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为战不是为了看
今年初,北京军区某分部党委用科学发展观检验信息化建设成果时发现,有的建设项目过于考虑让上级首长机关参观时能打下深刻烙印,把信息化建设当做“招牌菜”来做。党委“一班人”对这一现象进行深刻剖析后做出决定,在工程建设中,与提高部队战斗力无关的内容一律剔除。
分部的指挥中心建成后,作为指挥平台无可挑剔,网络贯通所属各单位,指挥便捷,使用效率高。然而,近年来随着信息量的逐渐增大,在演习中出现了这样或那样的“设计缺陷”,网络由于信道偏窄时常出现“肠梗阻”。
好看的不一定是实用的,平时好用的不一定打起仗来能用。官兵思想观念上的更新,是信息化建设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提起信息化建设,大有“狼”来之势,但落实起来,却有这样或那样的借口。有的把信息化成果用于装点门面,注重平时的应用,考虑战时的少。
“平时建设要瞄准实战需要!”他们用科学发展观审视研究如何改进信息化建设时连连发问,假如我们这些信息枢纽被摧毁怎么办?假如机动起来怎么办?通过这一连串问号,官兵们更加明确了一个道理:建设信息化不是为了看,而是为了战!在此后的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大家都自觉地在脑海中打个问号——信息化离实战还有多远?
没有质量的速度坚决不要
在被军区确定为数字化建设试点单位时,这个分部曾提出一年见成效的目标。结果不到一年时间,信息化建设的成果就初露端倪:硬件设备陆续到位、自动化指挥中心矗立,并建成了移动、固定两个网络系统和一个数据库,贯通了所属单位的网络,机关办公楼进行了信息化改造……原定的数字化建设成果现场会日渐临近。
万事齐备,只欠东风。政委赵建毅一次听一位参观过他们指挥中心的战友说到,刚刚建成的数据库里可用数据资料严重不足,他马上返回指挥中心检查,发现人家说的问题确实存在。在党委会上,大家纷纷反思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建设速度上去了,可质量并不高,比如数据库里只有各业务口现有的资料,没有延伸与拓展的信息,特别是适应部队执行前出、机动等任务时所需的数据缺口较大;在“动中通”的能力上,达不到全天候要求,网络抗毁能力弱等。
为此,该分部主动向上级请求推迟召开现场会,对信息化建设项目逐一过筛子,回头看。资源综合集成是数字化建设的关键,他们请来全军网络中心主任刘鹏担纲,会同30余名专家进行了网络技术的开发利用,经过半年的攻关,初步建成了精确保障网络平台,使这一“瓶颈”得到突破。
信息化建设的脚步不能停歇
信息化建设不是我们有了信道,有了网络,有了比较先进的平台装备,取得了一串串成果就大功告成了。官兵们的建设思路越来越清晰:因为信息化是动态的,是可持续发展的。
“军人保障卡”试点在这个分部经过4年努力,早已完成了开发集成与试点应用,涵盖了持卡就医、供给关系接转等6个大项、数百个子项的精确管理,并开发了“军人保障卡”在流通领域的功能,使“军人保障卡”由“军内通”向“军地通”延伸,被总部确定为“有重大推广价值”的项目。但是,他们没有满足,而是继续攻关开发。技术人员在广泛征求部队意见时发现,这个“军人保障卡”不具备战时功能。今年,他们又集体攻关,开发出了战时应用的“电子伤票”。“电子伤票”中包含了伤病员的血型、用药禁忌、病史等56个子项目,通过电脑对“电子伤票”进行判读,几秒钟内便可知晓伤员基本情况,伤情可即时传送野战医疗机构或后方 医院大大缩短了查验所需时间,提高了伤情的救治速度,使“军人保障卡”的功能由平时日常管理向战场拓展。
和平时期建成的指挥中心如何在战时实施有效运用和指挥?朝着这个目标,他们又改装出多功能指挥车,将指挥中心“搬”到车上,实现动中通、抗中通、扰中通,一个个信息化成果一步步变成了战斗力的“倍增器”。