信息化手段为一体的远程教育教学体系,形成一个互帮互助、资源共享、共同进步的新局面。三是和谐的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应用环境。借助学生IC卡的学生数据和金融、公交等功能,搭建校内外广泛的学生卡应用平台,为学生共享社会教育资源,参加社会实践、开展课外活动、接受思想品德教育创造条件,做到真正的“一卡通”。
想在近几年完成以上制定的目标,北京市要继续完善政策和经费保障机制,确保信息化工作持续健康发展。一是完善北京教育信息网络规划、管理和应用制度。建设安全、绿色、文明的教育城域网,实现教育教学资源建设与应用的可持续发展。二是建立北京教育信息化建设和运转经费保障机制。进一步加大对信息化建设的投入,保障网络和信息设备正常运转和维护更新经费,不断提高网络和设备的使用效益。三是健全市、区和校三级培训体系,提高干部教师信息素养。建立北京教育系统人员信息技术水平考核指标体系,根据岗位职责,分级考核,持证上岗,实现面向信息化的教师专业发展。四是建立北京市教育信息化工作评估指标体系,联合市政府教育督导室定期对区县和学校信息化建设和应用情况进行督导和评估,对绩效突出的区县和学校给予表彰奖励。
张国华最后指出,信息化对教育产生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教育面临着有史以来最深刻的变革。要充分认识到教育信息化对教育现代化的促进作用,继续努力,全面提高信息化应用水平,充分发挥信息化在促进基础教育高标准、高质量均衡发展的重要作用,为首都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做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